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評說王陽明與《傳習錄》

此心光明:評說王陽明與《傳習錄》

《傳習錄》是明中葉思想家王陽明有關其心學的一部經典之作,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傳習錄》,書名“傳習”二字,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借用朱熹《論語集注》“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之意,是一部主要記載了陽明與其門生之間的講授和研習心學理論的語錄體著作。書中完整地體現了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題,生動地記載了陽明心學理論在陽明師生之間的構建和傳播過程,較為集中地展現和匯集了陽明的心學思想體系,對於陽明後學的發展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蘊含於《傳習錄》中的陽明思想由於其自身的豐富性和包容性,在經過有清一代的短暫低迷後,對於中國乃至日本、韓國等國家近代社會的構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發揮著持續的影響,成為當世的一大“顯學”。

基本介紹

  • 書名:此心光明:評說王陽明與《傳習錄》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3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汪高鑫 李德鋒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1772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此心光明:評說王陽明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汪高鑫,男,漢族,1961年生人,安徽休寧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思想史,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持或參與國務院規劃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和教育部規劃項目等多項。
李德鋒,男,漢族,1980年生人,安徽蕭縣人。歷史學博士,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國學術思想史,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圖書目錄

《國學書廂》序
導言
一王陽明其人、其學
二《傳習錄》與陽明學說的構築
三《傳習錄》與陽明學說的傳播
四《傳習錄》的體例與版本
五《傳習錄》的當代價值
第一講心學前傳——陽明心學的前提和動力
一道學譜系
二心學一脈
三朱陸之爭
四“反動”一詞的困境
五《朱子晚年定論》的是與非
第二講“心即理”的提出及其內涵——自是之後,朱熹自是朱熹,陽明自是陽明
一邏輯起點:“只為世人分心與理為二”
二“心”為何物
三歷史學的貢獻
四徐愛之問陽明之答
五借喻、錯位與反問
六正面闡釋與現實妥協
第三講陽明的“格物”說——困惑與超越
一那一段不堪回首而又收穫頗豐的格物經歷
二由《大學》古本公案引起的一段格物之爭
三“格者,正也”
四就“物”論“物”與心、意、知、物
第四講知行合一——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說
一知、行小史
二最有影響的知、行相離:武宗“失德”
三陽明的主觀推導:“知先行後”的結果就是知而不行
四“知行合一”的遭遇:“銷行以歸知”
第五講致良知——陽明心學的總結與重構
一宸濠之變與優入“良知”聖域
二“致良知”及其相關學說提出的時間
三樂與別人分享的解脫、狂喜
四“良知”的內容:是非之心、天理、聖、明德
五“良知”之“致”的兩大途徑:“率其本然”與“著實用功”
六必要的重構
第六講四句教法——一個導致王學後學分化的問題
一1519—1527:那一段並不消停的順境
二天泉證道:三種不同的說法
三“四句教法”:“有”與“無”的折中
四“四有”說
五“四無”說
六分途:左派與右派
第七講此心光明——陽明之死
一陽明逝去的前前後後
二“此心光明”與“猖狂放肆”
三不能忘卻的紀念
參考文獻
一、歷史文獻
二、今人著作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