肩三針

肩三針,經外奇穴名。出自《透穴與集合穴》。本穴由大腸經肩髃穴及奇穴肩前、肩後組成。肩髃(大腸經穴):位於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中;肩前(奇穴):位於腋前皺襞直上1寸;肩後(奇穴):位於腋後皺襞直上1.5寸(一說1寸)。肩髃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及腋神經;肩前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深部為腋神經;肩後分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主治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症,肩痛不舉,肩臂疼痛,以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直刺或斜刺1-3寸肩髃穴沿三角肌向內下方斜刺1-3寸,肩前、肩後穴直刺1寸;可灸;可電針或埋線。

基本介紹

  • 出處:《透穴與集合穴》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 功能:舒筋通絡
  • 主治: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等
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相關論述,附註,

定位

本穴由大腸經肩髃穴及奇穴肩前、肩後組成。
肩髃(大腸經穴):位於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中;
肩前(奇穴):位於腋前皺襞直上1寸;
肩後(奇穴):位於腋後皺襞直上1.5寸(一說1寸)。

解剖

肩髃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後動、靜脈,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及腋神經;
肩前在三角肌中,有胸肩峰動、靜脈,旋前、後動、靜脈,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深部為腋神經;
肩後在三角肌後緣,下層為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分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主治

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症,肩痛不舉,肩臂疼痛,以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

操作

先刺肩髃穴,沿三角肌向內下方斜刺1-3寸,肩前、肩後直刺1寸,亦可從肩前透刺到肩後,各以局部酸脹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也可加用電針刺激10-20分鐘
灸法:可用溫針艾炷灸3-5壯,或溫針灸5-15分鐘;也可加用電針刺激10-20分鐘。
埋線:針尖與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0-1號線2cm。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症,以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

配伍

配曲池、外關、合谷、後溪、列缺,可活血通絡,主治上肢不遂;配天井、天鼎、後溪、內關,可益氣活血,除濕通絡,主治痿證;配天宗、肩井、天鼎、臂臑、曲池、外關,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治五十肩等。

功效

通過較強的刺激,調節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影響局部的新陳代謝,激活體內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所以能起到較強的鎮痛作用。

相關論述

《中醫簡易教材》:“肩三針 組成穴位:肩髃、肩前(腋橫紋頭上一寸)、肩後(肩貞上一寸)。主治:肩背痛、肩凝症。”

附註

本法為傳統治療肩病的方法。近人常取肩髃,肩髎及其中點3穴組成新肩三針,主治肩周炎,肩痛。
肩三針因為是由幾個穴位組成的奇穴,因此,另外記載中組成肩三針的幾個穴位也各有所不同。一說是由大腸經肩髃、奇穴肩前、肩後三穴組成;二說是由大腸經肩髃穴,小腸經肩貞穴和奇穴肩前穴組成,三說是由肩髃、肩髎、肩前穴組成;還有一說是由肩貞、肩髃和肩井所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