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

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

《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是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飛。

基本介紹

  • 書名: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
  • 又名:暫無
  • 作者:葉飛
  • 原版名稱:無
  • ISBN:978-7-01-012994-5
  • 類別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 頁數:375
  • 定價:78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14-2-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商品編號:4626007
市 場 價: 折 扣 價:
叢書: 上架時間:2014-3-6 7:15:5
出版社/廠商: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葉飛
出版日期: 2014-2-1 0:00:00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和探究了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同時提出了以公共交往生活為基礎來重構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原則的理論觀點。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探討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分析公民教育存在的基本問題。第二章致力於探討“公共交往”的概念內涵和學術淵源餐澹,提出基於“公共交往”來重構當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論點。第三章引入“治理”理念,以肯定教師和學生的平等交往,支持學生在學校組織中的治理主體地位。

作者簡介

葉飛(1982— ),浙江省慶元縣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獲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論。主持和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多個省部級項目;在《教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現代性視域下的儒家德育》,同時參與了多部學術著作的編撰工作。

目錄

引言
第一章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
第一節公民教育的價值困境:公共價值的“遮蔽”
一、公民教育的公共德性與個體善性的混淆
二、公民教育的“應然規範”與“實然規範”的分裂
三、公民教育的權利導向與責任導向的失衡
四、公民教育的公共價值與公共生活的背離
第二節公民教育的組織困境:基於公共性匱乏的分析
一、學校組織的權力運作:“權力”對“權利”的壓制
二、學校組織的管理邏輯:“控制”對“治理”的取代
三、學校組織的“工廠”隱喻:私益性與公益性的失衡
四、學校組織成為公民生活的障礙
第三節公民教育的教學困境:公民認知與實踐的疏離
一、公民認知與公民實踐的疏離
二、公民個體與公民社會的疏離
第四節公民教育的個體化困境:競爭性個人主義與“孤獨”的公民
一、現代學校與競爭性個人主義
二、“孤獨的公民”與公共冷漠
三、學校生活空間:公共關懷的“隱退”
第五節公民教育的教師觀念困境:教師職業“公共使命”的式微
一、教師職業的“私事化”對“公共性”的貶斥
二、教師職業的“技術理性”對“公共理性”的壓抑
三、教師職業的“闡述者”角色對“批判者”角色的取代
第二章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建構:基於公共交往的分析
第一節“公共交往”的學術淵源與理論內涵
一、“公共交往”的學術淵源
二、“公共交往”的理論內涵
三、“公共交往”作為公民教育的實踐基礎
第二節公共交往的四維功能及其公民教育意蘊
一、公共交往的“對話一理解”功能與公民教育的理解性
二、公共交往的“理性一行動”功能與公民教育的行動性
三、公共交往的“客我一主我”功能與公民教育的轉化性
四、公共交往的“反思一批判”功能與公民教育的批判性
第三節學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與公民品質的培育
一、學校“公共交往”的類型分析
二、學校公共交往的“四維”建構
三、通過公共交往促進公民品質的培育
第四節學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構:基於公共領域理論的分析
一、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
二、學校交往空間作為“準公共領域”
三、學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構
第三章公共交往與學校組織的治理型變革
第一節學校組織的“治理”構想
一、“治理”的理論內涵
二、學校組織的“治理”理念
三、學校“治理”與公民教育的互動關係
四、“治理”視域下的公民教育建構
第二節學校組織的管理邏輯:從“控制”走向“治理”
一、學校組織的治理邏輯:對控制邏輯的反抗
二、學校管理者、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關係:基於治理的分析
三、走向治理的學校組織:公民交往生活的建構
第三節學校組織的權力分享:從“獨占性權力”走向“共享型權力”
一、學校組織的“獨占性”權力結構與公民教育的困境
二、“治理”的願景:多元互動的權力共享觀
三、向學生“賦權”:學校組織權力共享的實踐策略
第四章公共交往與師生關係的公共性建構
第一節師生交往的公共性建構:從“扭曲交往”走向“協商交往”
一、扭曲的師生交往與學校生活的“去公共性”
二、師生交往的協商民主性: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師生的協商交往:理性規則的分析
四、師生交往:從“扭曲交往”走向“協商交往”
第二節作為“轉化性知識分子”:教師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擔當
一、教師作為有限度的“轉化性知識分子”
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擔當
三、教師通過“轉化性”重建學校生活空間的公共性
第三節師生交往的對話性建構:超越“技術理性”旨趣
一、師生交往的“技術理性”旨趣
二、師生交往的對話性實踐:超越“技術理性”旨趣
三、走向對話性實踐:師生交往關係的三維建構
第五章公共交往與公民共同體的培育
第一節學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與公民共同體的構建
一、整體主義和產業主義的教育路徑:“虛幻的”共同體意識
二、公民共同體:公共價值的溝通與共享
三、公民共同體:重建自我、他者與學校生活
第二節超越“孤獨”的公民:構築學校的公民共同體
一、構築課堂生活的共同體實踐‘
二、構築民主的學校公共生活
三、構築學校生活與社區生活的有效聯結
第三節對抗“公共冷漠”:參與式公民教育與共同體精神的培育
一、公共冷漠與公民不參與
二、參與式公民教育:內涵、意義與必要性
三、參與式公民教育與共同體精神的培育
第六章公共交往與公民課程
第一節公民課程作為一種交往實踐活動
一、對公民課程內涵的兩種不同理解
二、對公民課程的“學科知識模式”的反思
三、公民課程作為一種交往實踐活動
四、公民課程:構築公共性的交往生活實踐
第二節協商交往與協商課程
一、“協商課程”的提出及其意義
二、協商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協商課程的實踐建構
第三節服務式交往與公民服務課程
一、“公民服務課程”的內涵與意義
二、“公民服務課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三、基於“社區服務”理念的公民課程建構
第四節社團交往與公民社團課程
一、公民社團課程的內涵與意義
二、公民社團課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三、基於“社團交往”理念的公民課程建構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