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

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是哲學範疇的意識論。

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social consciousness)“個人意識”指表現在個人身上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社會意識”指社會精神現象的統稱或總和。各種社會觀點、思想理論,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理想、目的和自覺性,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動中直接自發產生的悲歡苦樂的情感、志趣、風尚習慣等社會心理現象都屬於社會意識範疇。德國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從唯心主義立場上考察過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從杜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基本觀點出發,科學地揭示了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內容及其相互關係。認為它們都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個人意識是個人自身實踐(包括與人交往)的產物,是對個人的社會經歷和社會地位、利益的反映,並為個人的生活服務。但個人的生活和實踐又與他人的交往活動分不開,個人的意識總是在與他人交往活動中產生。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由社會存在決定,並隨著社會存在特別是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物質經濟生活的改變而發展。在階級社會裡,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都具有階級性。不同的個人意識反映不同階級的風尚、利益和要求。在政治上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社會思想和社會心理,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思想和社會心理。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都有高低層次之分。以感覺、知覺、表象、情緒、意志、志趣、風尚等“知、情、意”形式出現的個人心理和社會心理現象,是屬於低層次的社會意識。以理論形式出現的社會意識(如政治思想道德、藝術、科學、宗教和哲學等),是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社會意識,也是對低層次的社會意識的概括和提煉屬於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最初與人們的物質生活、物質交往活動交織在一起。隨著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獲得發展,意識(精神)的生產形成一個獨立部門。特別是以理論形式出現的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具有更大的相對獨特性歸根到底是社會意識;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個人意識,否認社會意識中包含著豐富的個性是不正確的。離開了個人意識,也就沒有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不是許多個別個人意識的機械總和,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互相依存、貫通,相互轉化。個人意識在社會意識薰陶下形成,而個人的意識旦為社會所承認和接受,成為眾人信念以後,就納入社會意識範疇成為全社會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