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中央集權

俄羅斯中央集權是由伊凡三世積極籌建的封建國家。其疆域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至烏拉爾山脈。2000年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時,中央政府沒有任何權威,既指揮不了聯邦主體的行政領導人,也不能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國家面臨進一步分裂的危險,普京時代的主要政治特徵是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在俄羅斯官方檔案和政治辭彙中卻避諱這個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羅斯中央集權
  • 定義:由伊凡三世積極籌建的封建國家
  • 時間:1147年
  • 創始人:伊凡三世
歷史背景,集權建立,集權發展,普京集權,政治評價,

歷史背景

莫斯科城奠基於1147年,在蒙古統治時期,莫斯科公國偏安一隅,又得交通和商業之利,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東北羅斯的中心和反抗蒙古統治的中流砥柱。從十四世紀開始,莫斯科公國騙取蒙古統治者的信任支持並依仗教會的勢力,逐一兼併其他公國。到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繼位時,莫斯科公國達到極盛時期,而這時金帳汗國卻日益削弱了。德米特里繼續與鄰近各公國作戰,先後迫使諾夫哥羅德和特維爾臣服自己。這使蒙古統治者感到不安,並派兵討伐。1380年9月,在頓河流域的庫利科沃戰役中,德米特里大敗蒙古軍,沉重打擊了金帳汗國,使其統治從此一蹶不振,俄羅斯看到了恢復獨立的曙光。
伊凡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長子,生於1440年1月22日,自幼聰慧狡黠。瓦西里二世在戰爭中失去雙目,是位“瞎眼大公”。伊凡10歲時,就輔佐雙目失明的父親進行統治。1462年,父親去世,伊凡繼位,史稱“伊凡三世”。

集權建立

15至16世紀,俄羅斯國家由封建割據逐漸走向統一。在實現俄羅斯國家的統一這一歷史使命過程中,伊凡三世是個值得一提的人物。
伊凡三世繼位時,莫斯科大公國經過他的祖輩和父輩的經營,已經很強盛了。伊凡三世繼承他們的事業,為完成俄羅斯國家的統一而戰。他第一個目標就是兼併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土地廣袤,物產豐饒,水陸交通便利,雄跨西北一隅,具有很大的獨立性。
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統治時期,先後占領雅羅斯拉夫和羅斯托夫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伊凡三世利用金帳汗國內部分裂之機,停止對金帳汗納貢,並與克里米亞汗結盟。於1480年夏最終擊敗金帳汗國的軍隊,結束了蒙古人對俄長達240年(1240—1480)的統治
1471年5月,伊凡三世在莫斯科召開準備進攻諾夫哥羅德會議,號召與會的王公、貴族、主教和將領們瓜分這塊“肥美贓物”。他出動三支大軍,7月14日在舍朗河一役徹底擊敗諾夫哥羅德,迫使其簽訂條約,保證“真誠而嚴格地擁護”大公的統治。1475年,伊凡三世又挑動和利用諾夫哥羅德的下層市民對上層貴族的鬥爭,派兵進駐諾夫哥羅德。1478年,伊三世最終消滅了這個共和國,將其領土併入莫斯科公國。不久,特維爾公國也被擊敗,臣服莫斯科公國。之後,其他的王公幾乎毫無抵抗就被貶黜為單純的地方長官。這樣一來,分裂了300多年的俄羅斯公國,基本上統一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麾下。伊凡三世在完成基本統一、消除內憂外患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國內改革。他進行行政機構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機關,他推行軍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國家常備軍;實行財政改革,統一幣制,鑄幣權為大公所專有。他基本上完成了國內改革之後,靠強大的國力,開始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進軍立陶宛,出兵波羅的海沿岸,東征至托博爾河、額爾齊斯河和鄂畢河流域,直至1505年10月27日病逝。他不僅是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奠基者,也是沙皇俄國對外擴張的鼻祖。
伊凡三世積極籌建俄羅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472年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亞·巴列奧為後,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皇統的繼承人(拜占庭帝國於1453年被土耳其所滅)。東北俄羅斯的統一於瓦西里三世(1505—1533在位)在位時期最終完成。普斯科夫和里亞贊先後在1510和1521年併入,斯摩棱斯克也於1514年從立陶宛手中收復。至此,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至烏拉爾山脈

集權發展

這一時期,俄羅斯的農奴制度開始形成,並在法律上得到確認和保障。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開始確立。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親政時,自封“沙皇”(音譯自羅馬皇帝的頭銜“愷撒Caesar”)。伊凡雷帝以殘暴著稱,在位51年,對內實行嚴厲打擊和削弱各大封建主的勢力,實行沙皇特轄制,血腥鎮壓其反抗,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拓展疆域,擴大版圖,改國名“羅斯”為“俄羅斯”。1581年,以葉爾馬克為首的哥薩克隊伍開始越過烏拉爾山脈,進入亞洲,向東擴張。
1584年伊凡雷帝死後無嗣,統治俄羅斯700餘年的留里克王朝結束,外戚波利斯·戈東諾夫被推舉為沙皇。國內大貴族開始明爭暗鬥,波蘭藉機入侵,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政權更迭頻繁,俄羅斯進入史稱的“混亂時代”。直到1612年,波蘭侵略軍才被驅逐,縉紳會議推舉大貴族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МихаилФёдоровичРоманов,1613—1645在位)為新沙皇,自此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
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後,一方面先後與瑞典與波蘭作戰,收復國土,另一方面致力於恢復和加強中央集權和農奴制度,血腥鎮壓了農民起義。1649年頒布的法典規定沙皇有絕對的權力,其意志就是法律,一切大小貴族在沙皇面前都要自稱奴僕。羅曼諾夫把大量土地分賜給對建立新王朝有功的小貴族,並加強了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從法律上最終確立農奴制度。農民被固定在莊園裡,完全隸屬於地主,地主可以任意買賣或轉讓農奴。因剝削的加劇,農民起義也此起彼伏,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6-1607年的伊凡·博洛特尼科夫起義和1670-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義。
17世紀中,俄國東正教牧首尼康進行宗教改革,引起教會的分裂。尼康還提出“教權高於皇權”,插手世俗事務,與沙皇爭奪權利,最終被免職流放。
羅曼諾夫王朝繼續實行擴張政策,不斷派兵向西伯利亞全境推進,1639年發展到西伯利亞東部的鄂霍茨克海岸,開始進犯中國黑龍江流域,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使其南下勢頭受阻,轉而北上。1658年沙俄遠征軍在中國尼布楚到十七世紀末時,沙俄已基本上占領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18世紀初沙俄跨越白令海峽登上北美大陸。

普京集權

2000年 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時,中央政府沒有任何權威,既指揮不了聯邦主體的行政領導人,也不能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國家面臨進一步分裂的危險。當時,俄聯邦主體的數量比蘇聯時期的加盟共和國多出數倍,甚至大大超過沙俄時期的省的數量。當時總共有89個聯邦主體,各聯邦主體之間在地域人口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首先,人口分布極其不均衡。國家的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北方和南方、中央地區和邊遠地區形成鮮明的對比。其次,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1990年,10個最發達的聯邦主體占地區經濟總產值的40%,而地區經濟產值最低的20個地區只占地區經濟總產值的4%。在89個聯邦主體中,有80個聯邦靠撥款過日子,大多數地區處於蕭條狀態。最嚴重的是地方分離主義情緒和行動。蘇聯解體後的整個90年代,中央權力軟弱無力,地方政權紛紛“另立山頭”,在一輪又一輪的選舉浪潮中,各地紛紛通過自己的憲法和法律檔案,把地方和集團利益置於中央和國家權力之上;憲法被粗暴地忽視,一些聯邦主體竟然宣布為“主權國家”,許多聯邦主體的法律直接與聯邦憲法對立,聯邦主體之間的領土糾紛盤根錯節;而爆發的兩次車臣戰爭使國家的領土完整受到現實威脅;國內的傳媒被寡頭和幕後政治勢力把持,服務於少數寡頭和黑惡勢力;惡性通貨膨脹遍布全國;1999年初,拖欠工資和養老金的狀況已經達到令人髮指的地步,社會抗議運動此伏彼起;國家的國際地位降低,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這種狀況給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造成許多問題,嚴重製約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普京總統上任後,為了防止國家進一步分裂和經濟進一步崩潰,著力加強中央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控制能力。他於2000年5月13日發布總統令,組建7聯邦區,由總統任命聯邦區全權代表,分別主管或監督89個聯邦主體。與此同時,普京還整頓憲法秩序,要求在全國範圍內整頓立法,地方必須在規定時期內修改自己通過的法律,地方的任何法律和法律檔案不得與中央立法尤其是憲法相牴觸。與此同時,嘗試在全國重新建立垂直的權力體系,加強中央的權威。2004年“別斯蘭”人質事件後,普京又決定取消地方行政長官的直選制,改由總統提名。實際上恢復了地方行政長官的任命制。這一系列措施阻止了分離主義情緒的蔓延和國家的繼續解體,實現了政治局勢的基本穩定,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控制傳媒:讓其適應新規則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時,俄羅斯傳媒已經徹底被收買,一部分被金融寡頭收買,一部分被西方勢力收買,成了資本和西方勢力的代言人。
在資訊時代,大眾傳媒對人們的意識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在1990年代的俄羅斯,在某種意義上說,誰控制了傳媒,誰就控制了政治進程。1996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前夕,在葉爾欽的支持率只有5%的情況下,以金融寡頭為主的利益集團利用所控制的傳媒把葉推上總統寶座。當時七個金融寡頭幾乎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金融寡頭在把葉爾欽送上總統寶座的同時也控制了俄羅斯的政治進程。資本控制傳媒的意圖非常簡單,它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並無限地擴大這種利益。大資本在發跡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有著權力背景,“尋租活動”始終與他們的經營活動相伴。金融寡頭別列佐夫斯基曾經揚言:“我想讓誰當總統,誰就能夠當上總統”。言外之意,誰當總統都得聽我的。
剛剛上任的普京必須擺脫金融寡頭的圍追堵截,把傳媒控制在自己手裡。普京開始整頓傳媒。他從獨立電視台的“債務”問題入手,向金融寡頭髮起反擊。獨立電視台是俄羅斯傳媒大亨古辛斯基控制的電視台。古是俄羅斯著名的7大金融工業集團中“大橋”銀行的總裁,是赫赫有名的金融寡頭,不僅掌握銀行,而且控制著許多傳媒工具。1998年年底,古辛斯基還由政府擔保向美國人藉資發射了一顆價值1.5億美元的電視通訊衛星。
普京以獨立電視台“債務”問題為突破口,成功制服桀驁不馴的傳媒大亨,古辛斯基流亡國外。接著普京實際上開始了一場“等距離疏遠”金融寡頭的行動,先後使其他金融寡頭俯首稱臣。普京利用政治和經濟手段,改組各電視頻道和其他立體及平面媒體。這種做法雖然遭到資本勢力和西方的抵制和批評,但是經過不斷的較量,在一系列重大的事故和事件的報導過程中,當局逐漸讓媒體適應了一種新的規則。這種心照不宣的規則的核心是不能反對國家,不能反對當局,不能反對憲法,媒體要負責任,要自律。
擺脫大資本的控制,規範了大資本的行為。
當上了大國的總統卻不能控制國家的政治進程,這就是當時普京的處境。他面臨著強大的資本集團勢力的圍攻。擺脫控制,遏制資本的影響是普京面臨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任務。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迅速實現了社會政治制度和財產關係的轉變。政治制度的轉變是通過推翻共產黨統治實現的,而財產關係的轉變是通過私有化完成的。俄羅斯的私有化具有明顯的泛政治色彩,並帶有三個顯著的特徵,即閃電性、官僚性和野蠻性。
1990年代中期,俄羅斯形成一個強大的資本集團,並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7個最富有的金融寡頭控制了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他們形成了一個與國家政權並列的資本權力集團。
對於國家而言,資本是不負責任的,資本關心的首先是利潤。因此要振興國家,首先要擺脫大資本的控制,尤其是擺脫由大資本組成的“家族”的影響。這是普京面臨的最困難的任務。
2003年10月25日,俄羅斯石油大亨、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當天,俄總統辦公廳主任沃洛申向總統遞交辭呈;10月30日,檢察院凍結尤科斯公司部分股票。這說明,普京擺脫資本“家族”束縛的行動開始了。尤科斯石油公司和霍多爾科夫斯基案件以尤科斯公司的部分財產沖抵債務和霍多爾科夫斯基的牢獄生涯而告結束。尤科斯公司沖抵債務的資產被國家石油公司購買。
首戰告捷,普京又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逐漸對國家財富進行重組,強化了國家的作用,規範了大資本的行為。在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連年攀升的形勢下,俄羅斯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物質和貨幣財富,藉此解決困擾多年的外債和國內社會問題。國內社會政治形勢穩定,經濟連年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普京始終保持居民的高支持率。
理性對待批評,敢於走自己的路。
俄羅斯復興了。俄羅斯經濟已經恢復到蘇聯解體前水平,目前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法國和義大利,進入世界七強,國家又以大國形象重返國際舞台。

政治評價

對於俄羅斯崛起的道路,俄國內外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俄國內多數政治力量和大多數人擁護普京的路線。而西方則進行激烈的批評,他們認為俄羅斯,確切地說,普京是走集權興國的道路,是從上世紀90年代民主的倒退。美國和西方批評普京不民主,搞集權。對此,普京提出了“主權民主”的思想,意在強調國家主權大於民主。“主權民主”的提出標誌著俄羅斯承認與西方價值觀存在差異,標誌著俄羅斯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標誌著俄羅斯在繼承自身文明,這與上世紀90年代追隨西方民主時髦的理論和做法截然不同。
雖然普京時代的主要政治特徵是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在俄羅斯官方檔案和政治辭彙中避諱這個詞,因為在西方政治學,包括俄羅斯學術界的政治辭彙中,“集權”無疑是一個貶義詞,俄羅斯官方正式的說法是建立垂直的權力體系。其實,集權與民主,無非是一種管理形式,是根據國情實施的。所謂的民主制,它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志;對權力系統實行監督和制衡。這是一個方向,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因國情的不同會有所區別。
俄國內也有少數人批評普京加強中央集權的做法,認為建立垂直的權力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助長了官僚主義和腐敗,遏制了經濟尤其是中小規模經濟的發展,延緩了經濟結構的調整。這種批評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管理形式不過是對1990年代那種無政府式的,或寡頭式民主的否定。俄羅斯在探索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不管怎樣,俄羅斯復興了,崛起了。它的崛起和當年蘇聯解體一樣,開始對世界產生影響。隨著俄羅斯的崛起,我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現象。首先,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更加有信心,大國的心態開始恢復,俄羅斯人又找回民族自尊心;其次,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崛起抱著非常複雜的心態,對崛起的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活躍的外交活動和在國際事務中的高調姿態抱有警惕和警覺的心理;第三,大國關係和國際關係格局開始進行微妙的調整。近兩年,俄美和俄歐關係中不時出現一些小的摩擦,實質上就是俄羅斯崛起的效應。而且可以肯定,隨著俄羅斯崛起速度的加快和國力的增強,國際關係將越來越複雜,變數越來越多。
[2]人民網 作者:李永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