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土家族鄉

共和土家族鄉

共和土家族鄉位於德江縣東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約19公里,東與長堡接壤,東南鄰潮砥,西南與思南縣交界,西接堰塘鄉,北與穩坪鎮、青龍鎮相連。地處東經108度、北緯28度,東西長10.5米,南北寬17.75米,周長56.3千米,國土總面積105.08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共和土家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德江縣
  • 面積:105.08平方千米
建制沿革,基本信息,主要資源,基礎設施,社會發展,基礎建設,交通慨況,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共和土家族鄉明清時期,分別隸屬安化縣水村圖第八甲,德江圖第一甲、第五甲、第七甲、大堡圖第二甲,務川縣隘頭圖第四甲。
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二十三日,在撤府建縣中境內隸屬東二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境內推行保甲制度,設18個保。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省訂正各縣等級,境內原設鄉合併為牛渡、共和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七月,撤銷區、鄉,改行聯保保甲制,境內設牛渡、共和兩個聯保,轄18個保。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聯保改設為鄉,牛渡與共和合併建立共和鄉,鄉公所駐牛渡灘街上。
1950年2月4日,建立城關一區,轄共和鄉。
1953年1月,共和鄉分設為板橋、瓦廠、共和、晨溪4個小鄉,隸屬於共和區。
1956年,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共和區,晨溪鄉合併到共和鄉,撥屬城關區。
1958年11月,建立城關人民公社,板橋、瓦廠合併設立金星管理區,共和鄉也改設為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撤銷城關人民公社,復名為區。原金星、共和生產管理區合併建立共和公社。中壩設公社隸屬潮砥區。
1963年3月,共和公社分設為共和、板橋、瓦廠3個公社,隸屬城關區。
1984年12月26日,板橋鄉改名為曾家壩鄉、瓦廠鄉改名為銀絲鄉。
1988年,撤銷銀絲鄉,建立銀絲土家族鄉。
1992年10月,建鎮並鄉撤區中,撤銷原共和鄉、曾家壩鄉、銀絲土家族鄉和潮砥區上中壩土家族鄉,合併建立科局級共和土家族鄉。
註:歷史沿革資料來源於

基本信息

人口總數:24399人 農業人口:22609人 非農業人口:1790人
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漢族,苗族、侗族、仡佬族
所轄村落:街上社區,和平村,茶坨村,響水洞村,鹽井村,橫石良村,青槓堡村,上坪村,神溪村,勝利村,白果村,姜家渡村,銀絲村,三聯村,煥河村,新黔村,曾家壩村,打磨丫村,轉角村,烏鴉村

共和土家族鄉共和土家族鄉

主要資源

該鄉地處烏江沿岸,地貌切割較深,為低山河谷,岩溶低丘、窪地、平緩台地地帶,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地處岩山地區,境內山地面積占95.68%,平壩面積占2.75%,丘陵面積占1.57%。境內最高海拔1145.6米,最低海拔330.3米。境內耕地面積12769畝,其中:田7798畝、土4971畝,土壤以黃壤為主,石灰土次之。礦產資源境內有硫鐵礦、大理石、特級石灰石、土陶土等礦藏。其中特級石灰石儲量2000萬立方米,含氧化鈣54-56%;土陶土儲量5400萬立方米。以德印公路和德潮公路過境線段為主幹線,連線境內鄉村公路,加之境內烏江航段形成水陸一體化交通網路。
共和土家族鄉

基礎設施

境內公路里程95千米,通村公路村20個,設有郵政支局1個,建有移動通信站1個,開通程控電話13個村,全鄉22個行政村全部通電。該鄉現共有初級中學1所,專任教師142人,有國小5所,專任教師98人,中國小在校生2500餘人,地面衛星電視接收網覆蓋全鄉,有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員32人,設有村衛生室11個。
共和土家族鄉共和土家族鄉
農業生產以種、養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烤菸、油菜籽、油桐、、牛、羊等。2003年農業總產值2269萬元;糧食總產量7948噸,人均占有糧食700斤,年末牛存欄數3150頭,生豬存欄10030頭,山羊存欄5334頭,肉類總產量1102.2噸,人均占有量51.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948元。2003年建有優質烤菸基地2000畝,分布在上坪、青槓堡、塘壩等10個村;神溪村建有本鄉肉羊生產基地村。到2003年為止,共有鄉鎮企業485個,從業人員1562人,主要從事工業,交通運輸業、採礦業、商品流通業、飲食服務業、建築業,完成產值2105萬元。優質烤菸、中壩西瓜、酸魚。

社會發展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全鄉累計造林25730.81萬畝,其中防護林11000畝,經濟林300畝,竹林2600畝,農戶住宅四旁樹木12萬株,林木覆蓋率49.8%,活立木蓄積量1.1萬立方米;改良草地達6650畝、人工種草達3350畝。
全鄉91.5%以上民眾喝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95%以上民眾飲水有保障。目前,共修建100m3以上大型人畜飲水池18個,小型人畜飲水水池306個。
2011年,全鄉擁有35千伏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1台,總容量250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6條,總長度101.19千米,用電負荷1.01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383.59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為99.54%。

交通慨況

全鄉現已形成由公路、水路等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網路。303省道過境23公里;農村公路列養里程84.42千米,共21條;公路站1個。境內通航河道1條為烏江,總長22.5千米,為C級航道,最大通航能力為180噸級船舶。80萬噸級德江港口建在白果村下角組。

教育事業

截止2011年末,境內有幼稚園1所,國小13所,國中1所,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全鄉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個,衛生院1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15萬人,參保率88.11%。

文化事業

戒指2011年末,有鄉級綜合文化站1個,村級農家書屋6個,民眾健身籃球場1個,遠程教育站點13個,落實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1230戶,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於2011年 7月開通有線電視,有線數位電視用戶達200戶。該鄉每年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眾性活動,深受民眾喜愛。

風景名勝

熊洞
熊洞在共和鄉烏江懸崖上,地勢險要,兩岸岩壁陡峭。熊洞洞內深邃,當地人傳說有以前有熊出沒,洞內還有寶藏,於是聞風而來的人們都去挖掘,結果一無所有。
熊洞的對面,是陡峭的懸崖,灌木叢生,雲霧繚繞。上游便是白果坨,烏江從狹窄的兩岸衝下,形成了很寬的迴旋灘。白果坨大橋建立很早,是交通要塞,矗立在狹窄陡峭的兩岸。
熊洞下面有縴夫棧道,據當地的老人介紹和相關專家考證,這是古代縴夫棧道,估計經歷了約4000年的風雨歷史變遷。棧道可以容納兩三個人並排行走。古代交通閉塞,當地人出行就順著棧道沿江而下,可到貴州沿河、酉陽、彭水及涪陵長江口等地,沿江而上可到貴州思南、餘慶、甕安等地。
花蓮洞
花蓮洞(亦稱為蓮花洞)距離共和鄉1.5公里處,洞口寬闊,洞中天然形成石柱,形狀各異。洞內縱橫交錯,流水潺潺,為喀斯特地形。牛渡灘河流入洞中,約在兩公里處注入烏江。
響水洞
位於共和鄉響水洞村半山腰,洞穴深邃,泉水從洞內直瀉而下,成為一道瀑布。響聲震耳,故名響水洞,泉水清涼可口,是優質的礦泉水。泉水經牛渡灘河流流入花蓮洞,再從花蓮洞洞中流進烏江。
神溪
離共和鄉4公里,在神溪的大土組有一叫洞中溪,神溪這名就是由此而來的。在洞中有一條河,河裡還有魚,人們叫它按河,洞頂高3至4米左右,寬4米至8米,在洞口進去的1公里處有一座自然的橋,通過洞裡的按河,其中還有一個小瀑布。人走見去,看到的影子就好像在招手一樣,聽到的聲音歡笑聲。
拖船埡合壁橋
位於共和鄉,是德江至潮砥的主要橋樑,料石結構。為神溪安家寨先邑生員安募建,請石匠陳洪昌、陳洪順等人修橋行好事,經一年修建未成,後陳仁榮等人繼修,於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建成。橋長13米,橋高9.5米,橋寬4米,1/2拱矢度料石拱橋,至今完好,拱下有鋼刀一把,俗稱斬妖劍。
生基林明墓群
共和鄉烏鴉村生基嶺山坡上分布3座明代墓葬,封土平形,高1米,直徑4.5米,均系雙室石室墓,每墓室長3米,寬0.9米,高1.4米左右,其中一座門楣上分別有龍鳳浮雕。3座墓均被擾亂,隨葬品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