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樓

侗族鼓樓

最高的防腐木涼亭--侗族鼓樓,鼓樓是侗鄉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築物,流行於貴州、銅仁、湖南、廣西地區。鼓樓以防腐木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

鼓樓通體全是防腐木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卯,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樓還有作為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等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侗族鼓樓
  • 地理位置:黔、桂、湘
  • 占地面積:30-12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0元
  • 著名景點:肇興侗寨
    增沖鼓樓
  • 作用: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
  • 結構:以杉木為主體結構
  • 造型:單寶頂、雙寶頂、四轉八方、
簡介,歷史沿革,建築構造,鼓樓的作用,侗族簡介,侗族三寶,鼓樓,風雨橋,大歌,

簡介

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從江縣高增侗寨鼓樓高達二十餘米,十三層次;黎平紀堂侗寨一寨就有三個鼓樓,侗寨風光可說十足了。
侗族鼓樓

歷史沿革

追溯鼓樓的起源,也許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關於中國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書》中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欄’”。不過,巢居只是還未完全開化的民族簡陋的住屋而已,但從起源上看,所有乾欄式木構建築都同巢居有淵源關係,鼓樓當然也不例外。
上湘鼓樓上湘鼓樓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

建築構造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侗族吊腳樓和鼓樓,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侗族吊腳樓和鼓樓,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樑柱、照麵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為“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民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台演唱。
據清代雍正年間有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侗族鼓樓建築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徵和標誌。哪裡有侗族,哪裡就有鼓樓,只有侗寨才有鼓樓,有了鼓樓才算侗寨。鼓樓是侗族人民娛樂、儀事的公共場所,為侗族多元文化之載體。侗族鼓樓一般始建於明末清初,清朝中葉尤為盛行。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經過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選定,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樓中最高層的中心位置一樺樹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則擊鼓以號召民眾。
鼓樓鼓樓
鼓樓建築系木質的四柱貫頂,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結構。“神奇的建築師”憑一根丈桿,一支筆,錯綜複雜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開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釘一鉚,銜接不隙,絲毫不差,牢固嚴謹,經風霜,歷雨露,百年不倒。更為罕見者是神奇的獨柱鼓樓。為了裝飾、防腐,在鼓樓的外額上抹粉描繪或白灰泥塑龍鳳鳥獸,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風情的油飾圖案。琳琅滿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直刺蒼穹,猶如塔尖一樣。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樓體塔身。這是侗族鼓樓同漢族的重檐樓塔明顯不同的地方。鼓樓形態的第三個特徵是侗族的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達21層。這是由於侗族把奇數視之為吉祥之數。
鼓樓鼓樓

鼓樓的作用

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民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風雨橋的建設即利於交通、休息避雨、會友、觀賞江面風景,同時可美化侗寨環境,所以,風雨橋又叫花橋。

侗族簡介

侗族人民擅長建築,而且其建築獨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樓疊立、花橋橫跨,乾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構成侗寨的特有風光,但又樓和風雨橋最為引人注目,它的整個建築以不用一釘一鉚而聞名於世。歷史上鼓樓是侗族人民作為族姓群體的外形標誌和集會議事及娛樂活動的場所,一寨一姓一鼓樓。肇興的鼓樓群是鼓樓建築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風雨橋始建於光緒年間,歷史比廣西三江程陽橋還長,很具觀賞性。岩洞鎮述洞的獨柱鼓樓,其建築技藝高超,歷史悠久,它是侗族鼓樓的雛形再現,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價值。黎平侗族建築師在深圳貴陽上海、北京等地,乃至日本等國處處留下他們輝煌的建築業績,其建築藝術,令世人驚嘆不已。
在侗寨,寨寨有鼓樓、花橋、戲樓、寨門、吊腳樓。鼓樓、花橋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被譽為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腳樓民居被譽為“傳統文化明珠”和“民間收藏的寶藏”。全國現存鼓樓630餘座,花橋500餘座,黎平就有鼓樓320座,花橋 290座,均占全國50%以上,是“鼓樓、花橋建築博物館”;肇興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自然寨,稱為“侗鄉第一寨”,有五座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樓,肇興鼓樓群已被列為世界基尼斯紀錄;述洞村獨柱鼓樓是侗族鼓樓的雛形,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紀錄;高寅侗寨現存明朝初期建造的吊腳樓10餘棟,是非常珍貴的文物。目前,地坪風雨橋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花橋都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築,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無需圖紙,匠師僅用一根竹竿做的“香桿”作為構件尺寸。鼓樓造型豐富,形體變化多樣。底層4排16柱,底部四角重檐,上部八角密檐,頂部為四角攢尖、四角歇山或八角攢尖。鼓樓的層數都為奇數,有九至二十多層不等,因為侗族先民認為奇數是陽數,寓意吉祥。鼓樓一般高三至五丈,鼓樓底部通常寬約二三丈,有的圍欄桿、有的空敞,中間設“火塘”,四周有長凳供人休息。風雨橋橋上建長廊和橋樓,十分壯觀。鼓樓、風雨橋樓檐層疊,覆蓋小青瓦,檐角彩塑龍鳳、花鳥泥塑,封檐板上彩繪人物故事、歷史傳說、傳統習俗。80年代,黎平鼓樓花橋模型參加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30多個國家的使節參觀後,讚嘆說:中國侗族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
貴州侗族鼓樓貴州侗族鼓樓

侗族三寶

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花橋和大歌。

鼓樓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從形式上分為歇山式(俗稱屋頂形,因侗族房屋多為歇山頂形而出名)和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鼓樓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鼓樓一般高達十多米,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它與居民相比,從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樣的。鼓樓形似寶塔,最早是為了便於人們有一個集會的場所以及擊鼓傳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們常常環繞鼓樓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樓矗立中央,居民環繞在周圍,依山勢層層延展,這種格局體現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

風雨橋

花橋是侗族人民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民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花橋的全部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鐵釘和鐵部件,結構極為合理。他們還在橋身上建起一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為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為風雨橋。

大歌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