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間舞蹈

傣族民間舞蹈

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傣族民間舞蹈
依拉賀舞,蝴蝶,斗笠舞,臘條舞,雞舞,十二馬舞,戛喃燕,

依拉賀舞

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 “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

蝴蝶

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

斗笠舞

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臘條舞

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

雞舞

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

十二馬舞

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

戛喃燕

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