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鼓樓與風雨橋

侗寨鼓樓與風雨橋是一場旅遊景點,位於深圳的民俗園內。


“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這首侗族民歌為我們描繪出侗家鼓樓的獨特風姿。記得第一次看見鼓樓和風雨橋是在深圳的民俗園內,在小雨紛飛的下午,在集中了五十六個民族建築與民俗文化精華的人造景區內,我被鼓樓和風雨橋的獨特風姿所震驚和陶醉,震驚是因為鼓樓的高入雲宵、飛檐翹角;陶醉是因為架在綠色江體上秀美而婉約的風雨橋。樓橋相依相伴,相映成輝,構成了最引人入勝的景色。
鼓樓
鼓樓是侗寨的象徵,在貴州山區,只要看見了高高的鼓樓,便知道那裡一定有侗族居住。鼓樓在侗寨里既是議事的場所,又是文娛的中心。
侗族鼓樓一般是按宗族為單位,如果一個村寨只有一種姓氏,則只建一座鼓樓,如果一個村寨有多種姓氏,則每一姓氏分別建一個鼓樓。鼓樓是每寨款首(相當於寨主)召集村民處理與民眾生活相關的有關生產、生活、娛樂、祭祀等重大事務的地方,是侗寨的“政治”中心。
鼓樓的建築揉合了漢族的塔與樓閣的建築方式,可以說與它們既有相似之處,又別具一格。就鼓樓的整個形態來看是塔的形,樓的頂,整個建築以木為原料,不施一釘一鉚,以榫相接,其結構嚴謹,有巧奪天工之勢。
鼓樓的形態有六角的、八角的、四角的等等,高四層至十幾層不等,重檐斗拱層層而上,在每層檐角一般雕以龍鳳花鳥圖案,高昂上翹,如飛似躍,無限美妙。在樓的頂端一般有一塔尖,雕成葫蘆或其它圖形,直入雲宵。
如今的鼓樓除了扮演侗寨的政治中心外,同時還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中心,每逢勞動之餘或節日時,盛裝的侗家男女便在鼓樓前吹蘆笙、跳大儺、唱酒歌、演侗戲……,是整個侗寨最歡騰的地方。
風雨橋
風雨橋也稱花橋,與鼓樓一樣是具有標誌性的侗族建築。因為侗族多沿江居住,因此一般侗寨里都有清清的江水流淌,風雨橋既是侗家人的交通要道,又成為侗寨的一道水上風景。
侗寨的風雨橋與長廊相似,整個橋身與鼓樓相似,橋頂有屋檐,可擋風避雨。再看其橋內結構亦極精巧,造型相當美觀,在橋廊上繪有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奇花異草為題材的五彩繪畫,既增加了橋的美感,又增加了橋的藝術價值。風雨橋一般長五、六十米,寬四、五米,橋墩均用青石,而橋面則用杉木鋪就,廊內有長凳可供過路人休息,橋的兩側還有欄乾,可以倚靠。風雨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年年月月為侗家人遮風擋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