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詩

元代詩

元代詩即元代詩文,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三卷中(第六編第九章)有介紹。作為正統文學樣式的詩文,元代與前代相比,顯然處於低谷時期。然而,元代的詩文作家和作品的數量相當多,而且出現了許多擅長詩文的少數民族作家。 元代詩人鄙棄宋詩而專學唐詩的風氣對明代詩歌有很大的影響;元代散文則沿著 唐宋古文的道路發展,並下啟明代文風。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學史(第三卷)
  • 又名: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 作者:袁行霈
  • ISBN:7040063883
  • 類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材
  • 頁數:344
  • 定價:¥31.40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2月2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條碼:9787040063880
  • 獲得獎項:國家圖書獎
  • 獲得獎項: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
  • 獲得獎項: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詩文,詩歌,前期詩歌,中期詩歌,後期詩歌,主要著作,

詩文

元代詩文對唐宋詩文的沿革
元初的詩文作家大多是由宋、金入元的,他們受江湖詩派元好問的影響較深。到了中期,詩壇以宗唐為主導傾向,對於宋詩則多採取摒棄態度。元人在主觀上努力學習唐人渾融流麗、體式端雅,而力矯宋詩的瘦硬生澀之弊。但是在實際創作中他們的學唐多止於形貌,且多取平和淡遠、溫潤流麗一類;後期詩人則大多學中晚唐穠麗奇詭之體。由於未能取法乎上,所以成就有限,藝術獨創性尤其不足。元代散文,在發展過種中,曾有過宗唐與宗宋的不同化傾向。前期的散文作家如姚燧元明善等,傾向於宗唐,主要是師法韓愈,頗有雄剛深邃之風;另一些作家如劉因王惲等,則師法宋文,文風趨於平易流暢。到了後期,宗唐與宗宋的傾向又逐漸合流。在元代的詩文領域中,最突出的傾向是理學與文章合一。由元入明的宋濂等人在編《元史》時,一改以往史家將“儒林”、“文苑” 分開立傳的作法,合而為“儒學傳”,並說明其理由是:“經非文則無以發明其旨趣,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由是而言,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也明矣。”(《元史·儒學傳一》)這既表明了宋濂等人的文學觀念,也反映出元代理學與文章合一的真實情形。
理學思想對元代詩文的影響
從元初開始,理學即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尤其是朱熹的學說,在元代思想界一直處於主導地位。理學的獨尊地位,對元人的文學思想和詩文創作有非常深刻的影響。與元代的戲曲作家不同,當時的詩文作家,主要是具有正統思想的士大夫,有些作家本身就是理學家和理學學統中人,如郝經劉因許衡揭傒斯柳貫吳萊黃溍。不過,元代的理學家一般不取宋儒那種認為“作文害道” 的根本否定文學的觀點,且大多擅長詩文寫作。理學思想對元代詩文的具體影響,主要體現為“雅正”的文學觀念以及經世致用的寫作目的。
元代詩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期。大略而言,前期為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統一全中國稍後的一段時間(13世紀後半葉);中期指社會比較穩定的成宗、仁宗諸朝(14世紀前40年);後期即順帝朝,也就是元代最後的二十多年。元代很多作家的生平都跨越了兩個乃至三個時期,所以這種分期僅指文壇主要風氣的變化而言,與作家的生活年代不完全相合。

詩歌

前期詩歌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詩人
元代前期的詩文作家情況比較複雜,有由金入元者,如元好問李俊民等;有由宋入元者,如方回、戴表元等;還有元王朝的開國功臣,如耶律楚材郝經等;而著名的理學家劉因許衡等在詩文創作上也頗有成就。作家成分的複雜化帶來了創作上的多樣性。就詩歌創作而言,這個時期是南北詩風交錯、融合的時期,詩壇上呈現出多樣化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 由宋入元的方因、戴表元,在元代詩壇上的影響比較深遠。方回是宋代江西詩派的殿軍,論詩推崇江西詩風。他的詩歌創作內容比較複雜,由於他降元後不久便被廢棄,未見重用,心中頗多懊悔,同時又感到外界對他的精神壓力,內心不無愧怍之感,這使他的詩作往往表達出低徊沉重的心情。藝術上,他大力發揮江西派的創作特點,在詩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詩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為主要特徵。戴表元則深諳宋代詩風的弊端所在,而力求革除其弊,希望創造出較為高朗健拔的詩風。他在創作中不迴避社會矛盾,以犀利的筆鋒揭露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如《夜寒行》、《南山下行》等樂府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下層人民飽受徭役、戰亂之苦的悲慘遭遇。他的近體詩清新明秀,句律流暢,但仍殘留著南宋江湖詩風的影響。
元初有幾位開國功臣也是重要的詩人,其中以契丹族的耶律楚材最為突出。耶律楚材雖然常常處於戎馬倥傯之中,但他始終不廢翰墨,存詩七百二十餘首。他曾隨成吉思汗西征,馳騁萬里,所以能在詩中描寫奇瑰壯麗的西域風光,如《過陰山和人韻》等歌行,寫得動盪開闔、氣象萬千。楚材擅寫律詩,集中尤多七律。他的律詩句律流暢沉穩,風骨遒健,如《和移刺繼先韻》:
舊山盟約已愆期,一夢十年盡覺非。瀚海路難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飛稀。漸驚白髮寧辭老,未濟蒼生曷敢歸。去國遲遲情幾許,倚樓空望白雲飛
可惜他的詩應酬之作過多,往往流於率易,缺乏錘鍊。但在元初的少數民族詩人中,他的成就仍是最值得重視的。
理學家劉因的詩歌
在元代前期的理學家中,劉因的文學成就最為突出。劉因雖然生長在北方,但他在感情上一直以南宋為故國,詩中多次對南宋的滅亡表示哀悼。他論詩推崇韓愈,也傾慕元好問。他的七古氣勢磅礴,雄奇峭麗,頗有韓愈詩風的餘韻,如《西山》中的詩句:“西山龍蟠幾千里,力盡西風吹不起。夜來赤腳踏蒼鱗,一著神鞭上箕尾。”他的七律則受元好問的影響較深,如《渡白溝》:
薊門霜落水天愁,匹馬寒渡白溝;燕趙山河分上鎮,遼金風物異中州。黃雲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風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劍獨誰投。
這首詩意境高遠,沉鬱雄渾,深得元好問詩的風致。當然,劉因詩作也受到理學的影響,但他的一些成功作品則沒有理學家的頭巾氣。他的創作開創了元代理學家詩文創作的先河。

中期詩歌

“雅正”的文學思潮
元代中期,社會逐漸穩定,民族矛盾有所緩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詩歌創作十分繁盛,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詩人。詩壇上占主導地位的詩學觀念是崇尚“雅正”。所謂“雅正”,有兩層內涵:一是詩風以溫柔敦厚為皈依,二是題材以歌詠昇平為主導。“雅正”的觀念在當時得到許多詩人的認同,後代也有人把這看作元代中期詩歌興盛的標誌。其實,這種觀念對詩歌創作的影響主要是負面的。正是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詩歌消解了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發真情實感的抒情功能。詩壇上最流行的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和贈答酬唱、題詠書畫的題材,僅有少數詩人偶爾能突破這種風氣。所謂“元詩四大家”,正是在這種風氣孕育下的產物。
“元詩四大家”
“元詩四大家”是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他們都是當時的館閣文臣,因長於寫朝廷典冊和達官貴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們的詩歌典型地體現出當時流行的文學觀念和風尚,所以備受時人稱譽。其實他們的創作成就並不高,不但不能與前代詩壇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詩壇上也並不一定是最優秀的詩人。四人的詩歌創作,在題材內容上大致相同,藝術上也比較相近。明人胡應鱗評此期詩風特徵,“皆雄渾流麗,步驟中程。然格調音響,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創新規。視宋人藻繪有餘,古淡不足。”(《詩藪外編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藝術共性。當然,“四大家”的藝術風格同中有異,各人也還有一些自己的特徵,這是他們超過當時其他詩人的地方。
元詩四大家”中最優秀的詩人是虞集。他擅長律詩,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都寫得格律嚴謹,隸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渾融,風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這是元詩中少見的名篇。詩人把深沉的歷史感慨溶進嚴整的藝術形式中,沉鬱蒼勁,感人至深。虞集雖然宦途比較順達,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鄉歸老田園。他的《風入松》詞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這種意境也常出現在他的詩中。
楊載的詩風勁健雄放,主要體現於七言歌行,其律詩則以諧婉見長。范梈最長於歌行,詩風豪放超邁又流暢自如。他的五律專學杜甫,頗有杜詩沉鬱凝鍊之風。如《京下思歸》:
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遊。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鄉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
揭傒斯的詩以清婉流麗見長,有些作品則質樸無華,別有寄託。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飢向江南飽。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此詩暗諷蒙古統治者一面掠奪南人的財富一面又歧視南人的行徑,是元代中期罕見的諷刺之作。
此期黃溍柳貫歐陽玄等詩人也較知名,但他們的成就都不如“元詩四大家”。

後期詩歌

元末詩歌的寫實傾向
元代後期朝廷政治黑暗,民族矛盾又趨激化,反元暴動此起彼伏。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影響了詩壇的風氣,以“雅正”觀念一統詩壇的格局被打破了,詩人們的題材選擇和風格追求有了很大的變化,寫實傾向大大增強。楊維楨的“鐵崖體”是這一時期詩風的顯著標誌。
元末詩壇具有寫實傾向的代表作家當推王冕。他出身農家,畢生未仕,這樣的人生經歷使他對元末的社會現實有真切的了解。在當時,他以題畫詩聞名,但寫得最好的作品是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元末社會的種種現狀,諸如連年的水旱災害、朝廷的急征暴斂、人民的輾轉呻吟、官吏豪富的驕奢淫逸等等,都在他的詩中得到尖銳的揭露和真切的描寫。例如:“淮南格鬥血滿川,淮北千里無人煙。” (《江南民》)“民人籍正戍,悉為弓矢徒。縱有好兒孫,無異犬與豬。”(《翼州道中》)種種慘狀,在王冕的創作中得以恢復,這是很值得重視的。與他同時代的詩人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這種傾向,即使是以追求藝術風格之獨特性而著稱的楊維楨,也曾創作了《鹽商行》、《海鄉竹枝詞》等寫實佳作。
楊維楨的“鐵崖體
元末最具藝術個性的詩人是楊維楨。楊維楨個性狂狷,認為詩是個人情性的表現,強烈主張藝術創作個性化。他力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氣,面目雷同的詩風,追求構思的超乎尋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從而創造了元代詩壇上獨一無二的 “鐵崖體”。最能體現“鐵崖體”特色的,是他的樂府詩。這些詩多半是詠史、擬古之作,題材內容並不很新鮮,但在藝術風格上卻使人耳目一新。他融匯了漢魏樂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賀等人的長處,以氣勢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詩歌甜熟平穩的畦徑,給人以石破天驚的感覺。例如《鴻門會》:
天迷關,地迷戶,東龍白日西龍雨。撞鐘飲酒愁海翻,碧火吹巢雙猰?。照天萬古無二烏,殘星破月開天餘。座中有客天子氣,左股七十二子連明珠。軍聲十萬振屋瓦,拔劍當人面如赭。將軍下馬力拔山,氣卷黃河酒中瀉。劍光上天寒彗殘,明朝畫地分河山。將軍呼龍將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此詩模仿李賀《公莫舞歌》,意象之奇崛與原作相仿佛,而氣勢之雄放則有過之無不及。“鐵崖體”以雄奇飛動、充滿力度感的特徵,與元代中期詩風背道而馳,所以特別引人注目。但從整個文學史的巨觀角度看,楊維楨追求的這種風格基本上屬於李白、李賀一路,獨創性並不鮮明。此外,楊維楨有時一味求奇,不免有詭異晦澀的特點,這一點,也與李賀詩風一脈相承。
薩都剌等少數民族詩人
元末詩壇還出現了一批成就較高的少數民族詩人。由於經過了幾十年的民族融合,出身少數民族的詩人已經深受漢文化的浸潤薰陶,他們用漢文寫作也已得心應手。例如突厥人乃賢、色目人余闕,回族人丁鶴年、維吾爾族人貫雲石等人的漢文詩歌,藝術上都相當成熟。其中成就最高的則是回族詩人薩都剌。
薩都剌以寫宮詞、樂府詩著名,這些作品受晚唐溫庭筠、李商隱詩風的影響頗深,但在穠艷細膩中滲入自然生動的清新氣息,則是他自己的特色。此外,薩都剌描寫山水景物和地方風情的詩也比較出色。他一生遍歷南北各地,從塞北風沙到江南煙雨,從氈帳乳酪到蘆芽蓴菜,他都以清新格調、深情的筆觸予以描繪。如《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捲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又如《過嘉興》中“蘆芽短短穿碧沙,船頭鯉魚吹浪花。吳姬盪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幾句,都堪稱清麗之作。薩都剌也善於寫詞,《滿江紅·金陵懷古》、《念奴嬌·石頭城》二闕被廣為傳誦。眾多的少數民族詩人加入到漢文寫作的隊伍中,並且取得了較高的成就,這是元代詩歌的一大特點。作的隊伍中,並且取得了較高的成就,這是元代詩歌的一大特點。

主要著作

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
《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合著)
《中國詩學通論》(合著)
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主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主編之一)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
《中國文學史》 (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