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

公元前259年,即周赧王五十六年,中國戰國時期秦歷正月秦始皇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繼秦趙長平之戰後,發生了邯鄲之戰趙國聯合在邯鄲大敗秦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259年
  • 又稱周赧王五十六年
  • 中國事件:秦始皇出生
  • 中國事件邯鄲之戰發生
  • 歐洲事件:科西嘉被羅馬人占領
  • 歐洲事件:印度孔雀王希臘傳教
  • 農曆:壬寅年
國內主要時間,外國事件,其他事件,通鑑記載,

國內主要時間

秦皇出生
公元前259年秦歷正月秦始皇出生。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統一中國秦王朝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故氏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帝趙政)。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嫪毐掌管。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趙、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大帝國——秦朝。定都鹹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秦始皇秦始皇
邯鄲之戰
公元前259年,趙聯合魏、楚軍在趙都邯鄲(今屬河北)大敗秦軍的一次防禦戰。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秦上將軍白起欲乘勝直搗趙都邯鄲,趙孝成王許割六城與秦議和。趙國利用戰爭間隙,厲兵秣馬,重整軍備,結好齊、楚、魏等國,決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趙國不予六城,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不顧白起關於趙已國內實、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勸阻,遣五大夫王陵率軍從上黨(今山西長治東南)進攻邯鄲。趙國軍民懷長平之恨,堅城死守。秦軍久攻不克,改派王齕代王陵為將,仍屢攻不下。趙軍久困於邯鄲,形勢日趨危急。趙相平原君散家財與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並選3000精兵,不斷出擊,疲憊秦軍。趙平原君接連遣使赴魏求援,又親自衝出重圍,前往楚國,陳說利害,終使楚王發兵相救。魏遣晉鄙率軍10萬救趙,因受秦威脅,至(今河北臨漳西南)即屯兵不進。魏公子無忌(信陵君)使人盜魏王兵符,擊殺晉鄙,奪取軍權,選兵8萬會楚軍救趙。秦軍久頓堅城,師老兵疲,受趙、魏、楚軍內外夾擊,大敗,秦將鄭安平率2萬人降趙,邯鄲圍解。趙、魏乘勝奪回了部分失地。
秦趙邯鄲之戰示意圖秦趙邯鄲之戰示意圖
周欣、支其勸魏王不朝秦
秦魏戰於華(即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軍戰敗,魏安僖王與秦相范睢相約:入朝於秦以求和。周訁斤(一作魏敬)認為:秦為不何知之國,猶如不測這淵,勸阻魏王不要以身犯險,魏王不聽。支期又勸說魏王與楚王協調行動,倘若楚王入秦,則魏王“以三乘先之”,否則便聯楚抗秦。魏王聽從,以得病為由不朝秦。

外國事件

希臘傳教
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佛教布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
阿育王(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於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之名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旃陀羅笈多創立了孔雀王朝,並擊敗了入侵的希臘人,他的父親賓頭沙羅鞏固了這個國家,並向南擴展了國土,累計攻滅了十六個國家。站在祖父兩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著有利的創造更大歷史業績的條件。

其他事件

公元前259年,秦軍乘長平大勝趙軍之機,從趙人手中奪走了上黨。
公元前259年,科西嘉被羅馬人占領。

通鑑記載

赧王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259年)
十月,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齕攻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韓、魏恐,使蘇代厚幣說應侯曰:“武安君即圍邯鄲乎?”曰:“然。”蘇代曰:“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趙王將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攻王,王無救矣。”趙王計未定,樓緩至趙,趙王與之計之。樓緩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吾且因強而乘弱矣。’今趙不如亟割地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敝,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圖乎!”虞卿聞之,復見曰:“危哉樓子之計,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與者,非固忽與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仇也,其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而示天下有能為也。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從秦為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樓緩聞之,亡去。趙王封虞卿以一城。
秦之始伐趙也,魏王問於諸大夫,皆以為秦伐趙,於魏便。孔斌曰:“何謂也?”曰:“勝趙,則吾因而服焉;不勝趙,則可承敝而擊之。”子順曰:“不然。秦自孝公以來,戰未嘗屈,今又屬其良將,何敝之承?”大夫曰:“縱其勝趙,於我何損?鄰之羞,國之福也。”子順曰:“秦,貪暴之國也,勝趙,必復他求,吾恐於時魏受其師也。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今子不悟趙破患將及己,可以人而同於燕雀乎!”子順者,孔子六世孫也。
初,魏王聞子順賢,遣使者奉黃金束帛,聘以為相。子順謂使者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為治世也,雖蔬食飲水,吾猶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祿,吾猶一夫耳,魏王奚少於一夫?”使者固請,子順乃之魏;魏王郊迎以為相。子順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諸喪職秩者鹹不悅,乃造謗言。文咨以告子順。子順曰:“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古之善為政者,其初不能無謗。子產相鄭,三年而後謗止;吾先君之相魯,三月而後謗止。今吾為政日新,雖不能及賢,庸知謗乎!”文咨曰:“未識先君之謗何也?”子順曰:“先君相魯,人誦之曰:‘麛裘而芾,投之無戾;芾而麛裘,投之無郵。’及三月,政化既成,民又誦曰:‘裘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裘衣,惠我無私。’”文咨喜曰:“乃今知先生不異乎聖賢矣。”子順相魏凡九月,陳大計輒不用,乃喟然曰:“言不見用,是吾言之不當也。言不當於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謂子順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將何之?山東之國,將並於秦。秦為不義,義所不入。”遂寢於家。新垣固請子順曰:“賢者所在,必興化致治。今子相魏,未聞異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順曰;“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無良醫。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義事之,固不獲安;救亡不暇,何化之興!昔伊摯在夏,呂望在商,而二國不治,豈伊、呂之不欲哉?勢不可也。當今山東之國敝而不振,三晉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齊、楚已屈服矣。以此觀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盡為秦乎!”
秦王欲為應侯必報其仇,聞魏齊在平原君所,乃為好言誘平原君至秦而執之。遣使謂趙王曰:“不得齊首,吾不出王弟於關!”魏齊窮,抵虞卿,虞卿棄相印,與魏齊偕亡。至魏,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意難見之,魏齊怒,自殺。趙王卒取其首以與秦,秦乃歸平原君。九月,五大夫王陵將兵復伐趙,武安君病,不任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