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弓形體病

先天性弓形體病

弓形蟲病或弓形體病(toxoplasmosis)是由弓形體原蟲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性傳染病,廣泛分布 於世界各地,嚴重危害人、畜健康。先天性感染遠較後天性感染嚴重,這種感染是全身性的,主要表現為全身感染中毒症狀和中樞神經系統及眼部等多器官病變。

診斷方法,治療藥物,治療措施,傳播特徵,病 原 學,發病機理,流行病學,臨床表現,檢查方式,病原體檢查,免疫學檢查,輔助檢查,預防措施,

診斷方法

根據臨床特徵而疑有本病時,可套用以下實驗室檢查,在患者體液或病變組織中找到原蟲而確立診斷。患者的血液、骨髓、淋巴穿刺液或腦脊液沉澱等塗片,用吉姆薩氏或瑞忒氏染色可能找到原蟲,但陽性率不高。尚可作活體組織病理切片或動物接種試驗。此外血清學檢查抗體水平的上升,比上述方法簡便,且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治療藥物

先天性弓形蟲病的預後的較嚴重,無論有無症狀,都必須治療。後天性感染凡有症狀者也都需要治療。弓形蟲眼病患者應同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目前有一定療效的藥物有三種:
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並用
急性期可合併套用。磺胺嘧啶50~150mg/kg·d,分4次口服,乙胺嘧啶1mg/kg·d,分2次口服,經2~4天后將劑量減半,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25mg。兩種藥合用療程約2~4周。乙胺嘧啶排泄極慢,易引起中毒,發生葉酸缺乏及骨髓造血抑制現象,故用藥時給葉酸5mg口服,每天3次,或醛氫葉酸5mg肌注,每周2次,並可給酵母片口服以減少毒性反應。
螺旋黴素
(Spiravngcin)
病變組織病變組織
有抗弓形蟲作用,且能通過胎盤,孕婦每天口服3g,臍帶血中濃度高出3~5倍。有認為套用螺旋黴素可使胎兒先天感染減少50%~70%。本藥對胎兒無不良影響,適用於妊娠期治療。治療方法常與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交替使用,20~30天為一療程。先天性弓形蟲病需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2~4個療程,每療程間隔期為一個月,這時公用螺旋黴素治療,劑量為100mg/kg·d,1歲以後可停止用藥,待有急性發作時再重複治療。
複方新諾明
近來有報導複方新諾明對細胞內弓形蟲特別有效,並容易通過胎盤,對胎兒弓形蟲感染的療效優於螺旋黴素。對人體霉性明顯低於乙胺嘧啶-磺胺類。
弓形蟲脈絡膜炎應先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20~30天,然後用螺旋黴素加用皮質激素強的松治療1~2mg/kg·d,直至炎症病變吸收,逐漸減量至停藥,以免發生臨床反跳現象。

治療措施

(一)抗弓形蟲治療的主要對象
先天性弓形體病先天性弓形體病
1、免疫功能正常獲得性弓形蟲感染有重要器官受累者,如眼弓形蟲病、腦弓形蟲病;
2、免疫功能缺陷宿主的弓形急性和隱性感染
3、先天性弓形體病患兒;
4、血清學試驗從陰性轉為陽性的孕婦(弓形蟲的近期感染)。
(二)主要抗共性藥物有乙胺咪啶、磺胺嘧啶(或磺胺吡嗪、磺胺二甲嘧啶、複方磺胺嘧啶、複方磺胺甲惡)、螺旋黴素、克林黴素和阿奇霉、克那黴素、羅紅黴素等大環酯類抗生素,Atovaquone和Dopsone等。arprinocid、青嵩素及其衍生物、噴他脒(戊烷脒),氯喹絡酮類藥和5—氟尿嘧啶等藥物經體內和體外均發現有抗弓形蟲的作用。
(三)常用治療方案主張採用誘導維持療法,即首先採用4—6周多種有效的抗弓形蟲藥物的大劑量聯合治療,以進行誘導強化治療,而後減少用藥種類和減小藥物劑量,進行抗弓形蟲藥物的長期維持治療。一般維持治療藥物的用量是誘導強化時藥物用量的1/2。(四)孕婦的抗弓形蟲藥物治療一旦確診為弓形蟲的近期感染,應儘早地進行抗弓形蟲治療。孕婦忌用乙胺嘧啶(乙方以防致畸),可用螺旋黴素,每日2—4g,4次分服,3周為1療程,間隔1周再重複治療。孕婦還可套用克林黴素每日600—900mg,亦可聯合用藥。

傳播特徵

(一)傳染源人弓形蟲病的重要傳染源是動物,幾乎所有溫血動物都可傳染弓形蟲,一些鳥類和雞、鴨等也是弓
弓形蟲弓形蟲
形蟲的自然宿主。貓及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的終末宿主,其糞便中含有大量卵囊,在傳播本病上具有重要意義。人只有經胎盤的傳播才具有傳染源的意義。
(二)傳播途徑先天性傳播母體在孕期急性感染後,30%—46%蟲體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孕期前3個月內胎兒受染率較低,但感染後可導致嚴重的先天性弓形體病,孕期後3個月的感染常無臨床症狀,但胎兒受染率高,可達65%。
(三)人群易感性人類普遍易感。胎兒和幼兒對弓形蟲的易感性比成人高。在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病人中易感染本病。
(四)流行特徵該病流行呈全球性分布,但多為隱性感染或原蟲攜帶者。中國各地近年調查,其感染率在0.1%—47.3%不等,農村感染率高於城鎮,成人高於兒童。動物飼養者、屠宰工人、肉類加工廠和剝製動物毛皮的工人、獸醫等人群弓形蟲感染率較高。
本病的病原體是剛地弓形體(toxoplasma gondii)原蟲。因其滋養體的形狀而得名。以貓和貓科動物為其終末宿主和傳染源,而中間宿主是人和除貓和貓科動物以外的動物宿主,包括所有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各種家畜、家禽在內。
弓形蟲在生活史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即滋養體、包囊、裂殖體、配子體、卵囊。滋養體呈香蕉形成半月形,長約4~7μm,寬約2~4μm。在終末宿主體內具有全部五種形態,而在中間宿主體內只有滋養體和包囊兩種形態。在弓形蟲的傳播中意義最大的是卵囊和包囊,其次是滋養體。傳染源主要是動物傳染僅在特殊情況下發生。

病 原 學

本病的病原體是剛地弓形體(toxoplasma gondii)原蟲。因其滋養體的形狀而得名。以貓和貓科動物為其終末宿主和傳染源,而中間宿主是人和除貓和貓科動物以外的動物宿主,包括所有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各種家畜、家禽在內。
弓形蟲在生活史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即滋養體、包囊、裂殖體、配子體、卵囊。滋養體呈香蕉形成半月形,長約4~7μm,寬約2~4μm。在終末宿主體內具有全部五種形態,而在中間宿主體內只有滋養體和包囊兩種形態。在弓形蟲的傳播中意義最大的是卵囊和包囊,其次是滋養體。傳染源主要是動物傳染僅在特殊情況下發生。

發病機理

在感染早期,弓形蟲播散到全身器官及組織,引起相應的病變。感染晚期,機體對弓形蟲逐漸產生特異性抗體,弓形蟲在組織內形成包囊,原有病變也逐漸趨於靜止。弓形蟲病的情況取決於病原體和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入侵人體後,在部分人不產生症狀,屬隱性感染,發病者僅少數。隱性感染或病變已靜止的病人,當免疫功能低下時(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能導致病變活動。
先天性弓形體病先天性弓形體病
病原體在宿主細胞內增殖後,使細胞變性腫脹以致細胞破裂,散發出弓形體再侵入其他細胞,如此反覆引起組織器官的損害,主要表現是由於血管栓塞而引起壞死灶和周圍組織的炎性細胞浸潤。這些是基本的病理改變。病變由滋養體引起,而包囊一般不引起炎症。病變好發部位有腦、眼、淋巴結、心、肺、肝、脾和肌肉等處。
弓形蟲主要經消化道侵入人體。首先子孢子滋養體侵入腸黏膜細胞並在其中繁殖,引起腸黏膜細胞破裂,滋養體經血流或淋巴播散,造成蟲血症,進一步侵犯各種組織器官,在組織細胞內迅速分裂增殖引起宿主細胞破壞,再侵犯臨近細胞,如此反覆,引起局部組織細胞壞死,形成壞死病灶和以單核細胞侵潤為主的急性炎症反應。弓形蟲病變可見於人體任何器官。常見部位有淋巴結、腦、心、肺、肝和肌肉,其中以淋巴結、眼和腦的病變最具特徵性。淋巴結是獲得性弓形蟲病最常侵犯的部位。其炎症反應具有特徵性,表現為高度的濾泡增生,生髮中心的邊緣細胞胞漿呈嗜酸性變,組織巨噬細胞不規則聚集。淋巴結中無典型肉芽腫形成。眼可產生單一或多發性壞死灶。有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侵潤。病灶中可查見滋養體或包囊。壞死性視網膜炎為最先病變,隨後可發生肉芽腫性脈絡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白內障和青光眼。腦可表現為局灶性或瀰漫性腦膜腦炎,伴有壞死和小神經膠質細胞結節。在壞死灶及壞死灶附近血管周圍有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侵潤,其周邊可查到弓形蟲。先天性弓形蟲腦病尚可見腦室周圍鈣化灶、大腦導水管周圍血管炎症、壞死和腦積水等。
由於傳染途徑不同,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孕母感染時弓形蟲可經胎盤至胎兒而致先天性弓形蟲病。獲得性的指生後從周圍環境獲得。可因吃入含有包囊的家畜、家禽的生肉、蛋類、乳類而感染,或卵囊污染了水、食物或手而經口感染。直接與受染動物(其唾液、尿液、糞便中證實有弓形蟲)接觸,如玩舐、被咬傷、或屠宰時,都有直接感染之可能。此外,輸血或器官移植也能傳染,但屬次要。 世界上分布廣泛,感染率約為25%~50%左右,歐美某些國家有高達50%以上者。我國感染率為1.87%~38.2%。江西醫學院兒科系1989年報導,健康兒童抗體陽性率,農村為10%,城市為5%。此原蟲能被吉姆薩氏或瑞忒氏方法染色。
病原變化病原變化

流行病學

由於傳染途徑不同,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孕母感染時弓形蟲可經胎盤至胎兒而致先天性弓形蟲病。獲得性的指生後從周圍環境獲得。可因吃入含有包囊的家畜、家禽的生肉、蛋類、乳類而感染,或卵囊污染了水、食物或手而經口感染。直接與受染動物(其唾液、尿液、糞便中證實有弓形蟲)接觸,如玩舐、被咬傷、或屠宰時,都有直接感染之可能。此外,輸血或器官移植也能傳染,但屬次要。
世界上分布廣泛,感染率約為25%~50%左右,歐美某些國家有高達50%以上者。我國感染率為1.87%~38.2%。江西醫學院兒科系1989年報導,健康兒童抗體陽性率,農村為10%,城市為5%。此原蟲能被吉姆薩氏或瑞忒氏方法染色。

臨床表現

妊娠早期胎兒感染後可導致流產或畸形(北京地區弓形體感染的孕婦其胎兒畸形發生率為2%~4.3%)。後期感染可致早產或死產,或使發娩的嬰兒具有此病的臨床表現。如將近分娩時發生弓形蟲感染,嬰兒生產時可以健康,但數周后出現臨床症狀。如在胎兒期能得到母體一定數量抗體,則出生後對本病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仍不足以制止發病,病程多呈遷延性。主要症狀如下:
1.全身表現 全身感染多見於新生兒,往往系弓形蟲迅速在各臟器繁殖,直接破壞被寄生的細胞,常見有發熱、貧血、嘔吐、紫紺、水腫、斑丘疹、體腔積液、肝脾腫大、黃疸、心肌炎、淋巴結腫大。往往可迅速死亡。所謂新生兒弓形蟲綜合徵的主要表現為貧血、黃疸、肝脾腫大。
2.中樞神經系表現 腦積水、腦鈣化和各種腦畸形為主要症狀。表現為腦膜腦炎、腦炎或腦膜炎。常見抽搐、肢體強直、顱神經癱瘓、運動和意識障礙。腦脊液呈黃色,淋巴細胞和蛋白可增加。晚期在病灶中心發生腦鈣經。個別病例腦部壞死組織的碎屑脫落,進入側腦室,隨腦脊液循環,使大腦導水管阻塞,或大腦導水管壁上發生病變,均可產生阻塞性腦積水。如病變局限可引起癲癇。可在發病幾天或幾周中死亡。如能好轉,常遺留有抽搐、智力不足、脈絡膜視網膜炎等後遺症。
3.眼部病變 發生眼球病變者較為多見,首先發生在視網膜,偶爾整個眼球被侵犯,以致眼球變小,畸形及失明。一般發生在兩側眼球。
隱匿型先天性弓形蟲病亦較常見,約占80%,出生時可無症狀,但在神經系統或脈絡膜視網膜有弓形蟲包囊寄生,而至數月、數年或至成人才出現神經系統或脈絡膜視網膜炎症狀。

檢查方式

病原體檢查

可取各種體液如腦脊液、痰液、胸腹水、骨髓等塗片,淋巴結印片及組織切片,用常規染色法或免疫細胞化學法檢測,可發現弓形蟲滋養體或包囊;也可將上述標本接種小鼠或組織培養法分離弓形蟲;近年來用核酸原位雜交或聚合酶反應(PCR)檢測弓形蟲DNA,可能有助弓形蟲感染的診斷。特別是套用PCR檢測腦脊液和羊水中弓形蟲DNA,分別對腦弓形蟲病和先天性弓形體病的診斷有較大意義。

免疫學檢查

1.以完整蟲體為抗原來檢測血清中的抗蟲體表膜的抗體常用方法有:①Sabin—Fcldman染色試驗(SFDT);②直接凝集試驗(DAT);③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
2.檢測主要針對蟲體胞漿成份的抗體,常用方法有:①間接血凝試驗(IHA);②雙夾心ELISA法檢測特異性1gM(DS—1gM—ELISA;③雙夾心ELISA檢測特異性1gA(DS—1gA—ELISA);④補體結合試驗(CF)。
3.套用抗弓形蟲特異性抗體檢測血清或體液中的弓形蟲循環抗原(CAg)是近年廣泛套用的技術。弓形蟲循環抗原陽性是病原體存在的指標,可診斷人弓形蟲急性感染。(三)其他患者末梢血象,白細胞數可呈正常或輕度上升,其中淋巴細胞數和嗜酸粒細胞數可稍增高,可見異常淋巴細胞。弓形蟲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壓力多呈正常,外觀黃色,球蛋白試驗多呈陽性,細胞數稍增多,一般(100—300)×106/L,主要為單核細胞,葡萄糖含量正常或下降,蛋白含量增高,氯化物多正常。診斷應綜合臨床表現,病原學和免疫學檢查進行診斷。對先天性畸形或愛滋病患者出現腦炎者,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確診須有病原學或血清學證實。

輔助檢查

1.亞甲藍染色試驗 在感染早期(10~14天)即開始陽性,第3~5周效價可達高峰,可維持數月至數年。低效介一般可代表慢性或過去的感染。從母體得來的抗體,在生後3~6個月內消失。因此小兒滿4個月後,可重複染色測定抗體,如效價仍維持高度,就可證明由於感染。
2.間接免疫螢光試驗 所測抗體是抗弓形蟲IgG ,其出現反應及持續時間與亞甲藍染色試驗相仿。
3.IgM-免疫螢光試驗 是改良的間接免疫螢光試驗,感染5~6天即出現陽性結果,可持續3~6月,適於早期診斷。由於IgM的分子量大,母親的IgM一般不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如新生兒血清中含有抗弓形蟲IgM,則可考慮先天性弓形蟲病的診斷。
4.直接凝集反應 主要用於測抗弓形蟲IgM,以1∶16凝集作為陽性,感染後5~6天則能測得陽性。
5.酶聯免疫試驗和可溶性抗原-熒肖抗體技術 操作簡便、快速,前者並可適用於大規模普查,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滿意,後者只要一次稀釋就能沒出抗體水平,其敏感性與免疫螢光反應相仿。
有的國家把血清學檢查列入法定婚前必查項目。如在法國巴黎(1985),曾為20~26周孕婦的胎兒血作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陽性者作人工流產。

預防措施

宜對免疫缺陷的小兒和血清學陰性孕婦進行預防。主要措施是做好人、畜的糞便管理,防止食物被囊合子污染。不吃未未煮熟的肉、蛋、乳類等食物,飯前洗手。孕婦早期用血清學方法檢查抗體,可以預告抗體陰性的孕婦重視預防措施,以便保護胎兒不受染。如胎兒已受染者可考慮終止妊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