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聖祠

倉聖祠

倉聖祠位於嘉興南湖風景區,在小瀛洲上,南湖東北部,與湖心島上煙雨樓南北相望。清康熙時疏浚市河,堆泥於此,遂成一面積約8畝的分水墩,初為漁民曬網之地,後漸成遊覽勝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聖祠
  • 外文名:cangshengci
  • 距洛南縣城:西北22公里
  • 出於:五帝時代
  • 距今已:有四千餘年
倉聖祠由來,嘉興倉聖祠,

倉聖祠由來

洛南縣城西北22公里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勢巍峨秀麗。據《雍勝略》記載:“倉頡造書於此”。
倉頡造字事出於五帝時代,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策海·大書》載曰:“倉頡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陽虛山下原有石刻倉頡手書28字。古拓其字,視為至寶者代不乏人,後不幸原字被毀於火,不便辨認。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洛南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徵得拓印真本,摹勒於石,建碑樹於陽虛山下許家廟村,其碑高1.6米,寬0.65米,正面題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背面額題:“陽虛鳥跡”,下書二十八字,碑文流傳至今,信而有證。
洛南人民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褒揚他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在清光緒五年(1879)於縣城東南隅修建了倉聖祠。祠內有正殿、享殿和前殿,一院四進,雕樑畫棟、五脊六獸、莊嚴肅穆。正殿奉祀“倉聖之神位”朱底金字神牌。洛源書院山長陳綬額題:“肇造斯文”,陝西督學使許振禕享殿題書:“倉聖祠”,字跡蒼勁有力。院內有自黑潭街移回的“倉頡授書處”原碑,並於祠左側建有碑樓,右側配設“敬惜字紙,功德無量”的醮爐,兩旁對稱聳立,蔚為壯觀。
洛南作為倉頡造字的故鄉,永遠值得我們引以為豪,“倉頡授書處”和“倉聖祠”已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嘉興倉聖祠

倉聖祠位於嘉興南湖風景區,在小瀛洲。
據稱, 以前,嘉興的老人常會教育家中的孩子不要亂扔有字的紙張,更不允許孩子將字紙揩髒東西和當手紙用,這並不是講衛生,而說這樣做是“罪過”的,“字聖”要生氣的,亂丟字紙的小孩子會讀不出書,所以要把字紙收集起來。為什麼呢?這件事,在我們嘉興說來還有一段歷史。
南湖北側有一個狹長的小島,名小瀛洲,現有九曲橋與湖濱公園相接,島上花木繁茂,嘉興人俗稱這裡為小南湖或小煙雨樓。島的北端有一建築,名倉聖祠。據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故有“倉頡造字”之說,所以倉頡被尊為“字聖”。清光緒年間,嘉興民間有“惜字會”組織,倉聖祠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惜字會”募銀建造的。祠有三間,內供倉頡塑像,當地文人都定期集中頂禮膜拜,以紀念這位“字聖”。
那時,“惜字會”在嘉興家喻戶曉,清末和民國時期,他們製作了許多竹簍,分送官署和學校團體,掛在辦公室和學校教室,也有掛在公共場所的,這種竹簍稱“惜字簍”。“惜字簍”像個扁瓶,高寬均約一尺二三寸,厚約四五寸,像魚簍,向上是一個碗大的口子,下端扁平是底,左右是二隻角,略呈菱形,簍外壁用毛筆寫有“惜字延年”四字,讓人不要隨便丟棄有字的紙張,要丟在“惜字蔞”里。字紙無人回收,簍里的字紙多了,就由各單位集中起來裝入麻袋派人送到天寧寺去“化掉”。“化”是“燒”的意思,但不能說“燒”。那時,天寧寺山門前左右兩邊牆上各有一個化紙的壁灶就是供人燒紙的地方。
紀念倉頡的倉聖祠或有關紀念倉頡的類似建築,在全國似乎僅嘉興這一處,所以倉聖祠很有嘉興地方文化特色。倉聖祠在抗戰時期遭破壞,門窗被人拆賣,僅剩幾根柱子支撐著破漏的屋頂,“惜字會”也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消失。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力整修園林,並對倉聖祠進行多次維修。現倉聖祠面貌已煥然一新,成為南湖一處頗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徐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