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一本書讀懂陽明心學

傳習錄:一本書讀懂陽明心學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它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習錄:一本書讀懂陽明心學
  • 外文名:The book: a book read yangmingxinxue
  • 書名:傳習錄:一本書讀懂陽明心學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340962
  • 作者:王陽明 陸東風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悅盛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傳習錄:一本書讀懂陽明心學》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是史上備受推崇的心學大師,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曾國藩、梁啓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王陽明的崇拜者因為掌握了陽明心學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全能大儒王陽明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中國哲學史上的儒家經典。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開啟精彩人生的正向能量。讀懂陽明心學,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不良情緒干擾你,再也沒有困難能難倒你。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心學之集大成者,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一生伏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三國時代曹操、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綜合創建上畢竟未能俯視歷史;身為文化大師而又善於領兵打仗的有誰呢?宋代的辛棄疾算得上一個,但總還不能說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余秋雨
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 蔣介石

名人推薦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一生伏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三國時代的曹操、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綜合創建上畢竟未能俯視歷史:身為文化大師而又善於領兵打仗的有誰呢?宋代的辛棄疾算得上一個,但總還不能說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余秋雨;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哈佛教授 杜維明
王陽明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在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
——粱啟超

圖書目錄

上卷
徐愛錄002
徐愛引言002
新民還是親民004
尋找至善的兩個歧途006
心即理007
精一之功也需要學問思辨009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慾010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013
博文是約禮的功夫017
道心與人心018
聖人刪述“六經”的本意019
祖述堯舜並不是要復古025
經與史不分家027
徐愛跋:法喜的來源029
陸澄錄031
專注在天理上031
好名的毛病032
聖人之心如明鏡033
道理明白,在事上卻做不了主035
上達與下學不可分036
“寧靜存心”不一定就是“未發之中”038
追求大道,自然具備多種才能039
只管耕耘,莫問收穫041
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043
仁、義、禮、智是同一個東西044
學習要有次第045
浩然正氣,連鬼都怕047
正名很重要048
憂患之日正是用功之時050
有事無事常養氣051
不要把內聖外王割裂053
武王未盡善055
執著於中庸也是病056
一點私念引出眾多惡相058
沒有問題才是大問題060
奇怪的顛倒061
知心則知道、知天062
心體不純,知識無用063
在念頭上做功夫064
閒思雜慮也是私慾065
心物不可分066
無所偏倚是中068
學習就是存養本心071
真用功的人總是很少072
八目只是一個明明德074
仁心從孝悌生髮076
薛侃錄079
持志如心痛079
善心更真切是功夫增長的標誌080
聖人心同,才力可能不同081
朱子晚年悔倒做084
周敦頤不除草085
為學須有頭腦089
做學問忌好名091
“替聖人爭分量”背後的心思092
體用一源094
用天理來滋養身心095
曾子沒有掌握用功的要領096
立志貴專一098
居敬、窮理是一件事099
從誠意到正心的一躍102
在獨知處下功夫104
誠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功夫106
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107
為聖之心最寶貴110
“未發之中”的味道要自己體會111
做功夫需持久磨鍊112
率性而行需要誠意的功夫113
不要把聖人的教導教條化116
誠意是學問的大頭腦處117
中卷
錢德洪序120
答顧東橋書123
潛藏的門戶之見123
知行要並進124
知行分離的兩種惡果126
把自己的根器弄清楚128
即物窮理有可能變成玩物喪志131
見解要清清楚楚,不要似是而非133
門外人先不要亂說門內風景136
格物、致知、誠意的含義139
權變的基礎在於精察天理140
知識越多,入道可能越難144
茅茨土階也可以稱為明堂147
禮樂名物無關乎作聖之功150
拔本塞源論153
王陽明心聲156
答周道通書161
志之真切161
何思何慮與必有事焉163
聖人氣象164
要在事上磨鍊166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167
不要隨便說是非168
性與氣不可分169
答陸原靜書(一)171
良知是無始無終的觀照力171
致良知即是養生172
答陸原靜書(二)174
學以去其昏蔽174
體用一源175
觀其大略不必拘泥於文字176
“能戒慎恐懼者”方是良知179
養生的背後或是私慾181
越求越得不到的困惑182
“戒懼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184
良知原本自明186
學著遵循良知187
反身而誠,樂在其中189
良知之體,皦如明鏡190
錢德洪跋192
答歐陽崇一193
做學問要抓住關鍵193
認賊作子,正為致知之學不明195
不能將做事和致良知分成兩件事196
智者不欺人,也不被人欺198
答羅整庵少宰書201
兩種講學方式201
恢復《大學》古本的原意202
格物已經說盡一切203
心不忍卻不得已而為之206
真誠之語209
答聶文蔚(一)210
不被肯定,心無鬱悶210
萬物與我一體211
仕與不仕——修道人永遠的難題214
聖者之樂217
答聶文蔚(二)219
康莊大道219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必有事焉220
在文義上的牽強附會223
良知只是一個天理224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225
最耽誤人的病227
情同一體229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230
教約232
下卷
陳九川錄236
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件事236
意念只能正,不能息239
心靜不為物擾240
功夫不分內外241
穩當快樂的訣竅242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244
真做功夫的人邪念自消245
用功而不得要領的人247
病中快樂即是功夫248
勝得容易,便是大賢248
在工作中格物250
親承教誨有實效251
傷食之病252
聖人也是學而知之,眾人也是生而知之252
黃直錄254
人心是天、淵254
各隨分限255
一念發動處就是行256
聖人並不是萬事通257
善惡是相對而言的258
率性與修道259
容貌舉止關乎內心260
做文章要隨才力所限而為261
怒而不動氣262
不著相263
黃修易錄264
去惡即善264
做功夫不能急功近利264
確立志向265
性、氣不可分267
做功夫不可“助長”268
靈根因私慾不得生長269
不可動氣責人270
卜筮即天理271
黃省曾錄273
無適無莫,義之與比273
思無邪總括“六經”274
因材而教275
逝者如斯276
人只貴於自修277
聖人有大氣象278
聖學真血脈279
錢德洪錄281
立必為聖人之志281
靜坐和磨鍊不可偏廢282
做功夫不能急283
良知是人的名師284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285
萬物都在良知的變化中286
告子病源288
萬物與我同體289
天下無心外之物290
談《大學》中的“厚薄”290
生死念頭最難勘破292
藥方292
良知需自己探求293
聖人不重預測,尤重見幾294
聖人只是能致良知295
周公氣象296
聖賢只是為己之學297
巧、力非兩事298
是非是個大規矩299
七情都是良知的運用300
踏踏實實地做困知勉行的功夫301
不妨有異處302
功夫全在自己303
元聲只在心上求305
學者的常見過失307
蘇、張也是聖人之資308
未發與已發309
性無定體310
一天遊歷古今世界311
聖人的真血脈312
滿街人都是聖人314
鄒謙之的德行315
天泉證道316
錢德洪附記319
黃以方錄321
學與思是一回事321
格、致、誠、正的具體含義322
王陽明格竹324
童子也能格物、致知325
立言宗旨326
凡知覺處便是心328
尊德性需要道問學329
在聲色貨利上致良知330
看那看不見的,聽那聽不到的331
鳶飛魚躍332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333
即時去除私心333
心無雜念334
人心與物同體335
有心與無心337
仁者憫物之心338
傲是人生的大病338
至簡至易,至精至微339
問難是大功德340
國裳請字341
錢德洪跋341
附錄陸東風獨家解讀344

序言

前言

(一)
《傳習錄》是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該書包括了王陽明學說的所有重要觀點,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經王陽明本人的審閱,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就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基本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中卷是他晚年的著述。該卷除回答了對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在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弟子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的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闡發他的教育思想。
下卷是王陽明去世後王門弟子刊刻流通的,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該卷主要內容是致良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陽明四句教”,它不僅使王學體系更加齊備,也將王學以前不能公開講授的一些甚深微妙的觀點公之於眾。
(二)
梁啓超曾經有一個國學推薦書目,推薦了《論語》、《易經》、《論衡》、《近思錄》、《日知錄》、《明儒學案》等許多所謂中國人必讀的書目外,《傳習錄》赫然在列。
這說明了什麼呢?
首先,《傳習錄》確實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要想研究陸王心學,想離開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梁啓超做學問的方法並不是要讓人真正地成賢成聖。他只是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的。
(三)
這本書對現代人來說理解起來尤其難。這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現代人的學問與古人相比根基比較差。學習《傳習錄》,最好把《大學》、《中庸》學一下,否則許多注釋看起來比較吃力。古人在學習本書時,都是已經把四書五經學得滾瓜爛熟了;而當代中國人,沒有這個基礎,學習起來就比較吃力。
其次,沒有名師指導。什麼是名師?大家可以在書中第三卷里領略一下王陽明的風采,那種睿智、灑脫、能壓得住陣的自信、活潑潑的風範,都是長期在身心上做功夫鍛鍊出來的。沒有這種真正的功夫體驗,照本宣科,只能是以盲導盲,除了增長私慾、煩惱、痛苦,不會有其他的效果。
這就是現狀,若你真想通過學習本書而有所得,唯一值得憑藉的就是成聖成賢之志。其原理,王陽明在書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如《錢德洪錄》第一節。
先生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你真有聖人之志,便非必為聖人之志矣。”
正是這樣,如果你真有“必為聖人之志”,這本書再枯燥,做功夫再痛苦,也會甘之如飴,久而久之,必然身心充滿浩然正氣,為一天地間頂天立地之真丈夫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