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

本書作者白立新老師將為您解答:陽明心學對當下的企業管理、網際網路經濟、產業經濟有哪些具體的套用啟示;陽明心學能為我們當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帶來哪些具體的思想啟迪和方法論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
  • 作者:白立新
  • ISBN:978-7-111-58591-6
  • 類別:經管類
  • 頁數:220頁
  • 定價:52.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本書目錄,精彩段落,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白立新老師力爭從套用哲學的角度出發對陽明心學進行哲學解讀,把窺伺到的陽明心學對修身和人格塑造的精華寶藏分享出來,將陽明心學在經世致用、企業經營、網際網路經濟、產業經濟等方面的套用邏輯揭開冰山之一角,學以致用,傳承創新,俯首甘為鋪路石,以待來者更輝煌。

作者簡介

白立新:泰山管理學院新儒家管理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益道乾行產業(網際網路)經濟諮詢中心創始人,主要從事陽明心學與網際網路經濟、產業經濟深度融合方向的研究與實踐。
白立新老師致力於推動儒家心學與網際網路經濟實現有機融合,創立“網際網路心學”理念和方法體系,深度破解“網際網路+傳統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與思維難題,先後對國內著名網際網路企業韓都衣舍、紅領集團等進行了案例研究。

本書目錄

前言 漸悟者的頓悟自白
第1章 陽明心學再認知
1.1 認識王陽明
從孫悟空的六個發展階段看王陽明一生的六個階段
天才少年期:少年聰慧,少有大志
求學五溺期:沉迷“五溺”, 格竹求理
外向求聖期:回歸儒門,遭遇人生磨難
龍場悟道期:開啟新的方向和生命
內聖修行期:陽明心學日臻圓滿
成聖光明期:此心光明,永垂不朽
1.2 認識陽明心學
龍場悟道
知行合一
良知緣起
致良知說提出的背景
致良知說的確立
如何才能致良知
致良知的偉大意義
良知四句教
1.3 探源陽明心學
從孟子到孔子的閉合循環
盡精微而致廣大,道中庸而極高明
致良知即致良能,心物本是一體
附: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麼
第2章 陽明心學的哲學邏輯
2.1 陽明心學的終極:達至萬物一體之仁的最高境界
2.2 陽明心學的兩個價值:同時實現做人做事的正確性
作為人,何為正確
陽明心學,讓我們同時實現做人與做事的正確
做人,做神,還是先做人再做神
作為事,何為正確
2.3 陽明心學的三個世界
三步路徑,三個世界形成了閉環
知行合一,其實是三知三行
三體文明,始自孟子揚於陽明惠及後世
附:張瑞敏的“黃金圈法則”畫法有點美中不足
2.4 陽明心學的哲學四論
源點論
合一論
隨機論
精一論
2.5 陽明心學的格物五段:能落地的陽明心學
陽明格物與朱熹格物的異同
格物,本是一個系統
附:格物五段實踐表格
2.6 陽明心學落地套用六部曲
附:陽明心學的三大思維模式
第3章 陽明心學的功夫修煉
3.1 陽明先生留給我們的修身寶典
破“心中賊”,育“心中俠”
《教條示龍場諸生》新解
“為學功夫”六步
3.2 龍溪三悟:比任何武俠功夫都有難度的心學修煉功夫
解悟、澄悟、徹悟
儒家靜坐的要點
附:陽明先生一生的三次悟道
3.3 陽明心學功夫之精微:三知與三行
知本體,行於本體
知主體,行於主體
知客體,行於客體
跨維度的知行合一
3.4 修身功夫“夢想成真”三部曲
第4章 陽明心學與現代企業經營
小序:心物一體經營模式
4.1 陽明心學與商業創新
陽明心學與定位“心”解
陽明心學與商業模式創新
案例 :一盒薑茶的“格物見性”
自然人需求與社會人需求
案例:認知大學生消費需求的“惟精惟一”
產業招商,格線化思維的具體運用
案例:功夫即是本體,2號孵化器80%招商業績背後的秘密
4.2 陽明心學與企業戰略
心即理,強烈的內在願景就是企業的戰略
案例:張代理董事長的十年轉型升級戰略
知行合一,堅守價值理念就是企業的戰略
案例:堅守“物美價優”價值理念的大信櫥櫃
萬物一體,產業經濟的戰略風向標
案例:某傳統商場的產業經濟變革建議
4.3 陽明心學與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與經營模式融為一體
案例:韓都衣舍,從“人單合一”到“文單合一”
企業文化與經營哲學融為一體
案例:紅領集團的源點論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和運營創新融為一體
案例:大信櫥櫃的企業文化與200多個微創新
轉型升級的起點在轉心
案例:藍翼機械的轉“心”之路
附:“五心”企業文化構建模型
4.4 陽明心學與企業運營
網路化的運營結構創新是組織賦能的最佳路徑
案例:韓都衣舍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小組制)創新
縱橫交錯,線與線的交集組成企業內部運營的“管線”
案例:紅領集團的源點論組織體系
節點創新,管線之間的交匯節點追求“惟精惟一”
案例:韓都衣舍的“雙極致”
良性、良態,運營管理系統的終極是“允執厥中”
案例:走進企業的第一印象,感知企業的“允執厥中”
結束語 陽明心學與S2B2C商業模式之間的邏輯對應關係
後記 一場磨礪,一場涅槃

精彩段落

前言:漸悟者的頓悟自白
(一)
我的工作和生活,因陽明心學而改變。
2012年7月30日,原IBM首席戰略顧問、獨立學者白立新博士應邀來曲阜做題為“良知的力量”的報告。白老師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我們兩個人不僅同名同姓,還都從事過企業諮詢工作,早在2009年,白老師就向我推薦閱讀《活法》一書,白老師是我學習稻盛和夫和陽明心學的引路人。
這次他百忙之中接受邀請來曲阜做國學講座,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我有一個還算是比較好的習慣,那就是準備接待或拜訪重要對象時,都儘量去做一點功課。在籌備白立新博士講座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我就抽空看了些陽明心學的基本介紹,第一次對陽明心學有了直觀認識。
2012年8月,我來到泉城濟南,承蒙馬方院長的認可,加入了泰山管理學院,做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融合方向的研究。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哪裡下手呢?想來想去,當下把傳統文化和企業管理融合做得最好的,當屬稻盛和夫先生,既然稻盛先生推崇陽明心學,何不直接從陽明心學下手,深度研究與企業管理的結合呢?我的這一想法得到馬方院長和《儒風大家》雜誌李總編等多位朋友的贊同,於是我就靜心下來攻讀陽明心學。
就這樣,從2012年8月中旬開始,我開始了為期半年的陽明心學攻讀之旅:在靠近山東省圖書館的小區里,租了一套兩居室的老房子,聽了所有能聽得到的心學講座,看了所有能看得到的心學著作,囫圇吞棗,心無旁騖,過上全天候的書生生活,不參加任何無關應酬,不參與任何諮詢項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陽明書。
中學時代,喜歡哲學,而立之後,喜歡上國學,這兩點愛好與經歷,給了我一點“資糧”去理解和轉化陽明心學。大約在2012年9月份的時候,應朋友邀請,去給他們團隊內部分享了一次陽明心學,這是我第一次用神舟飛船和空間站對接的圖像來比喻主客體世界之間的對接融合,並認為陽明心學是連線主客體世界的橋樑!
半年的苦讀心學之後,感覺自己對心學的認知理解和實踐還很膚淺,但在此之後的很多機會卻莫名其妙地紛至沓來:
2013年,我得到了《醒獅國學》雜誌張雪峰主編的認可,為我開了一年的“傳習錄現代解讀”專欄,因著這個緣分,那本黃色封面的《傳習錄》成為我有生以來讀的時間最久的一本書;2014年,我首次在山東大學的電商總裁班上用陽明心學解讀網際網路思維,促成了“網際網路心學”理念體系的逐步形成,而後因著這個機緣,先後對國內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韓都衣舍和紅領集團做了專項課題研究,對網際網路經濟有了深度的心學認知;2015年秋,我開始擔任濟東戒毒所的“心學輔助戒毒”國學課題組負責人,首次嘗試把陽明心學和戒毒矯治相結合,形成了“致良知·破心賊”的三層五段戒治模式;2016年,因我把陽明心學套用在產業園規劃和招商上取得了一定效果,某家企業集團為我投資成立了“益道乾行產業(網際網路)經濟諮詢中心”,專業從事產業園和產業經濟的規劃與運營方向的研究與諮詢……這一切,都是因陽明心學而改變了我的生活軌跡。
鑽之彌堅,仰之彌高。對陽明心學的認知和體悟與時俱進,對陽明先生的崇敬也就與日俱增。進入陽明先生的心靈世界,和陽明先生促膝對話交流,設身處地回到陽明先生的場景當下,但又不能局限沉迷其中,這是我遲遲未敢起筆開始寫作的內心小糾結:進不去,就難以深入其中,真實感應;出不來,就會迷失於書堆故紙,不能面對當下和未來。
猶豫了一段時間,終於想明白,周旋於這兩難之間,恰恰正體現了陽明心學的偉大、高明之處:把自己的主體心構建起來,坦然面對本體世界和客體世界,不膚淺、不痴迷、不盲從、不虛妄,立足現實,連線過去,面向未來。寫這本書,正是一場心學修行的具體修煉!
陽明心學是當今顯學,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在談心學,大咖、網紅紛紛登場,音頻 、微信紛至沓來。心學是什麼?心學與儒學是什麼關係?心學與修身和致用有哪些關係?諸如此類問題,如要進行學理性的討論,也許不是一兩本書能解釋明白的。
寫作此書的目的,旨在聚焦一個領域,盡力去闡述一個問題,那就是陽明心學對這個時代的企業管理、網際網路經濟、產業經濟有哪些具體的套用啟示,陽明心學能為我們現如今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帶來哪些具體的思想啟迪和方法論借鑑。
本書力爭從套用哲學的角度出發對陽明心學進行哲學解讀,把窺伺到的陽明心學對修身和人格塑造的精華分享出來,將陽明心學對經世致用、企業經營、網際網路經濟、產業經濟的套用邏輯揭開冰山之一角,學以致用,傳承創新,俯首甘為鋪路石,以待來者更輝煌。
(二)
百度上搜尋“陽明心學”,找到的相關結果約2340000個;搜尋“良知”,找到的相關結果約16500000條;搜尋“王陽明”,找到的相關結果約13500000條……
微信朋友圈裡關於致良知、良知與陽明心學的培訓、學習課程層出不窮,各種能人志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真知灼見,或渾水摸魚,不一而足;而關於陽明心學的出版物也是“趕上了颱風”,傳記、解讀、感悟等各類能與陽明心學沾邊的書似乎都成了暢銷書……
陽明心學為何這樣火?
陽明心學不是突然火起來的,推論下來,陽明心學如今的火與“出口轉內銷”有關。這個“出口轉內銷”與陽明心學在日本有著長期傳承有關,特別是2009年以來,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系列圖書在國內暢銷,因為稻盛和夫先生特別推崇王陽明,無意中把幾百年前出口到日本的陽明心學又內銷回國內。稻盛和夫推崇陽明心學,激勵了很多的中國企業經營者追根溯源從陽明心學和先秦儒家思想的根源上來探索企業經營的意義。
除了稻盛和夫經營哲學近年來在國內的傳播推動了大家對陽明心學的關注外,還有三個原因,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國內陽明心學熱的興起。
新動能。當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以質量和品質為導向的結構調整期以後,很多人,包括企業經營者和一般社會民眾,一時轉不過彎來。這就需要以一種新的發展內驅動力來解決,那就是不斷創新,滿足深度需求,從對自我的要求來說,新的發展環境要求經營者要以“內聖心”“精一心”來要求自己,給自己和經營團隊新的賦能。恰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陽明心學能夠滿足廣大經營者和普通民眾這種尋求發展新動能的心理需求。
新時代。“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張瑞敏先生的這句話,是對網際網路時代企業家的最好描述。經過了近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部分領先於全球,並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據相關部門發布:預計2017年中國網民規模將接近7.6億人,手機用戶占比98%。與此相應的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收入在2016年達1.2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17年將達1.76萬億元。在這個“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新時代,信息高度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擁有量急速拉平。信息社會的提前到來,改變了人們的傳統世界觀,一個萬物互聯、萬物一體的世界已經提前來到中國。如何認知這個萬物一體的新時代,如何把握這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不在日益繁華的、虛擬現實一體的世界裡迷失方向,找到茫茫寰宇里的定海神針,早日告別“不確定”的灰色空間,萬物一體之仁的陽明心學就是解決這個時代困惑的最好工具。
新文明。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確實進入了新的階段,雖然還存在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平衡等問題,但整個社會在奠定了相當數量的物質財富積累之後,相當一部分人,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層”,對現實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情從外部世界開始轉向內部世界,並盡力實現內外兩個世界的和諧。全球領先的市場信息公司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稱,隨著中國經濟大踏步地向前,中國的中產階層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到2020年,在強大的經濟發展驅動下,其規模將達到7億人。在這種探索轉向之後,新一波的文化繁榮即將到來,而陽明心學的火熱,有可能正是中國現代化需要匹配的“文化復興”,是新文明的前奏……
學習陽明心學,有哪些實際用途呢?簡單來說,有三個實際用途:
其一,心性之用,也就是稻盛和夫先生說的“提升心性拓展經營”。通過對陽明心學的學習,體悟聖人的心路歷程,借鑑陽明先生的聖學修行經歷,以自己的身心進行驗證,以此提升自己的心性。在提升自己心性的基礎上,帶動周邊的人,一起提升心性,經營好企業,經營好家庭,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其二,邏輯之用,也就是把陽明心學蘊含的邏輯充分發揮出來,與我們現如今的生活環境和工作內容相結合,因地制宜、舉一反三,把陽明心學蘊含的邏輯價值充分釋放和嫁接。本書第2章重點闡述了陽明心學套用邏輯的六個方面,希望能對廣大讀者的邏輯之用有所啟迪。
其三,經驗之用,簡單說就是向聖賢學習,向楷模學習。“聖人若此該當如何?”設身處地學習聖人和楷模的處世心態和處世智慧,把他們的經驗和當下進行穿越、連結,會產生很多超越時空的創新火花,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里閃亮。
陽明心學上承孔孟心法,是在陸九淵心學基礎上由陽明先生髮揚光大而成。陽明先生之後,心學分為七門,並各有創新發展。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人皆聖賢的外部環境日趨成熟,人皆聖賢的內在動能將由陽明心學重新點燃,中華民族將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進程中推進萬物一體化的致良知進程!
一直自詡自己是陽明心學的漸悟者,隨著體悟和實踐的深入不斷加深著對陽明心學的理解和感悟;絮叨這段起筆文字,算是一段頓悟表白,藉此記敘我和陽明心學的不解之緣,闡述我對陽明心學的一點感悟。當然本書存在的不足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家不吝批評指正。

精彩書摘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陽明先生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以悟道的心得闡述了知行本體,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是什麼?
知行合一首先是一種修身功夫論。知行一體是一種提高自身境界的修身功夫,是一種把本體轉化為主體的儒家修身功夫;其次是一種處世方法論,是一種把意識和行為有機統一起來的有效方法論。這種功夫和方法論,把人人皆有的至善良知本體,通過格物致知、去私慾存天理、道德意識與道德體履相統一,轉化為自己具有的主體良能,進而構建一個具有明德、親民、至善的“大我”,以正心、正念套用於事事物物。
早在《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意思是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維意識。“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在傳統儒家的知行觀中,“知”“行”是分離的,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南宋理學代表人物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知先行後、知輕行重、知行互發;而陽明先生則認為,知行本是一體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行合一的道理並不複雜,但真正做到卻很難,原因在哪裡呢?
從人的道德意識和思維意識,轉化為行動,對普通人而言,是自發自覺的由心而發的還是需要經過艱難的“心境轉化”才能實現的呢?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後,進入了內外一體的聖人境界,站在聖人境界,陽明先生清晰地看到了這個問題的本質原因:對聖人境界而言,聖人的心地是去除私慾,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明德、親民、至善為一體,他的道德意識、思維意識和外在的道德踐履、實踐行動是一體的;而對於普通人,未經修身或修身不夠的人,他的心地是有善有惡的,時常被內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誘惑所迷惑,失去對本質道理的把握,他的道德意識、思維意識和外在的道德踐履、實踐行動是二元的,往往言不由衷,心行不一,根本的原因在於內心的私慾還沒去除,並不是什麼知先行後的問題。
那么,對於普通人,未經修身或修身不夠的人,如何才能達到聖人境界呢?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陽明先生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案,那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種心法,一種把道德意識、思維活動與體悟踐行統一起來的絕妙方法論。
我們用兩個例證來解讀這個絕妙心法。
眾所周知,陽明先生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對於如何學習書法,他有一段精彩的闡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說:“我開始學習書法時,只是對著古帖臨摹練習,這樣練來練去,只是學到了字的形象,內在的神意卻毫無所得。後來我改變了學習書法的方法,舉筆不再輕易下筆,而是凝思靜慮,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狀和筆畫,這樣練習久了之後,開始慢慢通達書法之道。後來讀明道先生的書論說:‘寫字的時候要恭敬,並不是字要寫好,只是用這個恭敬的態度就是學習。’”這段文字里,闡明了思維意識層面知行合一的內涵: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也就理所當然了。
另一段例證是陽明先生關於“孝”的解讀,先生曰:“若只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於溫清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於毫釐千里之繆。所以雖在聖人,猶加‘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淸奉養的禮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傳習錄·徐愛錄》)這段文字的核心,正是闡明“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也就是道德意識純乎天理,孝親就會由心而發,溫清奉養在自然合宜,也正是道德意識層面上的知行合一。
這兩段例證分別從兩個領域闡述論證了知行合一的內在含義,從聖人的境界給普通人的境界提出了一個修身進階的絕妙方法論——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儒家思想體系里本是存在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寓意都具有內聖外王一體的知行合一關係內涵,但歷經多年的儒家心法失傳之後,一般的儒生已經把“夭壽不二”理解為“夭壽有二”,從而限於支離破碎的二元對立。因著種種人生際遇,在內外兩種“生死一念”的強烈衝擊下,經歷了龍場悟道的陽明先生,在悟道中“發現”了知行合一這一儒家思想的絕妙心法。而一般的儒生極少有機遇去經歷龍場悟道,因為這需要在日常功夫修煉中來積累體悟才有可能知曉聖賢“夭壽不二”的“一以貫之”思想,所以說,知行合一是頓悟者陽明先生傳授給漸悟者後學儒生的一個不二法門,別無他法,別無捷徑!
知行合一具有非常積極的哲學意義,表現思維意識與實踐行為的統一上。知的內涵有感知、體察、認知,行的內涵有認同、體履、踐行,從認知到認同,其中的微妙區別正是知行合一,認知是知,認同是行,知行本是一體;從感知到踐行,是一條長長的知行一體的循環鏈條,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推動著知行合一不斷進入更高的維度。
道德意識層面的知行合一,是良知彰顯、良知放大之後,自覺自發地踐行一體化的過程,知行合一成了絕妙的修身心法,有多少知就有多少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並舉,推動修身進階,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境界水平。
知與良知的進一步結合,形成陽明先生50歲以後重點倡導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升級和延續,給知行合一強調和增加了良知的屬性,使良知良行、心學修身的功夫更上一層樓。
現代人的“知識”在知行合一里處於什麼地位,有著什麼作用呢?
學習陽明心學的很多人容易把“知識”和知行合一的“知”混淆。知行合一的“知”是意識層面的活動,是感知、體察和認知,是人的內在靈性由內及外的意識活動;而“知識”,僅僅是人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工具和方法,是知行合一里“行”的幫手和工具。“知識”和“知”是兩個維度的不同範疇,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良知也能改變命運,中國文化里的修身立命,主要就是指在“知”的層面的改善和提升;兩個“知”都要硬,都要不斷日日新,才是人生正道!
在一般性知識越來越公開、共享的網際網路時代,知行合一中“知”的重要性越來越超過“知識”的重要性,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化螺旋式上升的內在原因吧。
知行合一的終極價值是什麼呢?是構建明德、明心、明志的主體世界。儒家思想修身的目標,在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如何實現這個修身境界,《大學》給出了“定靜安慮得”的修身階梯,以及誠正格致、修齊治平的內外雙修路徑圖,如何更進一步細化、落實這套修身系統,後世儒家學者有過長期的探討,其中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在如何細化修身步驟和源頭上,產生了些許的分歧。朱熹理學提出“性即理”“窮究事物之理於事事物物”,而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之後,提出“心即理”“吾性具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如何實現這種“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陽明先生給出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就是把本體世界普遍存在的天理良知,以自己的行為體履、驗證、實踐起來,存在於本體世界的、由古往聖賢所發現、認可的“天理良知”“普世價值”,就會轉化我的“天理良知”、我的“普世價值”,從而把“我”的主體世界構建起來。
這個主體世界什麼樣子?簡單說就是明德、明心、明志。所謂明德,就是在自己身上把古聖先賢的發現的“良知良能”光大、彰顯起來,成為道德世界的主流;所謂明心,就是省察克制,去人慾存天理,把自己身上的私慾和不好習性割除掉,格物而致知;所謂明志,就是明確人生的志向,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向聖賢看齊、向聖賢靠近的人。
知行合一,重在培養知的能力、提升知的能力,需要從義理上清晰心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內涵核要;需要從靜的狀態中提升靜中感知、洞察的能力,從動的狀態中提升動中有定、動而有靜的體察認知能力;需要從事上磨礪狀態提升致知的能力,在“必有事焉”中驗證和提升致知的能力。
知行合一,還要提升知行合一的一致性。知行本同步、靜動本一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明覺精察處亦是行,行之真切篤實處亦是知。靜中靜易,動中靜難。儒家功夫是一種動中修靜,於惟微處盡精一的高深功夫。只有經歷靜動結合的修煉和磨礪,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才能在身處混沌與變化的世界時,依然能隨時隨地保持定靜安慮的禪定狀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