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正奏

全氏歷來是稀姓,是比較複雜的姓氏之一,在南宋時期才開始有所發展,因為理宗皇帝的母親為全氏女(慈憲夫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全正奏
  • 所處時代:漢朝
理宗皇帝趙昀出生在紹興,雖屬趙宋皇室,但由於是皇脈偏支,當時可以說與平民老百姓無差別。他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全氏無力撫養孩子,只得回到娘家紹興府山陰縣虹橋里沙港口村寄居。趙昀的舅舅是當地的保長(全保正),家境尚好,所以他一直在沙港口全家長大。直至18歲才被史彌遠選中帶進宮中,登上皇位。水漲船高,全氏迎來一個發展的高峰,成為當地的望族。據縣誌和全祖望先生《鮚埼亭集》中的《鵲巢坊記》記載,理宗皇帝登基後沒有忘記在外婆家的日子,曾頒有恩旨“凡全氏男丁年滿二十,可進京為官”,這在當時可是很大的恩寵了。而全氏子弟不想以裙帶關係為官,無一人進京。後皇帝念全氏有此高風亮節,遂在村東鵲巢堰邊建造石坊,記載此事,所以又稱鵲巢全氏。
追封全氏三代:
趙昀:公元1205~1264年,宋朝第十四個皇帝,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在位時間從公元1225~1264年為期四十一年,終年六十歲。母全氏慈憲夫人。追封曾祖以下,則有如:太保唐公全安民,唐公子為太傅越王全份,越王子為太師申王全大中、太師徐公全大節。徐公即宋史所稱全保長(保正)。申王子為太師和王全昭孫,是為度宗元舅。徐公子為少傅節度使周公全純夫、少師節度使全?amp;#91;夫(進士)。和王子為太尉參政元堅(永堅)。周公子為太府卿全槐卿。
趙禥:公元1240~1274年,宋朝第十五個皇帝,南宋第六代皇帝,宋度宗,在位時間從公元1265~1274年為期九年,終年三十五歲。皇后:全玖,會稽人,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也。略涉書史,幼從父全昭孫知岳州景定二年十一月,詔封永嘉郡夫人。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妃。弟永堅等補承信郎、直秘閣。度宗立,鹹淳三年正月,冊為皇后。追贈三代,賜家廟、第宅。弟清夫、庭輝等一十五人,各轉一官。五年三月,後歸寧,推恩姻族五十六人,進一秩。鹹平郡夫人全氏三十二人,各特封有差。後生子不育,次生瀛國公。十年,度宗崩,瀛國公立,冊為皇太后。宋亡,從瀛國公入朝於燕京。後正智寺為尼而終。
宋度宗於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農曆7月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七歲,全玖皇后所生的趙昮四歲,俞修容所生趙昺三歲。南宋末,元軍攻陷首府臨安,不少朝中大臣慘遭殺害,其餘則棄官四處逃生,恭帝瀛國公(南宋第七代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1275~1276年)投降,並同全皇后一起被押北京,然後又被遷居內蒙古,於吐蕃為僧;全皇后於正智寺為尼而終。益王趙罡即位於福州,被元軍追逼沿海南下廣東潮惠,後再撤到雷州,景炎三年(1278),皇帝由於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駕崩硇洲,衛王趙昺僅8歲繼位。次年,厓山被元軍攻陷,宋末皇朝君臣全體死難,但皇室及臣子不少留在廣東。
查及各州府縣誌,在南宋末年其間,僅有1238年戊戌科周坦榜全清夫登科進士在冊。在全祖望先生《鮚埼亭集》中的題跋和記先少帥事也記載,唯少師全清夫以科甲起,累官至平江軍節度使,判湖州,頗以盛滿為懼,未老乞休。
且先來看現存比較早的嘉靖十三年我族遂溪縣邁合村(今屬湛江市麻章區)歲貢生全美和全俊撰寫的資料:
全氏族譜序(十世孫橋美謹志)
全氏以前世居閩南泉郡晉江曰瓦裂巷先代有。誥授銀青光祿大夫諱正奏,公遷籍居廣東之南,古乾水縣城北之嶺頭埇磨刀石田,始有全之族。奏公長子居士宅今石城東橋,次子教諭公至元卜居南橋,乃並安厝。正奏公遂得今之鯉魚墩,是居士教諭二公皆始遷之祖所自出。正奏公以源寓於閩,或隱或仕,世次失詳,今斷自可知之。
祠堂經始記(九世孫圖山俊謹序)
嘗翻閱省州府縣誌,帙見全姓名標鄉榜者三,節著坊者一,而貢而監而青衿尚游,不可更仆數;又嘗按圖籍據見聞,見弘正間,豐二十甲全氏居五,而橋之東,橋之南,與夫化州電白邁合新村三合遂溪大塘溶村全村北潭,在在有以全為氏者亦在在有名人碩德豐貨,褒出者心竊慕之。第未知其果一祖?抑五百年所共者?適閒坐族父老訪之,乃曰:粵東原無全氏,全氏之源蓋發於始祖諱正奏公,也公毓秀,閩晉江瓦裂巷,登科及第。誥授銀青光祿大夫,遷居廣之南,因擇古乾水縣城北之嶺頭埇構居焉是。
正奏公粵東全氏始祖也,嶺頭埇始祖卜居故址也;嶺頭埇之磨刀石田,眾祖合居遺蹟也。既而分居散處雲礽,世系幾不可考,於是索各小宗支圖,因知六世祖諱通公登科東橋人也,諱有志公登科南橋人也,諱節公登科化州人也,黃氏貞節邁合祐配也。貢監庠生足證志帙,世代蕃衍,足徵圖籍見聞,始信果出一祖也,非若李若張之五百年共一家者,比得此則孝弟之心,油然而不容遏,何者情發於親,親見於服,無何而親盡矣,服斬矣,喜不集慶,憂不赴吊一塗人矣,吾所謂塗人者,其初兄弟也。
我東橋明朝萬曆壬子年春王之吉十二世孫我真,字若彝撰:
續修族譜志
詰授銀青光祿大夫諱正奏公之後,宗同則雖籍異而必修,雖親疏而必錄。凡死喪嫁娶,相告相聞,而不絕或至後代興廢不常聚散不一苟。按世譜而索之,其勢將自至於不遐遺,所謂百世可知者此也,議者也。古諸候世國卿大夫,世家祖貴而宗尊,故分自一人也,一人而兄弟,而百千萬億竟不知出之一人,是以歲時薦祭不能達誠婚姻喪祭,無由通款,且也宗同習異,居同行異,不惟不知始祖。並不知全氏為同宗,故談右族曰:數人多。曰:全氏訾,其幽不知祖,明不知兄弟。亦曰:譜不存,祠不立,故也。彝稚無父母撫成人,深知憤先世不譜祠而分;幸小宗各有圖而合,有機也,於是采輯而編次之。首始祖追自出也詳,名節著顯榮也,略先代示傳疑也,備近世遵聞見也,譜成矣,族之顯。晦循良勤儉知禮,與夫頑不即化筆之書矣,然詳於考究未免略於聚首。復拜諸父曰:彝欲創大宗祠以會聚子孫共達誠於始祖俾得面會,知其宗同派異,庶喪葬必赴,冠妻必告,孤貧有所依,頑盪有所制,穎敏者不迫饑寒,不至如塗人視也。何如?諸父曰:善。是以為序。
清溪宗支乾隆四十三年歲次戊戌春王十二世孫錦文公撰:
續修全氏族譜序
譜牒之修有關風教,所以管攝人心,定昭序穆,本窮源者也。予嘗按譜系而遍閱之知全氏發源始祖,誥授銀青光祿大夫諱正奏公,宋元興自閩來粵,籍居廣東之南,古乾水縣城北之嶺頭埇;遺二公,長居士公定宅今石城東橋,次教諭公卜居南橋,是居士教諭二公皆始遷之祖。而正奏公又居士教諭二公分為兩支,橋之東,橋之南,與夫化州電白遂溪等處,支派蕃衍,不能悉錄。
獨諭生端甫章甫,端而下又有彌謙次子商來瓊南樂邑,娶妣陳氏而肇居溪濱為第一世祖諱有賢公。自有賢公而下四世單傳至五世祖,長公道,次公隆,分為兩支,俱以習讀孝友為務,設家塾,貽孫謀游泮者,世出明經者,輩起余耳,而目之僉曰:根深支必茂,源遠而流自長也。賢公遷瓊始祖也,道公開創始祖也,第七世祖長五倫,次五綱,三五魁公,分為三支。
纂修全氏族譜序(東橋佚名苗裔撰)
吾始祖正奏公也,公閩晉江人也,昔宋時官拜榮祿大夫,播遷後修改,始祖登升銀青光祿大夫。正奏公
考賜進士官,誥授光祿大夫,娶洪氏正一品夫人,生二子,長子居士,次子教諭。始祖正奏公也公號毓秀(閩江)福建省晉江縣瓦裂巷,公孫登南宋正春科賜進士官,拜授誥銀青光祿大夫,左僕射尚書,遷廣東之南因擇古乾水縣城東正是嶺頭坡,始祖卜居故址也,而有磨刀田為記,仝名沙悁田是也。長子後孫分居東橋等處,次子後孫分居南橋等處。本族各房裔孫散居高雷廉瓊各州府縣,俱是始祖正奏公之後裔孫也,皆同一本宗親。
始祖安葬在三合鯉魚墩,後被海盜毀壞,至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十二月初七日子時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築灰墓,立碑為記。又至道光癸卯年孟冬月再重修,坐亥向巳加壬丙,又至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仲秋八月辛酉月十二日辰時又再三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築灰墓,立碑為記。
全氏大宗祠
建造全氏大宗祠在前大清乾隆二十八年,舊宗祠被風雨倒崩重修建造。大宗祠在東橋下坡坐壬向丙加亥巳,又大清道光丙子年丙申月甲子日辛未時重修。
以上族譜資料皆說全正奏為福建省晉江縣人,他是正春科進士。無論怎么講,正春科的說法是錯誤的,歷史上也沒有正春的年份。然而,正奏公似乎並不是登科進士,更不能論榮祿大夫,左僕射尚書。
正奏公和毓秀公是諡號,始祖的真名世次已經失詳,我們能從他的諡號上看,一生的豐功偉績未授以褒貶,由於宋皇室已滅亡,無法正式上奏朝庭授號,故以“正奏”代之,意思為正在稟奏,然而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居士為國子監太學生,次子為國子監司事,衣冠鐘靈毓秀,故又諡號“毓秀”,意思為子孫後裔育英俊之才。
臨安被攻陷後,行宮遷移福州,皇室和官員們遷居福建地區,全清夫堂弟全永堅為太尉,可想而知全氏皇親也跟隨遷移福建。而少師全清夫則隨遷泉州晉江縣,瓦裂巷則是隱藏一種涵義,並非有瓦裂巷的存在,瓦裂巷表現當時的局勢,南宋末年猶如瓦裂,江山一日日逐漸被元軍吞噬,南宋完全破碎無可挽回了。小朝庭立足未穩,元軍迫近,又開始海上逃亡至雷州府硇洲島,那時是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全清夫也就大概六十出頭年齡,因此隱居石城縣南之嶺頭埇。軼傳記錄南遷所遺留有兩首詩,現僅有一首流傳於東橋,希望全氏後裔謹記:京都一別去,皇恩何日還,徑步萬山水,源吉他鄉定!
在上面的若彝《續修族譜志》和大清光緒《石城縣誌》,全若彝,本邑廩生,少而敏學,篤志潛修,與兄若性齊名,有雙丁二陸之目。丁卯,若彝倡議重修學宮,因為門逼狹,若彝遂遷居讓其地為泮池,凡鳩工庇材皆力董其成,將貢而卒,年六十有餘。可以說最初興建的全氏大宗祠是在於明朝萬曆壬子年,全氏大宗祠也為我族的學宮。全氏大宗祠也稱全正奏公祠,在東橋村,坐壬兼亥,外設南門(現已堵住),左右兩側各設側門,台階三級分,上下兩座,橫七間過,左右二廊及西邊附屋一廊。一看家廟式樣,就可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官僚家族,其正奏公的身分也即顯示出來。無可否認,它是一品官家廟,全正奏為進士與官拜南宋榮祿大夫之說也順理成章,難倒我族真有夠膽冒著殺頭的危險虛建假一品官家廟?要是那樣的話,我們早在六百年前已經被朝庭追而誅之了。
從南宋滅亡(1279年)至清末(1911年)長達632年中,正奏全氏再沒出現登科進士,輝煌的曾經已經遠遠逝去,已經沒有讀書的優越條件和環境,更重要讀書也需要家傳,經過元朝近百年的滅漢文化,從此家族一蹶不振。正奏公之所以隱姓埋名與元朝初期誅滅宋趙貴族有著莫大的關聯。我族一直隱藏到明朝才稍微恢復元氣,書香相繼,繩其祖武。
附表1:瓊粵正奏全氏選舉人物統計表:
朝代 姓名 時間 授予官職 備註
南宋 全正奏 1238年進士 太師,榮祿大夫 另號毓秀
全居士 約1260-1276年國子監太學生
全教諭 約1260-1276年國子監司業
明朝 全有志 永樂朝六年戊子科林超榜舉人 交趾州判(判官) 石埇人
全通 永樂朝舉人二十一年癸卯科區賢榜 揀選知縣 東橋人,字學海
全節 正統朝六年辛酉科舉人 古田知縣,臨桂知縣,柳城知府 化州人
全璉 正統朝歲貢 電白人
全才 正統朝歲貢 電白人
全寬 成化朝歲貢 德慶州訓導 電白人
全俊 宏治朝歲貢 邵武訓導 邁合人,號圖山
全節彭 萬曆朝三十三年歲貢 邁合人,號節
全 敘 宏治朝歲貢 東橋人,全三綱之祖
全三綱 萬曆朝元年恩貢 東橋人
全 美 嘉靖年歲貢 遂溪縣學 邁合人,號橋
全若性 萬曆朝四十五年歲貢 東橋人
全若彝 萬曆朝廩生,將貢而卒 東橋人,號我真
大倫 嘉靖朝歲貢 梧州府照磨 化州人
全 資 隆慶朝歲貢 化州人
清朝 全子熙 廩貢生 試用訓導,澄邁教諭 遂溪縣人
全火享 增貢生 試用訓導 遂溪縣人
全宏彬 乾隆朝歲貢 新安訓導 不詳
全宏彪 乾隆朝歲貢 不詳
全宇昌 乾隆朝歲貢 電白人
全 恕 嘉慶朝元年歲貢 城內人(今廉城)
全志沂 道光朝八年歲貢 歷署海康,陽江教諭,內閣中書銜,重遊泮水 城內人(今廉城)
全朝煥 附貢 宣課大使 不詳
全炳榮 增貢 父全兆微,祖全天德
全 瑜 例貢 不詳
全業成 監生 不詳
全文春 庠生 不詳
全魁贊 欽賜副貢 樂會縣人
全魁晉 樂會縣貢 樂會縣人
全魁正 樂會縣貢 樂會縣人
全守彝 瓊州府貢 樂會縣人
全守溪 樂會縣貢 樂會縣人
全獻正 樂會縣貢 樂會縣人
其他 剩餘其它,不能盡錄,敬請諒解。若有錯誤,歡迎指正。
附表2:瓊粵正奏全氏苗裔蕃衍簡略表
良垌鎮:東橋村南橋村山心村、拉尾村、坪南村、上三合村、河仔口、環尾村、山溪沖、石九坡、南北埇、塘尾村、龍井村、邊坡村、後園村、冷水坑、里路坡、新村、思茅園,營仔鎮山瑤村、前村尾,禾寮鎮:沙田仔、石埇村、大坡口,吉水鎮:長嶺咀、碑田村
化州市
秧地坡、埇表村、舊屋地、山口村、六村村、竹山村、坡山村、園坡村、西中坡、大堝村、水西村、七塘村、九埇村、中間塘、播楊村、石頭咀、京塘村、石嶺村
鳳山村、田頭琅、村頭村白沙村青山村、萬坑村、低坎村、花垌村、新屋村紅新村、白文垌
茂名市
獨山村獨田村、塘基頭村
譚苗、譚葛、白坭坡、北潭坡、合溝村、久長村、文欄村、安至塘、紅衛村、芩家村、內角村、那傑村、邁生村、坡楫村、蔴蕾村、橋頭村塘角村、箔屋村、山口仔村、箔屋村、黎村
邁合村、柳坑村、坡塘村、山溪沖、新村場、新坡仔、高陽村(個別)
海南省
溪邊村、南中村
海口、澄邁、儋縣、萬寧、陵水
林家村、水蛟村、藤橋
海外華僑
新加坡、馬來西亞
有關南宋少師全清夫與全正奏是否真同一人?全正奏的真實身份如何?來龍去脈怎樣?有待我們全氏年輕有為的一代,繼續追求與求證。
以上資料僅代表個人觀點以供參考,由於時間和水平及本人能力等所限,資料存在時間地點人名的提法互異,未經核查和考證,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大家監督指正為盼。
參考文獻:
1.《宋史》:(元)脫 脫,中華書局
2.《全祖望集匯校集注》,(清)全祖望,上海古籍
3.《嶺南族譜擷錄(嶺南文叢)》,廣東人民出版社
4.《全氏族譜》1989鉛印仿古版
5.《石城縣誌》清光緒18年[1892]
6.《石城縣誌》民國20年[1931]
7.《化州志》清光緒16年[1890]
8.《高州府志》清光緒16年[1890],清道光7年[1827]
9.《遂溪縣誌》清光緒21年[1895]
10.《重修電白縣誌》清光緒18年[1892],清道光5-6年[1825-1826]
11.《茂名縣誌》清嘉慶24年[1819],清光緒14年[1888]
12《廣東通志》清道光2年[1822],清雍正9年[1731],清同治3年[1864]
13.《瓊州府志》清光緒16年[1890]
14.《雷州府志》清嘉慶16年[1811]
15.《晉江鄉土志》民國11年[1922]
16.《會稽志》明[1368-1644],南宋
17.《鹹淳臨安志》清同治6年[1876]
18.其它不能悉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