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風路

凌風路

凌風路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江北老城區,始建於1932年,全長1000米,街道寬8.5米左右,分為凌風東路和凌風西路,兩邊多為中西混合式的騎樓式商業建築,反映了民國時期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後,民族工商業逐步興起的過程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街區內保存眾多的中西混合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傳奇色彩的遷徙歷史和傳統文化內涵,保持著上世紀30年代的“清明上河圖”式的客家風情畫卷,是梅州市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和老城風貌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凌風路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江北老城區
  • 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
  • 建造時間:1932年
  • 街長:1000米
  • 街寬:8.5米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凌風路是因“凌風樓”而得名。約四百年前,凌風樓建在老南門樓上,原為四角亭,系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潮州知府(當時梅州隸屬潮州府)郭子章為紀念文天祥而建(因文天祥率兵抗擊元朝時曾到過興寧蕉嶺梅縣區等地,故嘉應州人民非常仰慕、敬重他)。郭子章順應民意,便建此亭紀念文天祥,並寫有篇《程鄉凌風樓記》:“子章讀文信國公集,宋氏之季,公提勤王師,出入江閩,往來梅州,後系燕獄,追往憶故,至集杜句‘樓閣凌風迥,孤城隱霧深,萬事隨轉燭,秋光近青岑’,嗟乎!公於梅何拳拳也。”他就以文天祥集杜甫詩“樓閣凌風迥”取名“凌風樓”。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知縣曹延懿以凌風樓年久失修,且又以樓的四角偏射文廟,及改建八角樓(即後人俗稱“八角亭”)。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府文晟再加復修。文晟復修時寫有一首詩,其中雲“宋代文信國,梅州昔駐師,凌風懷往事,弔古有遺碑,樓並元城跡,辛分子美詩。”

內容簡介

清朝嘉慶戊午(1798年)舉人李汝謙(梅城東郊人),也寫有一首與宋湘酬唱的詩《凌風樓懷古》:“我聞宋室昔傾圮,三忠日戰勤王兵,厓門痛苦事已矣,海潮帶血今猶腥。吁嗟信國真奇士,間關千里來吾程,麾下勒兵斬都統,帳中號令驚雷霆,五坡嶺前一大戰,雙手欲把千秋擎。事雖不成志可取,忠肝鐵石驚愚氓。後人慕公建茲閣,金甍玉瓦光晶瑩。往往中夜起風雨,樓頭仿佛來神靈,神靈已去風雨歇,依然傑閣空崢嶸。宋室南渡不可問,舊宮禾黍還荊榛。一塊之肉竟何處?荒陵但見悲冬青。惟有此樓兀然在,登高四望煙冥冥,大河南來一百里,郡樓日夜飛濤聲。千年正氣不磨滅,弔古涕淚紛沾纓。”
凌風東路 、西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