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支循環

側支循環

側支循環為血管主幹近側分支和遠側分支之間所形成的血管網。這些血管網是固有的,平常處於靜止狀態,不起作用。但當主幹發生阻塞時就活躍起來,承擔部分血流循環任務,以補充主幹血循環的不足,甚至完全代替。這就可以保證組織的血流供應不致斷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側支循環
  • 外文名:Collateral circulation
  • 別稱:代償性循環
  • 適用範圍:醫學
側支循環的分類及其意義:,有效側支循環形成的條件:,解剖結構:,

側支循環的分類及其意義:

側支循環指冠狀動脈之間彼此存在交通支,當某支冠狀動脈或較大分支發生嚴重狹窄或閉塞後,其他冠狀動脈經交通支向病變冠狀動脈供血,這一血液循環系統稱側支循環。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某一冠狀動脈經交通支向另一有嚴重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供血。側支循環主要有兩種:①冠狀動脈間側支循環,供血血管和被供血血管為兩支血管,即供血血管經交通支逆行向被供血血管供血。②橋狀側支循環,供血血管和被供血血管為同一血管,即供血血管為血管近段經交通支順行向同一血管閉塞遠段供血。
側支循環的意義是:①表明病變血管存在明顯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壓力下降。②良好的側支循環提供的血液供給約相當於狹窄90%的血管提供血液供給。③經側支循環顯示的病變血管遠段大小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其實際的大小。

有效側支循環形成的條件:

機體某一局部的主要血管(動脈或靜脈)的血流受阻後,該部原有吻合支的血管擴張,形成旁路,使血液迂迴地通過這些旁路,恢復了循環,這種循環途徑稱為側支循環,又稱為代償性循環。
有效側支循環形成的條件有以下三點:①原有血管間必須有足夠的吻合支。正常時有些動脈(如腸系膜動脈的小分支)為網狀分支,其間有許多吻合支,容易建立側支循環;有的動脈(如脾、腎的小動脈分支)作樹枝狀分支,彼此之間很少有吻合支,因而不容易建立側支循環。靜脈系統的吻合支比較豐富,一旦阻塞後容易建立側支循環。但較大的靜脈,如下腔靜脈等吻合支也較少,一般情況下不容易建立側支循環。②血管阻塞的速度較緩慢。如血管阻塞的速度發生得快(如門靜脈血栓形成時),則側支循環往往不能充分地及時建立。如果血管阻塞是逐漸發生的(如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血流受阻時),側支循環則容易建立。③吻合支血管正常。例如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時,若吻合支血管也同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則側支循環也不易有效地建立。
側支循環的建立是漸進性的,吻合支的血管在開放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適應性變化。起初由於血管阻塞的局部組織發生缺氧,在酸中毒的刺激下,吻合支的血管最早表現為血管壁平滑肌張力的鬆弛,隨即血管擴張、延長而變彎曲,使原來不易查見的血管變為清楚可見。例如兔股動脈被血栓阻塞後,數日內即可見吻合支動脈的擴張;又如狗的實驗性冠狀動脈阻塞後,吻合支動脈的擴張可達原有直徑的30倍。隨著血管的擴張及血流量的增加,其血管壁也相應的增厚。

解剖結構:

1、側支循環:
全身各處幾乎都有側支循環,但其發達程度不一致,四肢的最為發達。體力勞動、體育運動和物理療法等均能促使側支循環發育旺盛和導致其從靜止狀態轉入活躍狀態。
2、血管:
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運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的血管,其管壁厚,具有彈性和收縮性,血流速度較快;靜脈是使血液回流心臟的血管,其管壁薄,口徑大,可擴張性大且數量較多。在安靜時,全身60—70%的循環血量存在於靜脈中,又稱容量血管;毛細血管管壁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通透性大,血流速度極慢,是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血壓是指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動脈血壓隨著心室的收縮和舒張,出現周期性波動。心室收縮時,血壓升高,其最高值叫收縮壓;心室舒張時,血壓降低,其最低值叫舒張壓。國際上以收縮壓/舒張壓kPa表示。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叫脈壓。正常成人肱動脈血壓為11.997-18.662/7.98-11.997kPa(相當於90-140/60-90mmHg)。脈壓為3.99-6.65kPa(相當於30-50mmHg)。動脈血壓的高低取決於心輸出量和外周阻力。心輸出量是指心室收縮時所射出的血量。外周阻力是指整個血管系統對血液循環所構成的阻力,主要決定於小動脈的口徑。運動時,心輸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基本不變,表現為收縮壓增高。高血壓病人多是由於小動脈強烈收縮,使外周阻力過高造成,表現為舒張壓明顯增高。脈壓與大動脈的彈性有關,老年人大動脈硬化,則彈性減弱,脈壓增大。兒童期,心縮力較弱;小動脈較粗,外周阻力小;且動脈彈性好,故兒童血壓較成人低。
心室的收縮和舒張,引起大動脈的擴大與回縮,這種波動叫脈搏。脈搏可沿動脈管壁,從大動脈向中、小動脈傳播,因此在身體體表可以摸到脈博。祖國醫學的切脈,就是分析腕部橈動脈脈搏的頻率,深淺和強弱等特徵,作為疾病診斷的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