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鑑定學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鑑定學

《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是國家精品課程主講教材,由國家精品課程“中藥鑑定學”課程負責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擔任主編,全國各中醫藥院校從事中藥鑑定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專家教授共同編寫而成。《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分總論、各論和附錄三部分,共19章。總論介紹中藥鑑定學的內涵及任務,中藥鑑定學的方法,將傳統的四大鑑定融合於中藥的真實性鑑定、中藥的有效性鑑定及中藥的安全性鑑定等內容之中,並將現代數碼成像技術、指紋圖譜技術、DNA分子標記技術及植物代謝組學技術用於中藥的鑑定。各論選取100餘種常用中藥作為重點示範講解,配以大量珍貴的中藥材原色圖片,圖文並茂,詳細介紹藥材的基源、性狀鑑別、顯微鑑別、主要成分、理化鑑別、功效、套用及現代研究。同時,收載其他中藥150餘種,重點敘述其來源、藥用部位、主要成分及功能主治。附錄中收集常用中藥的理化鑑別實驗法、薄層色譜的指標成分及實驗方法等。《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藥學和藥學類專業學生使用,也是國家執業中藥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鑑定學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305頁
  • 開本:16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王喜軍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4025421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在參照現行《中藥鑑定學》教材的編寫模式基礎上,重新梳理了中藥鑑定學學科的結構,使其講述的內容更能體現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更能適應當今的教學需求。《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的總論以中藥與中藥鑑定學的關係為起點,從中藥鑑定學的歷史發展入手,介紹中藥的真實性鑑定、中藥的有效性鑑定、中藥的安全性鑑定、中藥的質量變化規律與質量調控,以及中藥材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等理論與方法,形成了新的中藥鑑定學知識框架。《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重點介紹中藥鑑定的核心理論及正品藥材的鑑定知識和方法,避免非本學科學術問題充斥教材內容,刪除了關於中藥材偽品及相關的鑑定內容。《中藥鑑定學(中藥類專業用)》的各論介紹100餘種常用重點中藥的系統鑑定理論和方法,以數碼成像技術製備的中藥材原色圖片及逼真的中藥顯微圖片來反映其藥材的形狀及組織結構特徵,使中藥的真實性鑑定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同時重點介紹與質量相關的中藥化學成分,理化鑑定以色譜分析為主,增強其實用性;收載的其他非重點中藥僅敘述其與藥材的真實性鑑定、有效性鑑定、安全性鑑定相關的重點內容,依據各藥材的特點,擇重介紹有關內容;並將常用中藥的理化鑑別實驗法、薄層色譜的指標成分及實驗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收載於附錄中。

圖書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藥與中藥鑑定學
一、中藥及其分類
二、中藥鑑定學的內涵及任務
第二節 中藥鑑定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萌芽階段
二、性狀記述階段
三、鑑別知識條理化階段
四、形成階段
五、內容完善與技術成熟階段
六、現代技術套用與研究階段

第二章 中藥的真實性鑑定
第一節 本草考證
一、本草考證的意義
二、本草考證的方法
三、本草考證與中藥品種
第二節 中藥的品種鑑定
一、基源鑑定
二、性狀鑑定
三、顯微鑑定
四、理化鑑定

第三章 現代技術與中藥真實性
鑑定
第一節 數碼成像技術與真實性
鑑定
一、數碼成像技術簡介
二、在中藥基源鑑定中的套用
三、在中藥性狀鑑定中的套用
四、在中藥顯微鑑別方面的套用
第二節 指紋圖譜技術與真實性
鑑定
一、中藥指紋圖譜技術簡介
二、中藥指紋圖譜的技術要求及
套用
第三節 DNA分子標記技術與真實性
鑑定
一、DNA分子標記技術簡介
二、DNA分子標記技術的套用
第四節 植物代謝組學技術與真實性
鑑定
一、植物代謝組學的概念
二、植物代謝組學的技術和
方法
三、植物代謝組學的套用

第四章 中藥的有效性鑑定
第一節 中藥有效成分的確定方法
一、活性導向分離法
二、高通量篩選法
三、生物色譜法
四、中藥血清藥物化學方法
第二節 中藥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一、樣品處理方法
二、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節 中藥質量標準的制訂
一、質量標準的概念
二、質量標準的內容及技術要求

第五章 中藥的安全性鑑定
第一節 中藥毒性成分分析
一、中藥毒性成分簡介
二、中藥毒性成分分析方法
第二節 中藥安全性評價技術與
方法
一、經典的安全性評價方法
二、現代的代謝組學評價方法

第六章 中藥材質量變化規律與
質量調控
第一節 中藥材質量變化規律
一、種質與藥材質量
二、環境因素與藥材質量
三、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藥材
質量
四、栽培技術與藥材質量
第二節 中藥材質量的調控
一、最適採收期的確定
二、加工方法的選擇
三、貯藏及養護調控
四、執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
規範》

第七章 中藥材資源與可持續
利用
第一節 中藥材資源
一、中藥材資源的現狀
二、影響中藥材資源可持續的
因素
第二節 發現中藥材新資源途徑和
方法
一、從古代本草中挖掘中藥材
資源
二、從民間用藥經驗及民族藥中
尋找中藥材新資源一
三、依據植物的親緣關係尋找中藥制
新資源
四、以化學成分為線索尋找中藥材
新資源
五、擴大藥用部位,增加新品種
第三節 中藥材資源的保護
一、中藥材資源保護的對象
二、建立和完善藥用植(動)物自然
保護區
三、野生瀕危藥用資源的引種與
目11化
四、中藥材資源的保護與發展

下篇 各論
第八章 根及根莖類中藥
第一節 概述
一、根類中藥
二、根莖類中藥
第二節 重點中藥
綿馬貫眾
細辛
大黃
牛膝
商陸
川烏
附子
白芍
黃連
板藍根
甘草
黃芪
人參
白芷
當歸
川芎
防風
柴胡
龍膽
紫草
黃芩
地黃
巴戟天
天花粉
桔梗
黨參
木香
白朮
蒼朮
澤瀉
天南星
白附子
川貝母
浙貝母
麥冬
山藥
射干
莪術
薑黃
鬱金
天麻
第三節 熟悉中藥
狗脊
骨碎補
拳參
虎杖
何首烏
川牛膝
銀柴胡
太子參
威靈仙
草烏
白頭翁
赤芍
升麻
防己
北豆根
烏藥
延胡索
地榆
苦參
山豆根
葛根
遠志
甘遂
西洋參
三七
獨活
羌活
藁本
北沙參
秦艽
白前
白薇
丹參
玄參
胡黃連
茜草
續斷
南沙參
川木香
紫菀
漏蘆
三棱
香附
半夏
石菖蒲
百部
黃精
玉竹
重樓
天冬
知母
乾薑
高良姜
山慈菇
白及

第九章 莖木類中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重點中藥
木通
蘇木
雞血藤
沉香
鉤藤
第三節 熟悉中藥
川木通
大血藤

第十章 皮類中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重點中藥
牡丹皮
厚朴
肉桂
杜仲
黃柏
第三節 熟悉中藥
桑白皮
秦皮
五加皮
香加皮
地骨皮
白鮮皮

第十一章 葉類中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重點中藥
石韋
大青葉
番瀉葉
第三節 熟悉中藥
側柏葉
蓼大青葉
枇杷葉
枸骨葉
羅布麻葉

第十二章 花類中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重點中藥
丁香
洋金花
金銀花
西紅花
第三節 熟悉中藥
松花粉
辛夷
槐花
菊花
野菊花
紅花
蒲黃

第十三章 果實及種子類中藥
第一節 概述
一、果實類中藥
二、種子類中藥
第二節 重點中藥
馬兜鈴
五味子
苦杏仁
枳殼(附:枳實)
吳茱萸
巴豆
使君子
小茴香
山茱萸
連翹
女貞子
馬錢子

文摘

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藥的真實性鑑定
中藥的真實性鑑定是鑑定中藥材的基源,包括原植物、原動物及原礦物,鑑定結果是確定品種的學名。每種中藥材均有其特定的基源植物(動物或礦物),其學名是指植物(動物)的拉丁學名,如北五味子藥材的基源植物為五味子科植物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其果實經加工為藥材北五味子;龍膽藥材的基源有四種,即龍膽科植物GentianascabraBge.(龍膽)、G.trifloraPall.(三花龍膽)、G.manshuricaKita9.(條葉龍膽)或G.rigescensFranch.(堅龍膽),四種植物的根及根莖經加工均作為藥材龍膽入藥。
中藥的真實性鑑定即中藥的基源或品種的真實性鑑定。“真”即正品,凡是國家藥品標準所收載的品種均為正品;“偽”即偽品,凡是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品種,以及以非藥品冒充或者以他種藥材冒充正品的均為偽品。中藥經歷了由《本經》、《新修本草》到《本草綱目》,直到今天的《中華本草》、《新編中藥志》等過程,中藥的數量大幅度增加,中藥的品種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本草原始記載的模糊性、地區用藥習慣的差異性、類同品及代用品和民間藥的不可控性,加之中藥原植物形態相近給藥農帶來的辨識困難等因素,使中藥的同名異物、同物異名、一藥多基源及偽品等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對一些貴細藥材的人為造偽現象,使得中藥的真偽鑑定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中藥鑑定學科的核心任務。

序言

中藥鑑定學是中藥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專業課,它是在繼承傳統中藥鑑別經驗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生物學及化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中藥的真實性、中藥的有效性、中藥的安全性、中藥的質量和質量變化規律,以及中藥材新資源發現與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等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縱觀中藥鑑定學的歷史發展,從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鑑定知識的萌芽,經歷了唐代《新修本草》等各家的深化和發展,以及明代《本草綱目》鑑別和使用經驗的集大成,使傳統的中藥鑑定學呈現雛形;此後的《植物名實圖考》更使植物的鑑別及分類知識系統化;近代西方生藥學知識的引入,使中藥鑑定學進入了內容完善與技術成熟階段,奠定了現代中藥鑑定學學科發展的基礎。依據中藥鑑定學學科的發展脈絡,結合學科的任務及《中藥鑑定學》教學大綱的要求,本書在參照現行《中藥鑑定學》教材的編寫模式基礎上,重新梳理了中藥鑑定學學科的結構,使其講述的內容更能體現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更能適應當今的教學需求。
本書的總論以中藥與中藥鑑定學的關係為起點,從中藥鑑定學的歷史發展入手,介紹中藥的真實性鑑定、中藥的有效性鑑定、中藥的安全性鑑定、中藥的質量變化規律與質量調控,以及中藥材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等理論與方法,形成了新的中藥鑑定學知識框架。
基於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本書重點介紹中藥鑑定的核心理論及正品藥材的鑑定知識和方法,避免非本學科學術問題充斥教材內容,刪除了關於中藥材偽品及相關的鑑定內容。偽品是“時裝”,不同階段及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摻偽造偽品種,其鑑別的知識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定,刪除後避免了知識的不穩定性;隨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的規範化,偽品應逐漸淡出市場,中藥鑑定學應以質量控制和評價為主線,其教學活動也應淡化偽品的概念和意識,才能避免已死去的偽品死灰復燃。基於以上考慮,本書的各論介紹100餘種常用重點中藥的系統鑑定理論和方法,以數碼成像技術製備的中藥材原色圖片及逼真的中藥顯微圖片來反映其藥材的形狀及組織結構特徵,使中藥的真實性鑑定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同時重點介紹與質量相關的中藥化學成分,理化鑑定以色譜分析為主,增強其實用性;收載的其他非重點中藥僅敘述其與藥材的真實性鑑定、有效性鑑定、安全性鑑定相關的重點內容,依據各藥材的特點,擇重介紹有關內容;並將常用中藥的理化鑑別實驗法、薄層色譜的指標成分及實驗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收載於附錄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