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然區劃

公路自然區劃

公路自然區劃【climatic zoning for highway】指的是根據全國各地氣候、水文、地質、地形等條件對公路工程的影響而劃分的地理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路自然區劃
  • 外文名:climatic zoning for highway
  • 定義:全國氣候對公路的影響劃分的區域
  • 等級:三個
  • 標準:公路自然區劃標準
  • 類型:公路
定義,原則,方法,設計要點,

定義

根據公路工程的地理,氣候差異特點,自然區的劃分,按其重要性和規模的大小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區劃是按自然氣候,全國輪廓性地理,地貌劃分的,全國共劃分七個一級區;二級區劃是在一級區劃內,考慮水溫狀況不同,以潮濕係數為主導標誌,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氣候的差異,進一步劃分二級區以及與二級區劃相當的副區,全國共分為33個二級區和19個副區。三級區劃是二級區的進一步劃分。由於目前各地區的特點和掌握的調查研究資料不充分,還不具備劃分條件,再則,三級區不一定要列入全國性的範圍,由個省,自治區自行劃分,以便更切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而這些自然條件與公路建設密切相關。為反映不同地區公路設計與施工的特點,交通部制定了《公路自然區劃標準》(JTJ003-86),將具有相同自然條件的地區歸類。

原則

(1)道路工程特徵相似的原則
在同一區劃內,在同樣的自然因素下築路具有相似性。例如,北方不利季節主要是春融時期,有翻漿病害;南方不利季節在雨季,有沖刷、水毀等病害。
(2)地表氣候區劃差異性的原則
地表氣候是地帶性差異與非地帶性差異的綜合結果。通常,地表氣候隨著當地緯度而變,如北半球,北方寒冷,南方溫暖,這稱為地帶性差異。除此之外,還與高程的變化有關,即沿垂直方向的變化,如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與緯度相同的其他地區相比,氣候更加寒冷,即稱為非地帶性差異。
(3)自然氣候因素既有綜合又有主導作用的原則
即自然氣候的變化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又有某種因素起著主導作用。例如,道路凍害是水和熱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在南方,只有水而沒有寒冷氣候的影響,不會有凍害,說明溫度起主導作用;西北乾旱區與東北潮濕區,同樣都有負溫度,但前者凍害輕於後者,說明水起主導作用。

方法

為使自然區劃便於在實踐中套用,結合我國地理、氣候特點,將全國的公路自然區劃分為3個等級。
一級區劃首先將全國劃分為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全年不凍三大地帶,再根據水熱平衡和地理位置,劃分為凍土、濕潤、乾濕過渡、濕熱、潮暖、乾旱和高寒7個大區。
Ⅰ區:北部多年凍土區;
Ⅱ區:東部溫潤季凍區;
Ⅲ區:黃土高原乾濕過渡區;
Ⅳ區:東南濕熱區;
Ⅴ區:西南潮暖區;
Ⅵ區:西北乾旱區;
Ⅶ區:青藏高寒區。
二級區劃是在每個一級區內,再以潮濕係數為依據,分為6個等級。
二級區劃是在一級區劃的基礎上以潮濕係數為主進一步劃分。潮濕係數K為年降雨量R與年蒸發量Z之比,即K=R/Z,按全年的大小分為6個等級。
過濕區:K>2.00;
中濕區:1.50<K≤2.00;
濕潤區:1.00<K≤1.50;
潤乾區:0.50<K≤1.00;
中乾區:0.25<K≤0.50;
過乾區:K≤0.25。
除了這6個潮濕等級外,還結合各個大區的地理、氣候特徵(如雨季、冰凍深度)、地貌類型和自然病害等因素,將全國分為33個二級區和19個二級副區(亞區),共有52個二級自然區。
三級區劃是二級區劃的進一步劃分,由各省、自治區白行劃定。劃分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水熱、地理和地貌為依據;另一種是以地表的地貌、水文和土質為依據。

設計要點

我國7個一級公路自然區劃的路基路面設計注重的特點各有不同,根據各地區經驗,可大致歸納如下。
(1)Ⅰ區:北部多年凍土區
該區北部為連續分布多年凍土,南部為島狀分布多年凍土。路面設計的重要原則是維持其凍穩性,保護凍土上限不至於下降,以防路基熱融沉陷,導致路面破壞。在路基設計中是寧填勿挖。原地面植被不應破壞,路基填土應為凍穩性良好的土或砂礫,必須採用路塹時,應有保證邊坡和基層穩定的措施。瀝青面層因導熱係數高,應相應抬高路基。結構組合中如設砂礫墊層,只能按蓄水不能按排水設計。
(2)Ⅱ區:東部溫潤季凍區
該區路面結構突出的問題是防止翻漿和凍脹。路基路面結構組合設計中,應使路基填土高度符合要求,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應採取隔溫、排水和阻斷毛細水上升等措施,以防止凍脹和翻漿。利崩水穩性、凍穩性好的材料修築路面的基層,在水文土質不良的路段,可設定排水墊層,促進水排出,提高路基路面結構的整體強度。
(3)Ⅲ區:黃土高原乾濕過渡區
該區特點是黃土對水分的敏感性,乾燥土基強度高、穩定性好。路面結構組合的特點是必須選擇不透水的面層或上封閉層,以防止雨水下滲造成黃土濕陷。潮濕地段應注意排水以保護路基。路肩橫坡的設計應使水迅速排出。
(4)Ⅳ區:東南濕熱區
該區雨量充沛、集中,雨型季節性強,颱風暴雨多,水毀、沖刷和滑坡是道路的主要病害,路面結構應結合排水系統進行設計。該區水稻田多。土基濕軟,強度低,必須認真處理。由於氣溫高、熱季長,要注意黑色面層材料的熱穩定性和防透水性;
(5)Ⅴ區:西南潮暖區
該區山多,土質多系碳酸鹽類岩石風化形成,結構穩定。強度較好,石料豐富,有利於在設計中就地取材。對於水文不良路段,必須採取措施,穩定路基。岩溶地區應在詳細地質勘測基礎上進行設計,以保證路基路面的整體穩定性。
(6)Ⅵ區:西北乾旱區
該區大部分地下水位很低,雖然凍深多在100~150 cm以上,但一般道路凍害較輕。個別地區,如河套灌區、內蒙古草原窪地,地下水位高,翻漿嚴重。丘陵區1.5 m以上的深路塹冬季積雪厚,雪水浸入路面造成危害,因此瀝青面層材料應具有良好的防透水性,路肩也應作防水處理。由於氣候乾燥,因此砂石路面經常出現鬆散、搓板和波浪現象。
(7)Ⅶ區:青藏高寒區
該區局部路段有多年凍土,須按保溫原則設計。結構設計應針對自然條件和工程病害,採取措施保證路基的整體穩定性。由於地處高原,氣候寒冷,晝夜氣溫相差很大,紫外線照射強,因此瀝青老化很快。又由於年平均氣溫相對偏低。因此路面易遭受冬季雪水滲入而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