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

草莓族

草莓族多用來形容1981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像草莓一樣,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爛,不善於團隊合作,主動性及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

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時往往沒什麼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較高的薪水,就會見異思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莓族
  • 時間:1981年後出生
  • 特點:年輕人像草莓一樣
  • 特徵: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
  • 包括:不善於團隊合作,主動性差
  • 提出者:翁靜玉
基本簡介,名稱出處,所述對象,主要特徵,職場表現,大陸情況,現狀調查,相關評價,心理分析,解決對策,自我調節,父母放手,社會指導,相關案例,另類解說,剝削藉口,失去夢想,庸俗危機,

基本簡介

現在的年輕人老是被冠上“草莓族(”草莓一族“)、“水蜜桃族”,在所謂的“大人”眼中,是一群成天追逐最新科技,沒有思想還禁不起碰撞的新新人類,對於這樣的刻版印象,亞洲第一天團五月天在歌曲《米老鼠》里反駁:“誰是草莓族,你才是榴槤族,一身傷人頑固,傷害我,還要我不哭。”鮮明的刻畫了與草莓一族相對的“榴槤族”的形象:固執己見,粗暴傷人。
草莓族草莓族
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90年代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翁董事長所謂的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

名稱出處

草莓族(strawberry generation)一詞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ISBN 957-8645-04-X)一書,形容當時的年輕人,196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由於媒體的炒作,現在多半作為198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的一種負面標籤。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草莓族是被新聞媒體所誇大了,每逢“七年級生”、八年級生犯錯時即大幅報導,事實上在這個世代中也不乏有能力且有好表現之人。

所述對象

所謂七年級生是指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以此類推,1970年代出生的叫六年級生,1960年的世代則被視之為五年級同學等等。
七年級生有這個草莓族的頭銜,實在沒有什麼恭維之意,草莓這種水果,外面光鮮奪目,卻質地綿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拿捏要十分小心。他們重視享樂卻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
“草莓族”一詞最早被食品業者拿來形容15歲以下的消費者,以草莓來象徵這個族群的天真、好奇。但後來則取其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在溫室中長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開始以草莓族來稱呼1981年後出生的世代(有時也包含1981年前數年出生的世代)。在另一方面,部份觀點認為草莓族是被新聞媒體所誇大了,當“七年級生”、“八年級生”犯錯時即大幅報導,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輕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還比較少;而且草莓族一詞已經成為壓榨年輕人的藉口,現在的年輕人是處於低薪資高工作量及高學歷者從事低專業工作的狀態,因此他們會對公司不忠誠、對工作無熱情、非常功利保守。
此外也有人開始指出,指責草莓族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這很容易讓台灣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差。當資方在指責草莓族時,社會大眾應該譴責資方只想壓榨勞工;但實際上輿論不但對勞工不友善,連許多台灣父母只會要求子女認真工作。台灣的高工時、低工資、低生育率、高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其實是因為指責草莓族的輿論而變得更嚴重。

主要特徵

1.抗壓性低(承受催逼、壓力的能力低)
2.受挫性低(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低)
3.穩定度低
4.學歷高但操作能力差
5.重視外表、物質與享樂
6.個人權益優先於群體權益
7.外表光鮮成熟而內心幼稚
8.不善於自我批評,需要別人的呵護
9、服從性低
10、空有學歷但實際能力不足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來揶揄缺點(特別是抗壓性)比草莓族還嚴重的人。

職場表現

其實拿這個來對比中國內地職場,“草莓族”的身影同樣可見。一方面求職難的壓力重重,另一方面,短期內高離職率也讓用人單位頭疼不已。七年級同學的頂頭上司,年齡大約在四十多歲左右,算是四五年級生,二十年的差距免不了有所謂的代溝了。老闆們抱怨說:“如今的大學畢業生,愛漂亮愛打扮、上班遲到、說是每天要睡到自然醒,工作要錢多、事少、離家近,不虛心學習、不接受批評,抗壓性非常低,自尊心特別高,每位都極具個性。

大陸情況

有愈來愈多大陸人士發現,198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也就是台灣俗稱的七年級生),竟然也出現跟台灣草莓族一樣的病症。
“草莓族”職場保衛戰“草莓族”職場保衛戰
大陸草莓族與台灣最大的不同點是,大陸草莓族的誕生完全是政策使然,這個政策就是計畫生育。這個為了減輕大陸人口壓力的政策,在實行多年之後,並沒有收到當時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許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便是造成大陸競爭力中斷的七年級世代。現代的年輕人的確是在家裡的呵護下長大,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使得大陸這批七年級生,因為家中過度保護與溺愛,讓他們凡事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主,不但抗壓性低,過度自我為中心,崇尚物質、追求名牌的情況更是嚴重。

現狀調查

現代的年輕人的確是在家裡的呵護下長大,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使得大陸這批七年級生,因為家中過度保護與溺愛,讓他們凡事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主,不但抗壓性低,過度自我為中心,崇尚物質、追求名牌的情況更是嚴重。

相關評價

1“好高騖遠”與“腳踏實地” 
他們常被說是不知天高地厚,但其實他們沒有那么無知。第一份工作的理想薪水是三萬五到四萬五千元,但真要他們推測大概能拿多少時,也大多意識兩萬五到三萬五千元才比較可能,未必那么不理解理想與實際的落差。
職場草莓族職場草莓族
2“賴活”與"樂活"
“少子化”的社會及生活水平提高,是現在年輕人被視為“草莓族”的一大原因。他們大多數還是靠父母的零用錢活著,甚至手機費用全由父母支付。不過,也沒那么“賴活”,打工的選項里,開始有了靠著投資理財掙錢的方式;投資理財的花用甚至比休閒娛樂多;而且,他們也斤斤計較了起來,朋友欠個十元、五十元非還不可,為了錢撕破臉的絕交界限可是緊得很。
即使升學壓力沉重,高三生戀愛照談、休閒照樣努力有品味。誰說十八歲以後才能談戀愛,認為現階段與隨時皆可戀愛的有將近五成;誰規定青少年一定要追著年輕偶像跑,推崇演技有深度的梁朝偉沒什麼不可以。年輕人們,不見得守規矩,但也沒那么不守規矩,青春無敵,不同的時代、不一樣的成長經驗,他們只是有自己的調調。
3過於自我追求享受
除了抗壓力低以外,大陸七年級生普遍有的一項特點就是過於自我追求享受。
4卡債風暴隱然成形
大陸的七年級生追求名牌、愛享受、遊樂,而這樣的花費又不是他們的薪水所能負擔的。現金不夠,還想花錢,那該怎么辦?信用卡。這是兩岸七年級生共同的答案。
雖然草莓族的問題很多,但他們也有令人驚奇的優點,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創意。如今,“草莓族”這個詞已經被廣泛引用,演變出各種含義。

心理分析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副教授黃洪基分析指出:“草莓族”大多生於改革開放以後,家庭物質條件較為富足,許多人還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呵護備至,因此很少有真正不順心的事。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又多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以致他們應試能力強,社會適應能力弱;業務水平出色,心理素質較差,碰到壓力甚至是很小的挫折就會像草莓一壓就扁。
草莓族漫畫草莓族漫畫
許多專家提出,當一些年輕人從摩擦較少的校園走上壓力重重的社會,性格中“草莓”的一面就凸顯出來。社會應給他們一份理解和寬容,給他們從“草莓”成長為“荔枝”甚至是“榴槤”的時間。此外,許多過來人也建議職場新人要及時調整心態,笑對壓力和挫折。在某世界500強公司工作了一年多時間的小環告訴記者,自己活兒沒幹好被主管批評後,心情會很低落。但她會找個合理的方式,讓自己發泄一下情緒,隨後恢復光鮮亮麗,投入工作。

解決對策

自我調節

一旦一個人被歸類為草莓族,意思就是抗壓力不夠,僅此一項弱點,就足以導致學習無法超越,工作難以突破,最終帶來競爭力不足的危機。有年輕人草莓族的刻版印象,他們將自己比喻為蟑螂族,就是被打了再爬起來,不畏懼壓力,也能堅持到底的耐壓族。還有奇異果族,自認外表雖不搶眼,內在卻有著真材實料。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失客觀,但社會裡面的確存在了具有草莓族特質的人,並且散布在各個年齡層當中。就以職場而言,僱主不希望雇用草莓族的員工,原因很簡單,為了安撫他們脆弱的抗壓力以及解決適應力不足的問題,最直接的虧損就是成本提高。
然而,無論是否喜歡草莓族這個名詞,抗壓力不夠的確是生存的障礙,而父母為了成年子女的前途著想,還是要幫助他們提升抗壓力,脫離草莓族的窘境。

父母放手

草莓族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父母總是做空降部隊,子女一有壓力立刻接管,他們自然就沒有抗壓力。另外一個極端,是父母給了子女很多超過能力所及的期望,不但沒有激發出潛能,反倒刺激他們自我放逐,也就更失去了抗壓的能力。
若是成年子女對工作挑三揀四之外,動不動就換工作,尋找無壓力職場,惡性循環的結果,職場競爭力也將每況愈下,這是草莓族引發的危機效應。在這種情形之下,父母所能做的有限,不可能繼續為孩子清除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是又想逃避壓力的時候,父母要用冷靜的態度協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處境,而不是用情緒化的字眼指責他們經不起挫折,激將法也要留心使用。尤其一向養尊處優的孩子,面對職場無情的挑戰,因為沒有心理準備以至於措手不及,他們需要父母的鼓勵,認識自己的長處,建立自信,卻不是父母急著出點子或為他們張羅工作機會。

社會指導

社會的指導,是指在企業中,如果遇到草莓族的新新人類,要本來引導與領導的態度,而不要一捧子打死,一來到公司就要施加重壓,讓他們得不到任何喘息機會。
剛剛來到公司,先安排一定量的工作,同時指出工作完成需要的要求與心態,最好直接告訴完成工作的目的,使一個年輕人有一種思維,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做引導式的;當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需要耐心的指出問題所在處,之後要正色告知,以後不能犯這樣的錯誤,如果有錯誤,需辭職。
適當的時候,告訴對方,職業蘑菇定律,舉一些勵志性的小故事給草莓族的人來聽,推薦一些書籍,這樣讓他們慢慢提升,急促的希望他們與多年具備職場經驗的人相提並論,畢竟還不到一定的年限,沒有工作經驗,不可操之過急。

相關案例

另外,2005年3月22日台灣有一名婦人因肩痛求診,因療效不彰憤而怒罵醫生為“草莓族”。後經台灣高等法院認為草莓族是指“年輕沒經驗禁不起挫折的人”、“屬於貶抑性辭彙”而的確貶低其名譽,而判婦人敗訴。

另類解說

剝削藉口

草莓族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實際影響80、90後的命運。它成為僱主理直氣壯、赤裸裸剝削年輕世代的合理藉口:你們素質這么差,我雇用你們已經是施恩了,憑什麼跟我談條件?社會已經進入“薪資破壞”的時代,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都是80、90後的新進員工。你知道過去幾年內,有多少行業的新鮮人起薪被腰斬?有多少行業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業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平?在中南部地區,甚至有些新鮮人的實質薪資,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資之下!

失去夢想

年輕世代最深的隱憂,並非草莓族現象——如果草莓族意味著和職場需求脫節的話——而是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們向現實就業壓力集體投降,失去了夢想的勇氣,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只想找一份安穩能餬口的工作,徹底庸俗化、現實化、短淺化。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這句曾經響徹雲霄的學運口號,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像是不切實際在唱高調;誰都不能否認,協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責任。但儘管如此,有一個道理並沒有改變:如果大學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工作,完全現實功利主義化,將對社會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庸俗危機

Robert J. Shiller在《新金融時代》這本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見解。他指出,面對經濟風險時,人們往往做出保守的決定,寧願放棄潛在的機會,以避免失敗帶來的衝擊。教育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害怕失業的風險,大學生會選擇主修最安全的科目,而不敢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華的特殊科目。Robert J. Shiller強調,這種避險行為,將造就出一大群成就不高的年輕人,更將使社會缺乏積極求新求變的精神,嚴重挫傷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高風險才有高報酬”,是所有投資的通則,金融商品投資如此,自我教育投資也是如此。看到這么多優秀的年輕人,爭相報考“鐵飯碗”的軍警學校;看到對數理毫無興趣的高中女校生,大批選擇就讀理組,我很憂心在失業的威脅下,年輕人變得目光短淺,一心只想學習當前的熱門專長,進當前最熱門或較有保障的行業,放棄了青雲之志,不敢鼓動夢想的翅膀,冒險追求更高成就。這不但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是他們個人無可彌補的損失。有朝一日回顧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貪圖安穩而放棄理想,就這樣庸碌過了一生,將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