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鳳(唐高宗李治使用年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儀鳳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是唐高宗李治年號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宛丘“鳳凰”集,眾鳥數萬,前後翔從,行列整齊,以色別群。676年,以陳州“鳳凰”集,改元“儀鳳”。總計4年。

基本介紹

重大事件
長孫訥言新增《切韻
儀風二年(六七七),長孫訥言新增《切韻》成。《切韻》乃隋代陸法言所編,至唐大行於世。《切韻》重在分辨聲韻,收文字及義訓不詳遂有多種增修韻書問世。訥言所增《切韻》屬箋注類,以《切韻》為底本,承陸書分韻及體例,略增字數(新增字大抵出自《說文》),重點在以《說文》訂補及箋注《切韻》,據《說文》加案語,記於原注之末,或解釋字型,或補充訓釋,一變韻書而兼字書。此書流傳甚廣,保存至今,敦煌文書存有諸卷。
百濟扶餘氏散亡
儀鳳二年(六七七),唐授百濟王子扶餘隆光祿大夫、太常員外卿,兼熊津都督、帶方郡王,使歸本蕃,安輯餘眾。時百濟之地漸為新羅占領,隆不敢入舊國,寄居高麗之境而卒,自是扶餘氏散亡
再徙安東都護府於新城
上元三年(六七六)唐徙安東都護府遼東城(今遼寧遼陽),罷華人任都護府各級官職,儀鳳二年(六七七),遂授原高麗王唐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都督,朝鮮郡王,使還遼東、安輯高麗餘眾,鎮撫本蕃。高麗民先徙於內地諸州者亦皆遣返,與藏同歸。唐將安東都護府再徙於新城(今遼寧撫順北)。安東都護府兩次內徙,表明唐已退出高麗。唐太宗、高宗二朝竭中國之力取高麗,既得之而不能守,究其原因,一則遼東道遠,糧運艱阻,二則東、北邊契丹突厥漸多作梗,顧此失彼,而主要原因,則是西北邊吐蕃熾盛,牽制唐朝,使之不得不在東北方採取消極退守之策,此外,尚存在高麗民反抗激烈諸因素。自此以後,唐惟有擁大同江以南地區之虛名,至開元廿四年(七三六),此虛名亦予放棄。
高麗高氏散亡
儀鳳二年(六七七),遼東都督、朝鮮郡王高藏返遼東後,潛與靺鞨勾結謀反,事未及發,唐已知之,召藏還內地,配流邛州(今四川邛崍)。唐再散徙高麗民於河南、隴右諸州,留貧弱者於安東城旁。自是以後,高麗舊城故地漸被新羅占領,高麗餘眾或奔靺鞨,或投突厥,於是高麗之高氏舊族皆散亡,君長亦絕。高藏於永淳元年(六八二)卒於流所,詔送京師,贈衛尉卿,葬於頡利墓左,樹碑其阡。
罷農忙出使巡撫
儀鳳二年(六七七)四月,詔以河南、北乾旱,遣御史中丞崔謐等分道存問賑給。侍御史劉思立上疏曰:今麥秀蠶老,農事方殷,敕使巡撫,人冀天恩,必聚集參迎,妨害生產。既行賑給,須立簿書,更成煩擾。無驛之處,勞擾更甚。農忙時節,廢須臾則虧歲計,不如委州縣賑給,待秋後閒時出使查賑給政績,行褒貶。疏奏,謐等遂不行。
吐蕃攻扶州
儀鳳二年(六七七)五月,吐蕃攻扶州臨河鎮(今四川南坪附近),擒鎮將杜孝升,令孝升以書勸松州都督武居寂降,孝升堅決不從。吐蕃舍孝升而還。孝升復帥眾堅守臨河鎮。唐授孝升游擊將軍(從五品以下),以示褒獎。八月,尚書左僕射劉仁軌為洮河鎮守使。十二月,詔大發兵討吐蕃。
張文瓘卒
儀鳳二年(六七七),張文瓘卒,年七十三。文瓘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人。貞觀初(六二七)舉明經,補并州參軍,長史李績重之,比之為管(仲)蕭(何)。累遷水部員外郎。時瓘兄文琮為戶部侍郎,舊制,兄弟不許並居台閣,乃出瓘為雲陽令。龍朔年間(六六一至六六三),授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乾封二年(六六七),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高宗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征討四夷,京師養廄馬萬匹,帑藏漸虛,文瓘諫:勞民生怨,隋鑒未遠。高宗納之,減廄馬數千。鹹亨三年(六七二),改黃門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遷大理卿。文瓘到官旬日,斷疑案四十餘條,執法公正,時人比之戴胄。上元二年(六七五),拜侍中,兼太子賓客。文瓘以嚴正著稱,諸司奏議,多所糾駁,高宗十分信賴。朝廷有大事,若臥病在家,高宗必問諸宰臣:“與文瓘議否?”未議,則遣與議之,已議,則從之。時新羅叛唐,高宗欲出兵征討,文瓘諫曰:吐蕃擾邊,兵患未解,又伐新羅,民不堪其勞,請息兵修德安百姓。曾參與撰寫《永徽留本司格後》(十一卷)。有子四人,皆至三品官,時人稱為“萬石張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