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詞(元代薩都剌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秋詞》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描寫了深夜宮車出行的場面;後兩句則描寫出行的佇列一路所見之景,侍從舉著銀燈,照見荷花葉上的清霜。全詩僅僅四句,文筆簡淡,意境雋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詞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詞
清夜宮車出建章1,紫衣小隊兩三行。
石闌乾畔銀燈過,照見芙蓉葉上霜。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宮車:宮廷內的車輛。建章:漢代的宮殿名,詩里泛指宮廷。

白話譯文

清秋夜來宮車出建章,紫衣小隊排列兩三行。
石欄乾畔舉著銀燈過,照見荷花葉上的清霜。

創作背景

這首詩又名《宮詞》或者《秋宮詞》。在元代詩人中,薩都剌以擅長宮詞和麗情樂府著稱。宮詞是以宮廷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唐代詩人王建創作《宮詞》百首之後,人們即用“宮詞”來命名這種題材,歷代以宮詞為題的詩作極多。詩的寫作時間不明,一般認為應該在元至順元年(1330)至至順二年(1332)之間,其時薩都剌在京任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與宮廷生活最為接近,最有可能創作《宮詞》這類體裁的作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前兩句中,“清夜”點出時間。在夜色的籠罩下,宮車出了宮門。與白日皇室出行時儀仗前呼後擁的情形不同,隨行的只有穿著紫衣的兩三行宮女。從時間來看,是萬籟俱寂的時分;從人員來看,人數很少,所以沒有人聲鼎沸;也沒有宮廷侍衛出面呼喝,又可以看出深宮秩序井然。宮女的紫衣高雅端莊,在夜色中顯得朦朧而又神秘。作者著力展現一次安靜、隱秘的出行。從現有文獻記載來看,元代皇帝喜夜遊宮苑。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中屢次提到皇帝夜遊;他們甚至特意製造“五雲車”供夜遊之便,元詩人陳孚《雲車夜遊詩》即專記此事。由此可知,元代宮苑夜遊不是罕見之事,薩都剌此詩應該是有現實根據的。
後兩句描寫了出行的佇列一路所見之景。宮禁森嚴,整首詩的視角應該是從遠處眺望,只能看到紫衣小隊緩緩而行,銀燈所散發出來的淡淡光暈,與荷葉上白霜反射出來的清輝交相輝映。紫衣、銀燈、白霜,作者截取的這幾個意象清新、優雅、朦朧,就像一幅小品畫,筆墨淡淡,但是意境悠遠。後人多認為薩都剌所寫不合乎元朝宮廷制度及實際情形,元人楊瑀在《山居新話》中曾對這首宮詞進行考證,認為不合理的地方有:北方沒有芙蓉;宮中沒有石闌乾;宮人只是在大朝賀的時候才著紫衣,平時不穿;宮車夜出不符合常理;由此認為薩都剌所作只是“擬宋宮詞”而已,並非親身經歷或者實景。楊瑀所論並不完全準確,宮車夜出之事上文已有解釋,又如芙蓉,陶宗儀《輟耕錄》、《元氏掖庭記》都多次記載元上都內苑太液池及郊外西湖等地植有芙蓉。然而不管宮中是否有芙蓉,詩中的“芙蓉”更多地代表一種象徵意義。元上都仿照漢代宮苑,將內宮池沼命名為太液池,這與詩中第一句的“建章”相應合。史載建章宮宮北建有太液池,太液芙蓉作為宮苑一景一直流傳到後世,唐明皇贊楊貴妃為“解語花”的故事即發生在太液池賞荷之時,白居易長恨歌》亦有“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薩都剌此處所用“芙蓉”,即使不是實景,也可以遐想聯翩,或許比採用實景更加心嚮往之。
這首《秋詞》沒有一般宮詞哀怨的情調,文筆簡淡、意境雋永。薩都剌不僅是出色的詩人,同時還是一名丹青能手;《秋詞》這首詩畫面感很強,與他擅長作畫有密切關係。他截取的這一幅宮廷生活畫面,沒有聲音的干擾,在清幽的深夜裡,一輛宮車以及兩三行紫衣宮人悄然出行;在銀燈清亮燈光的照耀下,池水中闌乾邊的荷葉上的清霜泛出淡淡的冷光。這樣描寫,雖然沒有渲染宮廷生活的華麗富貴,但可以從中體會宮廷生活在細節上的精緻,自有一股華貴之氣滲透在畫面里。元詩人楊維楨曾稱讚薩都剌,認為他的宮詞超過了唐代以宮詞著稱的詩人王建、張籍。這話雖有過獎之嫌,但由此可知薩都剌宮詞的成就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

名家點評

元·楊維楨:“天錫詩風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宮詞》及《芙蓉曲》,雖王建、張籍無以過矣。”(《竹枝詞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室主任李夢生:以極少的語句,包蘊極豐富的內涵,是薩都剌宮詞的特色。這首宮詞寫宮車出宮,偏不寫通常警蹕滿道、儀仗華麗的場面,而寫宮車夜出,抓住夜色、燈火兩個細節來寫:一輛宮車,兩三行宮女,銀燈,芙蓉,從各個側面表現出深夜的冷寂,令人神往。(《元明詩一百首》)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