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安寺

佑安寺

佑安寺,又稱巧爾基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始建於康熙六年( 1667 年),是由清朝皇帝親賜匾額、冊封活佛的寺廟之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土默特右旗王府(黑城子)東10公里處,清廷撥款修建“佑安寺”。該寺建殿堂l0座,共84間。有法相僧院、時輪僧院、醫藥僧院。香火盛期有喇嘛500多人。寺院有耕地6000畝、牲畜1300頭、車輛3台。寺主為呼圖克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佑安寺
  • 別稱:巧爾基廟 
  • 位置: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 
  • 始建時間:1667 年
  • 占地:300餘畝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建築規模,佛事活動,寺內景觀,歷史價值,

歷史沿革

佑安寺
佑安寺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康熙三十年前後擴建和修葺,雍正十年完工。佑安寺直接屬北京雍和宮管轄,常有喇嘛進京進修學習,而且雍和宮下派喇嘛數十人,當地人稱為“北京喇嘛”。另外和青海、西藏等名寺大廟有交流經歷,當地有幾十峰駱駝馱銀百兩去拉薩交換經卷的佳話。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土默特右旗王府(黑城子)東10公里處,清廷撥款修建“佑安寺”,俗稱巧爾基廟。該寺建殿堂l0座,共84間。有法相僧院、時輪僧院、醫藥僧院。香火盛期有喇嘛500多人。寺院有耕地6000畝、牲畜1300頭、車輛3台。寺主為呼圖克圖。
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康熙東巡,經喜峰口、熱河凌源、朝陽、北票黑城子“駐蹕於喇嘛寺”。
康熙二十八年,建成“佛殿、天王殿、東西配殿,佑安寺碑文記之:“滿堂聖像,頂禮之,大金燈常點照,玉爐焚香”。此後,於喇嘛去北京覲見皇帝,康熙親賜漢白玉二龍戲珠碑冠,以及銀孥若干,繼續擴修寺廟。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年)山門殿、大經殿、八獅托底塔等相繼建成,主題工程竣工。康熙親書佑安寺名,賜藍地金字雕龍匾一塊。冊封於喇嘛為佑安寺一世活佛,並授予段文牘(委任狀)、印章、瓷碗、瓷盤以及查瑪舞面具和袈裟等。
在興和縣城關鎮西北約22公里處,有一處頗具名氣的藏傳佛教勝地--佑安寺,俗名巧爾基廟(召)。“巧爾基”乃喇嘛教最高學位,系乾隆年代所賜學位。有此學位特許直接晉見皇帝,遇有大事可徑直去向皇帝面奏,而且免行跪拜禮。佑安寺主持活佛享有此特權,足見其當年這座廟宇之威望及影響。
解放後,列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重點單位,地方政府供養喇嘛10人,佛事活動費用計畫供給。有喇嘛三寶、達木沁、達嘎斯楞、剛格、沙木騰、阿要海、龍利格、剛木吉等掌管打掃廟宇,舉行小型佛事活動。
佑安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滅性破壞,遺蹟尚存。

地理位置

佑安寺位於現興和縣民族團結鄉十四蘇木村委會大廟村。古為突厥、鮮卑之地。清朝時旗縣分治,為清朝正黃旗所屬轄地。蒙漢雜居,自然風貌獨特,地理位置優越。舊110國道從廟前穿過,交通四通八達,元明清為驛站所經之地。此廟宇為建築群落,香火鼎盛時喇嘛超過300,朝聖者來自方圓千里之外。

建築規模

佑安寺摹仿北京金鑾殿、雍和宮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樣建造。它是集漢、蒙、藏三個民族建築風格於一身的殿閣群。面積廣大,建築宏偉、布局對稱合理,是一所規模較大的喇嘛廟,佑安寺為綏東第一大廟。
佑安寺占地300餘畝,建築占地200餘畝。它坐北朝南,整個建築呈長方形。以居中三層正殿為軸心,東西兩側對稱式布局。主體建築為三層樓正殿,居中央,兩側配殿為二層樓,一為文殊殿,一為普意殿,其餘對稱排列各種神殿佛堂,還有僧舍和伙房、倉庫等。從南到北五進院落、三層殿閣。從東到西,各有側殿配房幾十間。廟內曲徑迴廊,庭台樓閣,紅磚灰瓦,錯落有致,抱粗榆樹蔭蓋,森嚴中有幾分幽靜。僧舍建在大殿的兩個街巷,各為獨立藏式院落。
廟宇東西有兩股清泉,從山澗流出,東有石拱橋一座(當地稱大水道),中央正門(山門)為紅磚二層閣樓,門前有石獅一對,七米高木質瑪尼桿(經幡桿)兩根,後有鐘樓古樓相配,還有藏經閣對峙而築。正對四大天王廟,繞過四大天王廟,踏二十七級石階則步入正殿。
正殿(當地稱“三級樓”)規模最為宏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主體建築宮殿樓閣折合房屋669間。天井內四根 巨木高柱直抵極頂,直徑約為二尺(全為同樣粗樹木用卯相接,後纏麻絲,用牛皮紙包裹,紅色桐油漆刷其表皮)其柱看似四根直徑相同,上下同粗的擎天大柱。其餘四十多根小柱分散支撐在殿宇內廳四周,寬敞明亮,建築設計科學合理。殿內正中大佛底座共分大小不等佛像排列,還有供奉的銅盅、銀碗,四周牆壁彩畫連幅,經幡幌傘籠罩,宮燈彩簾懸掛,鼓鈸法器陳列,鋪展兩排地毯。佛大僧小,莊嚴肅穆。誦經等大小佛事皆在此殿舉行。正殿二層前檐正中有風磨銅鑄成黃銅鹿和法輪(喇嘛教象徵),金光閃爍,幾里之外遙遙可見。
整個廟宇乃為官辦,因此分為東西兩倉,東倉為三丈六尺高佛殿。內塑釋迦牟尼銅像,碩大無比,懷中能坐8人。

佛事活動

佑安寺的佛事活動主要有誦經、祭祀和“查馬大會”(“查馬”俗稱“跳鬼”)。
誦經每年陰曆正月初一至臘月三十止。一年內集中誦經8次135天。“西殿”誦經次數較多,三大殿輪流進行。
祭祀以祭腦包為主,喇嘛率領信徒隨從,浩浩蕩蕩,鼓號齊鳴,場面壯觀,有祭祀天地,消災祈福之意。有時抬上黃油和白面製成的圖案雕塑放在火上燃燒,舉行所謂的“送鬼”儀式。
“查馬”大會為農曆六月十三到十五,歷時三天,六月十五最為熱鬧。有藏族“跳鬼”儀式,皆為大小喇嘛穿戴牛頭馬面之面具,分列有序,又叫又唱,又跳又舞。還有晾“虎皮”儀式,廟內有一張虎皮是鎮妖除邪之物,每到六月十五正午時分,舉行晾曬儀式。“查馬”大會時,人山人海,紅火熱鬧。正值炎夏,整個佑安寺十幾口泉眼很旺的井水難以供應眾人之飲。當地有名的順口溜“去巧基廟趕會,沒趕上跳鬼,望了一陣脊背,喝了幾口涼水”,說的就是人們趕會情境。
佑安寺有皇賜廟屬耕地360頃和牧場三處,廟內財富用馬衡量僅東倉2000匹(石碑記載),西倉財富達8000匹,活佛閣樓二座,歷經主持活佛達五名,當地有“巴克西活佛”故事流傳。廟屬耕地每年產量千石以上,承擔寺內舉辦的法會、齋日、廟會、舍飯、慶典及對外招待費用,還有一部分用於活佛僧侶生活費用和寺廟修繕費用。

寺內景觀

佑安寺內有三種東西遠近聞名,有口皆贊。人們俗稱“三大”。即大佛、大鍋、大水道。
大佛,即三丈六尺高的銅佛爺,即釋迦牟尼銅塑像,它安放在東倉二層高樓。據說用銅5000餘斤,察哈爾多倫鑄成並馬車運來,拼裝而成,表層鍍金,整座佛像金光閃閃,高大形象令人仰而觀止,逼真的鑄造技藝堪為一流水平。
大鍋,是佑安寺僧用膳房中一口鑄鐵鍋,供萬名朝聖敬香者喝奶茶。每到大型佛事活動,提前一個月用羊磚(乾羊糞磚)燒茶,然後才夠飲用。此鍋盛水約萬餘斤,洗鍋有專用梯,無專用梯人難爬上。而且所鑄之鍋技藝精湛,外邊鍋沿鑄有花邊雲紋,還有鑄造時間地點,天下無雙。此膳房占地近三百平米,而且還配有中鍋兩口。此鍋燒完糞灰堆積如山,在佑安寺西南角遺蹟尚存。
大水道(石拱橋),即佑安寺為防止東北角順山勢而下洪水,修建的一座石拱橋,其橋為白色長方形石條而砌。橋孔內可並排行走車五輛,藏人上千,其橋跨度大而堅實,造型奇特美觀。石拱橋石條後在1958年修黃石崖水庫用於鋪砌庫岸和閘門過水道。

歷史價值

佑安寺三百多年歷史,但它集漢、蒙、藏文化藝術之大成。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其文化藝術價值令人嘆為觀止。佛像有泥塑、有紙型,匯聚天南海北之技術。“四大天王”雕塑為紙裱塑,其結實程度火燒則不燃,水浸不爛。還有醫藥技術,藏醫、蒙醫、中醫水平一流,廟內安置藥性草木,味香,不但殺蟲滅菌,而且還不返潮。建築技術雖為土木建築,但三百年風雨剝蝕,沒有錯位塌陷之處。廟內藏經無數,多為藏文,也有蒙文。藏經數量之多,經卷樣式之繁屬全國寺廟之最。尤其是墳廟(當地稱“古冬廟”)銅塔中活佛屍體,用“木乃伊”技術保存,文化大革命破壞時取出,屍體沒有絲毫腐敗,皮膚白皙,肉有彈性,慈容不改,鬍鬚飄然,確為罕見。
2003年5月15日,興和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佑安寺藏傳佛教活動場所”,並列入了遺址遺蹟景觀旅遊資源,在建設影視城的基礎上恢復佑安寺的主體建築及相應設施。2003年,佑安寺的重建工作正在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