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樣麟

侯樣麟,又名侯波,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區。侯祥麟在汕頭念國小時,日本帝國主義強迫中國政府接受"二十一條",以及"五七"、"五九"等國恥紀念日震撼著他,捍衛祖國成為支配他一生的信念。 1925年底1926年初,他乘輪船經廈門去上海念國中,住在外白渡橋北面。橋南的外灘公園門口,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得人內"。使他覺得蒙受了極大恥辱,更加激發了打倒帝國主義捍衛祖國的信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樣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汕頭市區
  • 又名:侯波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1928年秋他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高中念書,幻想著用科學救國。他原來很喜歡物理,後來聽化學老師講原子能有極大威力,幻想掌握這能力可打敗帝國主義。因誤以為原子能是屬於化學範疇,所以高中畢業後考大學的化學系。
1931年秋到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就讀。剛到北平不久就發生"九·一八"事變,他跟著同學們到南京請願,要求政府出兵抗日。蔣介石出來見學生,答應"即日率師北上抗日",但沒有實現諾言,這使侯祥麟心中埋下了蔣介石不可信的看法。在燕京念書期間,在一些中外刊物和同學的影響下,對中國紅軍和革命道理有了一些理解。
1935年秋侯祥麟考入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當研究生,參加從明礬石提取氧化鋁和硫酸鉀的研究工作。取得結果後原準,備進行半工業化試驗,因日寇入侵上海未果。在上海期間,他參加了龔普生組織的讀書會,還讀了英文版的《資本論》等經典著作。

人物生平

上海淪陷後,他想參加抗戰工作,沒有回汕頭,而是和幾個同事於1937年底乘船經香港去長沙,參加文化界抗日後援會的一些抗戰宣傳活動。1938年4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國民黨的一個特種部隊當教官,1939年隨部隊入四川。1940年底他離開部隊到重慶,在西南運輸處的煉油廠工作。當時國內沒有石油資源,汽油柴油等液體燃料靠國外從滇緬公路運進來,市面奇缺,他決心要參加解決中國的液體燃料的工作。1941年秋到雲南搞煤煉油工作,1943年底又回重慶,在兵工署的煉油廠工作。
侯祥麟通過自費留學考試,於1945年到美國,在匹茲堡的卡乃基理工學院(現卡乃基梅隆大學)化工繫念書,在其煤炭研究室做研究。1948年11月完成博士論文答辯後,和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聯繫,到其燃料研究室當副研究員,做渦流床煤的氣化研究。為了教育、動員自然科學方面的留美同學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他參加、組織留美學生活動。在他和有關同志推動下,1949年6月在匹茲堡成立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留美科協),選出侯祥麟、杜慶華、陳能寬等5人為幹事,呂保維、嚴嗚臬、黃葆同等3人為候補幹事,侯祥麟任常務幹事,主持日常工作。他們成立地區性區會,出版《留美科協》,報導總會、區會情況及國內訊息、來信、檔案資料等。理監事會由全體會員通訊選舉,選出華羅庚、侯樣麟、洪朝生、張文裕、丁儆、宗國瓊等9人為理事,候補理事3人,徐光熾、顏嗚桌等3人為監事,唐敖慶、潘紹舟等3人為候補幹事。11月下旬召開理監事聯席會,決定擴大會員人數。1950年5月1日已有區會32個,在美國會員715人。1950年留美科協號召會員回國,雖然美國施加阻撓,仍有近一半會員回國,9月宣布停止活動。 1949年底侯祥麟準備回國,由於美國的多方阻撓,到1950年5月才乘上一艘挪威貨船離開洛杉肌,6月26日韓戰爆發時到青島,轉赴北京。
他在卡乃基理工學院寫的兩篇論文,由其導師整理後分別發表於《美國化工學會會志》和英國《燃料》雜誌。回國不久,侯祥麟回汕頭和他大哥為在1949年去世的父親出殯,住了幾天就回北京。1956年秋,他應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曹本烹(1983年去世)之邀,到清華大學任化工系教授、燃料研究室研究員。燃料研究室是燃料工業部和清華大學合辦的研究液體燃料的機構。燃料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商定,將中科院在大連的工業化學研究所改為石油研究所,燃料研究室的專職研究人員全部調往大連。同年12月侯祥麟到大連,任石油研究所研究員,代理高級汽油研究室主任。
在清華期間,侯祥麟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任清華區分部主任委員,後任北京市民盟副秘書長,市人大代表。在教授中發展了一些盟員。在高級汽油研究室工作期間,組織領導開展一些煉油新技術的研究,後被開發套用於生產。1954年春,侯祥麟被調到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煉油處,任主任工程師,管煉油的技術工作。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9年改任化學部委員。
1956年國務院決定製訂1956-1967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集中學部委員和其他科技專家等幾百人,從2月至,6月集中搞規劃,還請了若干前蘇聯專家進行指導。侯祥麟和石油研究所所長張大烴、北京大學教授傅鷹共同負責第18項任務:《擴大燃料和潤滑劑來源》的起草工作。侯祥麟任石油煉製專業組和可燃礦物組合利用專業組的副組長。
1956年侯祥麟任石油工業部技術司副司長,除歸口管理科技工作外,主要抓發展人造石油的規劃和籌建科研機構。1958年石油部調整機構,成立石油科學研究院,侯祥麟任副院長,負責煉油一路。他於1958年10月到研究院上任。
侯祥麟到石油科學研究院後,1959一1966年這8年裡組織和領導解決了航空煤油的燒蝕問題;研製、生產、供應發展尖端武器所需的幾十種特殊潤滑材料;研究成功流化催化裂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等幾項煉油技術,並配合設計、基建、生產單位套用於生產。
1965年任石油科學研究院院長。組織研究成功幾項煉油新技術和特殊潤滑材料,"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些工作都不能進行。1967年他被奪權、批鬥,後住牛棚審查,1969年送湖北潛江的"五七”幹校勞動,1971年8月才被"解放"回京。
1970年煤炭、化工、石油3部合併為燃化部。1972年康世恩任部長,成立了石油化工研究院,侯祥麟任第一副院長,1977年任代院長。
燃化部在1975和1978年兩次解體,最後煤炭、化工、石油又各成立部。原石油化工研究院撤銷,其綜合研究所改為石油部的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侯祥麟任院長至1980年。 1978年4月侯祥麟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主管科技,也兼顧煉油生產工作。1982年4月被免去副部長職務,仍任科技委員會主任(1986年改當常務副主任)。在中國科協領導下,他主持了有17個學會、22個部委參加的會議;提出了《關於合理利用一億噸石油的若干建議》,由科協上報國務院、黨中央。方案上報國務院後,1983年12月國務院下文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將原隸屬石油、化工、紡織工業部的煉油、石油化工、化纖企業劃歸該公司。
1983一1993年侯祥麟歷任中國石化總公司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和常務副主任。1993年顧問委員會撤銷後,任總公司的高級顧問。 1978-1993年侯祥麟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他多次呼籲支持重點科研單位、阻止人才外流和人才斷層的擴大、創造勇於創新的環境等。他還帶領專題組,深入調查研究,寫出了專題報告如:《進一步完善和深化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等,都由全國政協上報國務院、黨中央。1981年侯祥麟被選為學部主席團成員。1985一1989年他先後獲得中科院授予的獎狀和獎章。
1978年侯祥麟等發起成立中國石油學會,他被選為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名譽理事長。1978年被選為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1979年起任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31983年起任世界石油大會常務理事。 1979年任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委員兼化學化工評議組組長,1987年改名國家發明獎勵評審委員會,任副主任至1993年。1980一1987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化工評議組組長。
1984年起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1986年起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1990年起任第二、三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1989一1992年被聘為汕頭經濟特區顧問,曾幾次去汕頭了解情況,對廣澳特區的發展等問題提出過建議。1993年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成立,被聘為顧問。侯祥麟在報刊上曾發表過各方面的文章多篇。他主編出版的有:《中國頁岩油工業》(1984年);《中國煉油技術》(1991年);《英漢石油大辭典》(共10分冊)(1991-1995年);《自然科學名詞·石油》(1994年)。他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1987年)的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煉油技術》獲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