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骨

佛頂骨

佛頂骨(佛頂骨舍利)指的是釋迦牟尼的頭頂骨,全世界上僅存一塊,是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為一塊周長35厘米、直徑10厘米、顏色黃白、有清晰發孔的完整頭骨。

南京大報恩寺出土的阿育王塔中的佛頂骨舍利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供奉於南京牛首山的佛頂宮中。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宗教含義,考古挖掘,相關事跡,舍利八斛四斗,佛頂骨在天竺,佛頂骨在東土,唐僧頂骨劫餘錄,

歷史沿革

佛頂骨,梵文usnisa,音譯“烏率膩沙”,本指釋迦牟尼佛頂肉髻——佛陀三十二相之一。《無上依經》: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佛涅盤後特指舍利中的佛頂骨。《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五三一記:“佛頂骨堅實圓滿”,是謂“八十隨形好”之七十八好。
大報恩寺出土的佛頂骨舍利大報恩寺出土的佛頂骨舍利
佛典描述佛頂骨的形質:《洛陽伽藍記》卷五: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續高僧傳》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蓋;《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法顯傳》: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大唐西域記》卷一: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大唐西域記》卷二: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同上;《酉陽雜俎》卷二:周二尺等等。
綜合上述相近的資料,佛頂骨是一塊周長約一尺二寸,直徑約四寸,高五寸的遺骨,是一塊較完整的骨骼,折合公制(唐制一寸約三厘米)周長36厘米,直徑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顏色黃白,有清晰的發孔。
南京大報恩寺出土的佛頂骨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枚佛頂真骨,文獻記載,北宋為佛教中興時期,西行求法,再掀高潮,當時有印度高僧攜佛骨舍利來華。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印度烏填曩國高僧施護,將佛祖頂骨舍利奉獻金陵長乾寺(今大報恩寺),於大中祥符四年,安奉於長乾寺阿育王塔地宮內。天禧二年,長乾寺改天禧寺。南宋《景定建康志》上記載,天禧寺是長幹道場,葬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祥符中建真身舍利塔,賜號“聖感舍利寶塔”。

宗教含義

佛頂骨是佛舍利之一,與佛身的其它部分舍利組成了佛教舍利信仰的特點。信仰是一種精神的活動,舍利信仰則是佛教徒內心的一種精神力量的表現,因為佛教徒認為佛陀是一位神人,它有著各種各樣的神力,因此他留下的舍利也充滿了這種神秘的力量,能夠產生多種感應與神奇事跡。佛頂骨舍利信仰經過了從印度到中國的歷程,時間長達一千餘年,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崇奉,突顯了他的神聖性,這就是宗教所充滿的特有的魅力,也是征服佛教徒的內心所在,對此,我們應該加以深入研究。
此外,受舍利信仰的影響,除了佛頂骨舍利信仰,在中國還流傳高僧的頂骨信仰,這個信仰在歷史上記載不絕,因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現僅將有關唐僧頂骨材料附錄如下,供有關研究者參考。
2008年7月,從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長乾寺地宮發掘出土的鎏金七寶阿育王塔高1.1米、寬40厘米,是當前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已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阿育王塔。塔身內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其內有 “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等稀世佛教聖物。
2010年6月12日,南京古棲霞寺舉行了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法會。密藏千年的“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等一系列聖物重光於世。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佛頂真骨,也是公元7世紀後的1400多年現世的唯一一塊佛頂舍利。南京市向國家級主管部門提交論證報告稱,該佛頂真骨為北宋年間北印度來華高僧施護所獻。
2013年4月24日,由南京市佛教協會主辦的第三屆金陵禮佛文化月活動在棲霞寺開幕,禮佛文化月期間,佛頂骨舍利、感應舍利和諸聖舍利將在棲霞寺法堂對外供瞻,接受海內外信眾的瞻禮。

考古挖掘

大報恩寺出土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大報恩寺出土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時15分,大報恩寺阿育王塔中佛頂真骨千年後重現人間,這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佛頂骨舍利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留下的最為珍貴的頭頂骨真身舍利子,是佛教中無上珍貴的聖物。當時盛開這枚舍利的共有五重容器,從外向內依次是石函、鐵函、阿育王塔、金棺銀槨和金棺。

相關事跡

舍利八斛四斗

釋迦牟尼佛荼毗後,阿難等弟子從灰燼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釋門正統》),另說一石六斗(《毗奈耶雜事》)。從佛教典籍記載及流傳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後所得的舍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牙齒、指骨和頂骨等,另一種是《釋氏要覽》中記述的五色光瑩堅固子和白色珠狀物。佛牙、佛頂和佛指較為稀有,而後者,即所謂“舍利子”居多。
大報恩寺出土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大報恩寺出土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

佛頂骨在天竺

記錄佛頂骨最早、最完整的資料源自東晉法顯《佛國記》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古天竺最著名的佛頂骨在那竭國醯羅城和迦畢試國。佛頂骨所在非止一處。
那竭國是梵文Nagarahara的音譯,《大唐西域記譯作“那揭羅曷”,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Jalalabad),位於喀布爾河南岸。醯羅城的本義就是“佛頂骨城”(梵文hadda即“骨”),因有佛頂骨得名,它是那竭國的都城。《舊唐書》卷一九八:那竭國有醯羅城,中有重閣,藏佛頂骨及錫杖;《洛陽伽藍記》卷五:至那竭國,有佛頂骨,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歷史上到過醯羅城中國求法高僧很多。晉代的法顯、南朝的宋雲和法勇、唐代的新羅僧人慧超等都曾來此瞻仰佛頂骨。據傳有很多國王曾經把這片佛頂骨搶走,但不久又自動回到了醯羅城。對於佛教徒來說,佛頂骨的地位至高無上。
法顯傳?那竭國》記載了佛頂骨的供養儀式:
法顯獨進,向佛頂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國界醯羅城。城中有佛頂骨精舍,盡以金薄、七寶挍飾。國王敬重頂骨,慮人抄奪,乃取國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護。清晨,八人俱到,各視其印,然後開戶。開戶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寶圓椹椹下,琉璃鐘覆上,皆珠璣挍飾。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後,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螺,敲銅鈸。王聞已,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從東門入,西門出。王朝朝如是供養、禮拜,然後聽國政。居士、長者亦先供養,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無懈倦。供養都訖,乃還頂骨於精舍。中有七寶解脫塔,或開或閉,高五尺許,以盛之。精舍門前,朝朝恆有賣華香人,凡欲供養者,種種買焉。諸國王亦恆遣使供養。精舍處方四十步,雖復天震地裂,此處不動。
法顯是從鍵陀衛國(亦作犍陀羅國,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一帶)看了著名的佛缽後,獨自來到那竭國醯羅城,專程瞻禮佛影、佛齒和佛頂骨。這一珍貴資料翔實再現了公元五世紀初天竺國王供養佛頂骨莊嚴神聖的場面。
此後二百多年,唐玄奘來到醯羅城。《大唐西域記?卷第二》記:
有重閣,畫棟丹楹。第二閣中有七寶小窣堵波,置如來頂骨。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盛以寶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惡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頂骨,隨其福感,其文渙然。
《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還詳細記述了玄奘在佛頂骨上“取印”之事:
度沙嶺十餘里到佛頂骨城。城有重閣,第二閣中有七寶小塔,如來頂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盛以寶函。但欲知罪福相者,摩香末為泥,以帛練裹,隱於骨上,隨其所得,以定吉凶。法師即得菩提樹像,所將二沙彌,大者得佛像,小者得蓮華像。其守骨婆羅門歡喜,向法師彈指散花雲。師所得甚為希有,是表有菩提之分。
佛頂骨“取印”故事較之法顯時代之聖物崇仰似趨世俗化。玄奘還在迦畢試國(梵名
Kapisa。印度西北古國,今阿富汗王國之喀布爾谷地)看到一片佛頂骨。《大唐西域記?卷一》:
迦畢試國(舊王及舊王妃伽藍)王城有一伽藍,亦名舊王。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每至六齋,王及大臣散花供養。
此骨在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也有兩處記載:
卷上?玄明傳:
漸至迦畢試國,禮如來頂骨,香花具設,取其印文,觀來生善惡。
卷下?道琳傳:
次往迦畢試國,禮烏率膩沙(佛頂骨也)。
之後一百餘年,唐天使車奉朝(後取法名法界、悟空)入竺。唐圓照《悟空入竺記》:
法界出迦濕密國(迦濕彌羅)入乾陀羅(犍陀羅)城……此寺復有釋迦如來頂骨舍利。
犍陀羅與迦畢試為鄰,佛頂初不在犍陀羅,法界所見或為迦畢試後來分出之一份?殊有可能。

佛頂骨在東土

佛頂骨初入東土約在唐代。《法苑珠林》卷二九:
至大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西國將來(佛頂骨),今在宮內供養。
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取道吐蕃泥婆羅,到婆栗闍國。公元660年十月一日啟程返回,走迦畢試道,並從迦畢試古王寺取佛頂骨一片,於公元661年春回到長安,把佛頂骨供養在宮內。此為唐天使取迦畢試國佛頂骨來東土的記錄。
唐道宣《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記: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下敕取(佛指骨)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周(周王李顯,高宗第七子)又獻佛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敕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道……皇后舍所寢衣帳直絹一千疋,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鏤窮奇。
周獻頂骨事語焉不詳,似非王玄策所取者。大唐皇帝供養佛骨,較之天竺國王更顯大國奢華。皇家供養規格之高、崇事之重,可謂空前絕後
此時獻佛頂骨者絡繹不絕。《法華傳記》卷第五: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有西域僧獻三道佛頂骨。
韓國江原道北部地區的乾鳳寺,據說安置有佛牙和佛頂骨,是新羅時期慈藏法師從唐朝長安求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經》一部四百餘函,及佛舍利、佛頂骨、佛牙、袈裟等返回新羅。事見《三國遺事》卷三。
唐室以佛骨為國禮,頗有外交意味。
以上唐代佛頂骨四事,前後時隔二十年,可知佛頂骨信奉之一時之盛。此後有西夏國皇太后承天寺瘞藏佛頂骨舍利事。
李元昊幼子諒祚繼位後,諒祚母沒藏氏好佛,為貯宋仁宗所賜《大藏經》和西天高僧所進的佛手、佛中指骨、佛頂骨舍利,於天祐垂聖元年(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為“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毅宗諒祚乞求“聖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建塔之晨,崇基壘於珷玞,峻級增乎瓴甋金棺銀槨瘞其下,佛頂舍利閟其中。”以金棺銀槨裝“佛頂骨”舍利埋於塔下。又於福盛承道三年(1055年)冬十月,“役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城西偏”,“大崇精舍,中立浮圖”,建“承天寺”。見《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
又,遼道宗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河北涿州雲居寺釋迦佛舍利塔建成,供奉佛頂骨舍利。(楊衛東《涿州雲居寺初考》,見《文物春秋》2007年第3期)

唐僧頂骨劫餘錄

佛頂骨舍利之外,又有高僧頂骨舍利存世。最著名的要數唐僧頂骨。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僧玄奘圓寂。高宗賜葬銅川玉華宮,三年後賜遷白鹿原,後又奉旨葬在樊川平原興教寺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入關,興教寺的三藏舍利塔被毀,唐僧頂骨暴露。一僧人發現後拾取頂骨,移至終南山紫閣寺,建塔供奉,刻碑記之。
《景定志》卷四十六:“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僧可政往終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覺元奘大法師頂骨,為建塔歸瘞於(長乾)寺。”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唐僧頂骨被遷葬在天禧寺之南,建三藏塔供奉。明成祖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天禧寺毀於大火,成祖再建大報恩寺,並繼續供奉玄奘頂骨。
清朝末年,大報恩寺毀於太平天國內哄。1942年日軍在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旁建神社時,無意挖掘到地宮,從中找到密藏唐僧頂骨的錦盒,發現眾多佛像、法器及珠寶,石函兩側刻有唐僧頂骨遷徙的記載。日軍將唐僧頂骨打碎成多份掠至日本,經南京政府交涉,日方私留1份,其餘歸還中國
唐僧頂骨初分為6份:廣州天津北京成都各得1份,南京2份。南京分得的2份分別供奉在玄武湖和保存在南京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初靈谷寺開放,將保存在南京博物館的頂骨移至靈谷寺供奉,頂骨置於真空玻璃器皿中,外罩佛教協會贈送的“佛牙塔”。
1955年,郭沫若中國文化訪問團出訪印度,將天津的頂骨贈予印度,至今供奉在印度那爛陀寺;日本的頂骨後來分成3份。五十年代初,台灣僧俗向日本爭取,其中1份送到台灣日月潭玄奘寺供奉。日本留下的兩份分別供奉在奈良市的藥師寺和琦玉縣的慈恩院。
1999年,南京靈谷寺的頂骨又分出1份給台灣,供奉在台灣新建的玄奘大學
北京的頂骨在“文革”中流失;廣州的頂骨也下落不明;成都的頂骨1966年後移送到成都文殊院,至今完好。
唐僧頂骨舍利歷1340餘年,幾經遷徙,劫波之餘,今世存9份:成都1份、南京2份、台灣2份、西安1份,以及日本2份、印度1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