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

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玄策
  • 國籍唐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洛陽
  • 出生日期:不詳
  • 逝世日期:不詳
  • 職業朝散大夫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三次(另一說四次)出使印度
    借兵大勝中印度
  • 傳奇故事:一人滅一國
人物生平,出使印度,擊潰印軍,三次出使,主要成就,外交,軍事,經濟,人物評價,家庭成員,個人作品,人物爭議,出使次數,出使時間,人物影響,

人物生平

出使印度

王玄策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李義表、王玄策到王舍城,登耆署崛山,立碑,同年二月十一日,在摩河菩提寺立碑。

擊潰印軍

王玄策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敵人交戰,失敗被擒獲,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王玄策逃離,到達吐蕃。王玄策發檄文徵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婆羅的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王玄策帶回了天竺方土那邇娑婆寐,自稱壽命兩百歲,有長生之術。經過數月,那邇娑婆寐造出延年之藥。當時唐太宗病重,吃了其他的藥沒有效果,於是吃那邇娑婆寐造的藥,但是沒有任何效果(既沒有好的效果,也沒有壞的效果)。後來唐太宗是因為病而死。那邇娑婆寐被放還回國。唐太宗葬於昭陵。
唐朝並沒有把天竺當做強大的對手,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勝利也因此不受重視。而且與當時其他唐朝將領的眾多對外大勝相比,王玄策所做的事也並不出眾。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三次出使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印度)。顯慶五年(660年),菩提寺主為王玄策等人設大會,送給王玄策使團成員每人華氎十段,然後菩提寺主又獻上寶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

主要成就

外交

出使印度
從貞觀十七年(643年)到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於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學術界則意見分歧。有學者認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學者認為還有第四次,從龍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軍事

大勝印軍
王玄策發檄文徵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指揮這些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

經濟

開通道路
王玄策開拓了從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線。王玄策是西藏——印度路的主要開拓者。西藏——印度路的開通,促進了唐朝和五天竺國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
改進制糖
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王玄策在印度摩伽陀(摩揭它)國取製糖法,並且帶回了製糖工匠,唐太宗下詔揚州送上諸蔗,用此法製作的糖,其顏色味道品質遠超過西域制的糖。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王玄策奉唐朝皇帝的命令從印度帶來10位製糖專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這種印度沙粒糖的梵語名稱是“sarkarā”,時人音譯為“煞割令”。自此,天竺製糖法在中華神州落地生根,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經濟收益,而印度的製糖技術也在新的環境、新的理念下獲得富有想像力的改進與完善,為中國在世界蔗糖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人物評價

美國漢學家Edward Hetzel Schafer:王玄策是一位精明強幹的使臣。
中國唐史學會理事陸慶夫:王玄策是中國唐代傑出的外交家。
陰松生:傑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

家庭成員

侄子:王氏,本名不詳,自幼出家為僧,法號智弘律師。

個人作品

王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人物爭議

出使次數

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數,有兩說:一為三次,一為四次。第一次,貞觀十七年(643年),李義表、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爾;第二次,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蔣師仁出使印度;第三次,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出使印度。以上三次,學術界的看法基本一致。至於是否有第四次出使印度事,學術界則意見分歧。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照傳》記載:“後因唐使王玄策歸鄉表奏,言其(指玄照)實德,遂蒙降敕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正月便到洛陽。”“於時鱗德年中,駕幸東洛。”列維據此認為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印度,時間在663—665年之間。有些印度學者也同意這一觀點。
馮承鈞則認為:“上引之文,既說遂蒙降敕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好像玄策又有第四次之奉使。上文又說麟德年中,駕幸東洛。考《舊唐書》卷四,麟德二年(665年),就有幸東都之文。如此看來,又可證實玄策出使之事。不過只有此一條孤證,而且玄照好像是一人歸國。又玄照重赴印度後,《傳》有‘見唐使人引盧迦溢多於路相遇’一語,此使人似非玄策,則前追玄照入京者,恐亦非玄策本人。所以我對於第四次奉使一說,未敢承認其是。”
義淨赴印度系在唐高宗鹹亨二年(671年),回國則在武周證聖元年(695年)。關於《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日本學者桑山正進認為:“鹹書於天授二年(691年)。”按這時距麟德年間約30年,但記載含糊,而且僅此一條孤證,又無其它材料可補充,王玄策又無明顯的理由再次出使,故第四次印度之行證據不足,當以馮承鈞之說為是。

出使時間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間,一般認為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新唐書》記載的貞觀二十二年是王玄策返回唐朝、獻俘的時間,與王玄策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出發去印度並不矛盾。但是,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三、清林侗《唐昭陵石刻考略》卷四則認為王玄策在貞觀二十二年(646年)出使印度。外國學者V.D.馬哈詹《印度史》、S.N.森《中國人眼中的印度》、V.A.史密斯《早期印度史》認為王玄策在貞觀二十二年(646年)出使印度。

人物影響

王玄策反擊中天竺阿羅那順的行動,既維護了唐朝的權威,又沒有破壞中印關係的發展。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乾封三年(668年),五天竺皆派使臣入唐。鹹亨三年(672年),南天竺國各獻方物。永淳元年(682年),南天竺送方物入唐。天授二年(691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屍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一同入朝進獻。
關於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中印度和吐蕃方面並沒有發掘出史料證明或反駁這一點。
當時,戒日王(屍羅逸多)已死,權臣阿羅那順篡位,但是卻無力統一。戒日王朝分裂,而且沒有再統一的趨勢。無論王玄策是否率軍攻滅中印度,印度都無力牽制吐蕃。即使王玄策不出兵攻打中印度,當時以及之後的印度也將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無力牽制吐蕃。而且,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即使是統一的印度,也是無力上青藏高原牽制吐蕃的。何況,貞觀年間,唐軍很輕鬆的擊敗了吐蕃軍,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吐蕃松贊乾布謝罪、送厚禮、稱臣於唐朝,此時吐蕃表現的很恭順,沒有違反到唐朝霸權,此時唐朝沒必要牽制吐蕃。
北印度的重新分裂並回退到戒日王崛起之前的局勢是因為戒日王之死,跟王玄策沒有什麼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