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蓋多瑪鄉

佐蓋多瑪鄉

佐蓋多瑪鄉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位於甘肅合作市28公里處,是甘南州18個純牧業鄉之一。全鄉總人口3482人(全為藏族人口),609戶,共4個行政村17個村民小組。2005年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9580頭(匹、只),人均純收入2028元。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西北部與臨夏和政縣接壤,東南部與卓尼縣康多、沙冒鄉相連,西南與合作市佐蓋曼瑪、卡加道兩鄉相鄰。境內除東北、東南邊有太子山和臘利大山外,其餘全是以花崗岩為基礎的廣大夷平面,溝谷寬淺,切割微弱,具有豐富的鐵、金等礦產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佐蓋多瑪鄉
  • 地理位置:甘肅省合作市28公里處
  • 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
  • 草原面積:89.97萬畝
草原風情,佛教勝地,民族文化,建設發展,氣候、人口、經濟,民族文化,教育,建設發展,文化考古,招商,旅遊,物產,美食,

草原風情

佐蓋多瑪鄉草原面積為89.97萬畝,作為亞洲十大草場之一,是佐蓋多瑪鄉廣大牧民 民眾懶依生存的基礎,也是廣大牧民民眾以之為榮的一個驕傲,在這裡水豐草盛,植被良好,是合作市主要的天然牧場。盛產有蜚聲省內外的高原天然香菇,有滋補藥寶之稱的冬春草和百多種中藥材。當進入盛夏時,草原透露著碧綠和純潔,伴隨著朵朵奇花異草,藍天白雲下悠閒進食的成群牛、羊和牧民兒女的歌聲,使人仿佛置身於一個歷史的大畫卷。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佛教勝地

該鄉境內始建於1798年的新寺寺院及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仁多瑪寺院,盡現了藏傳佛教 的一切文化,兩寺經歷屆嘉木樣、貢唐大師的嘔心力血,細心畢力,形成了兩寺擁有三座大經堂200多僧人的佛教文化勝地。尤其由三世貢唐大師始建於1802年,新建於2001年的新寺貢唐寶塔,在藏族建築史上具有獨創的建築風格和壯觀的藝術色彩,此塔占地面積994.74平方米,高78尺,分六層,高柱有十二根,塔心藏有無量光佛及其壇城等諸多壁畫,自上而下共有300多尊佛像,並共有貢唐大師為主的諸多大師舍利及異物。長明不熄的酥油燈照耀著經堂、寶塔內的各尊佛像、金碧輝煌的靈塔、法器、鍛制瓔珞、柱幡、壁畫,在悠悠法號和天籟般的送經聲中,一切顯得肅穆和諧。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天外來石——白石頭,巍峨屹立在草原深處,它不同於四周岩石結構(全鄉、地底全為花崗岩石),有別於當地石質,全身透露著潔白。說不清道不明的來歷,藏牧民為它加冕了神的光環,在每年五月的祭祀活動上,在僧人的送經聲中,四周插上經幡,為白石頭纏上潔白的哈達,祈禱著藏族兒女永遠安康。還有三世貢唐大師出生地、石塊現字、留在大石上的佛腳印,是這個草原處處盡顯著古老的歷史遺蹟。

民族文化

在博大深遠的藏文化寶庫中,藏戲是一顆璀璨而又獨具魅力的珠寶,被人們公認為“十 明”之一。藏戲自聖者唐東傑布(1385年——1509年)創建伊始,就深受藏區的歡迎,隨後又逐漸廣為流傳,先後經歷了將近七百年的漫長發展歷史。在該鄉安多拉卜楞地區,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金席·貢唐丹白旺秀和浪·堪欽格桑勒席嘉木措、華桑布等高僧大德為藏戲的豐富和發展,嘔心瀝血,細心畢力,從而形成了表現手法和演唱風格上獨樹一幟,極富地方特色的拉卜楞藏戲。尤其之從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在拉卜楞創辦學校(1942年)以來,培養了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演藝技能的藏戲藝人。他們經常進城入村,演出藏戲,為藏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業績。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佐蓋多瑪鄉新寺村遵照四世浪·堪欽活佛的指教,於1980年創建成立了藏戲團,經新寺村一代人的不斷努力,充實壯大,新寺村藏戲團已經具備完善的演出設施和道具,並多次從拉卜楞寺特邀名師,為學員們系統的傳授藏戲理論知識和演藝技能。先後學習排練了《松贊乾布》、《諾布桑王子》等著名八大藏戲。在新寺村和拉卜楞寺兩地為六世貢唐倉、浪倉哲貢巴倉等名僧大德和拉卜楞藏戲的一代創立者們進行了匯報演出,受到高度讚揚。他們在為地區牧民兒女不斷傳播精神食糧的基礎上,還多次走出草原,走遍藏區,盡情展示藏戲團人員的才能,承擔著弘揚和傳播著藏民族文化的重任。

建設發展

鄉黨委、政府從民眾最迫切的困難入手,通過爭取資金、引進項目,加大了對基層基礎設施 的投入。通過建設完成水、電、路、橋、危房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改善了相當一部牧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以減輕農牧民負擔為基礎,在國家相繼取消了所有不合理收費,落實了農牧村稅費政策,減免了相關稅收,是廣大民眾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在牧業經濟建設中得以增產增收,有效的提高了牧民人均純收入,使原來人均收入不到800元提高到人均2028元;依託“整村推進”、“五改三建”、“人畜飲水”、“天保工程”、“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建設,使該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牧業經濟、文教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牧民居住、生活、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縮短了城鄉、牧民間的生存、發展、收入和經濟發展差距,為加快該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氣候、人口、經濟

境內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年最高氣溫18℃,最低氣溫-30 ℃,無絕對無霜期。全鄉轄4個行政村17個村民小組,609戶,3486人(其中特困戶人口97戶,486人,占總人口的12.81%;五保戶12,20人,占總人口的0.5%)全鄉可利用草場面積89.97萬畝,2005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0067頭(匹、只)(其中牛12868頭,羊36622隻,馬577匹),牧業總增、出欄、商品“三率”分別為26.3%、26.8%和25.7%,人均純收入2128元。

民族文化

在博大深遠的藏文化寶庫中,藏戲是一顆璀璨而又獨具魅力的珠寶,被人們公認為“十明”之一藏戲自聖者唐東傑布(1385年——1509年)創建伊始,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金席·貢唐丹 白旺秀和浪·堪欽格桑勒席嘉木措、華桑布等高僧大德為藏戲的豐富和發展,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教育

境內有完全制國小兩所,兩年制村級國小兩所;藏傳佛教寺院兩座。

建設發展

近幾年隨著政府機構改革,鄉政府職能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領導性職能逐漸向指導服務性方向發展轉變。社會各項事業隨著改革不斷的深入發展,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推動下,市委、市政府在本鄉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人畜飲水、草場承包、家畜最佳化改 良和暖棚建設、貧困牧戶建房等惠民建設項目,使全鄉牧業生產逐漸向增產、高效、科學化方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得到完善,廣大牧民民眾的居住、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高,徹底打破了原有那種靠天養畜、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思想,結束了延續了歷輩人隨草逐牧、居無住所的落後局面,今天的全鄉到處呈現出一派大搞經濟建設,社會快速發展的喜人景象。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文化考古

唐卡即有布帛畫,是用彩緞裝裱的懸掛捲軸畫,按質地和製作工藝分繪製唐卡、織繡唐卡、印刷唐卡三類,其內容多反映宗教活動,有佛像、菩薩像。寺院建築、佛教故事和神話等。 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族特有的古老手工藝術品,它是以青藏高原牧區特產的酥油為原料,以色
彩繽紛的人物、花草為造型,栩栩如生,堪稱一絕。製作者一般是寺院的大小活佛及僧侶,民間也不乏有手藝高超者,其題材十分廣泛,花樣繁多。從簡單的日月星辰、草木花卉、龍虎象獅到複雜的佛教故事、人物傳奇、歷史盛會、節日焰火都在它所表現的範圍之內。
佐蓋多瑪鄉佐蓋多瑪鄉

招商

香巴拉旅遊區開發建設項目 (2007-11-19)
合作市大夏河支流土房水電站建設項目 (2007-11-19)
合作市大夏河支流新集水電站建設項目 (2007-11-19)
合作市城區北口土地使用權出讓 (2007-11-19)
合作市大夏河支流吾湖灑水電站建設項目 (2007-11-19)
合作市印刷廠土地使用權轉讓 (2007-11-19)
合作市集中供熱項目 (2007-11-19)
年產7200噸中高檔紙品生產線 (2007-11-19)

旅遊

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閣素有藏傳佛教“博物館”之稱,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建築總面積4118平方米,高40餘米,共九層。是安多地區唯一的一座供奉藏傳佛教各派宗師和匯聚各種教派文化的高層建築名剎,也是全藏區僅有的兩座米拉日巴佛閣之一(西藏山南地區有一座為5層),它與拉卜楞寺等其他藏傳佛教寺院有顯著的不同特點。佛閣主體建築為外石內木結構,造型獨特,融藏族堡式建築與佛閣式特色為一體,外觀雄渾壯觀,是藏族人民的佛教名勝古蹟之一,也是祖國佛教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佛閣內珍藏著琳琅滿目、造型優美、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塑像、壁畫、彩繪、唐卡以及經文典籍、法器、供器等珍貴文物和宗教聖物,供奉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宗祖師和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丹派等諸多教派的宗師佛像一千二百七十多尊。對於研究過去安多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手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也對於研究安多合作地區的宗教規模、發展、演變歷史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為此被州委、州政府確立為甘南十大王牌景點之一,是一處展示、遊覽、休閒的綜合性宗教建築群和宗教文化旅遊區。景區每年舉行的法舞神會,舞姿莊重、場面宏大、震撼天宇。主要旅遊活動項目有佛閣攬勝、誦經祈福、寺僧生活體驗、僧舍觀賞、轉經輪佛塔等。它以其獨特的具有藏族宗教建築藝術特色的九層藏式建築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
崗岔溶洞分布在喜拉溝兩側,位於合作市東北27公里處的崗岔行政村(佐蓋曼瑪鄉)。喜拉溝兩側山峰丘陵連綿,草地、灌木、森林等植被覆蓋良好,溝內溪水四季奔流,清澈見底。進喜拉溝不遠,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崗岔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公元1241年,歷史非常悠久,比著名的拉卜楞寺還早一百多年;景區內有青藏高原十分奇特的崗岔溶洞景觀;有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記載與迴響著古時一征兩大將軍路徑此地的歷史之音;山上巨石聳立如林、群峰突兀、層巒疊峰,洞石壁上有十八羅漢雕像及格薩爾王妃珠毛做飯時留下的腳印及爐灶。有石桌、石椅、石床,恰如神仙居住過一樣,曲徑通幽,滴水怪石。洞外有一摩崖石刻,相傳元朝一征西大將軍征剿途經此地,刻字於此地,如今仍有其神奇之處,浸水後清晰可見,水乾後忽隱忽現,非常神奇。阿尼念卿山與阿尼夏格山渾然相連,融草原、溶洞、奇峰、怪石為一體,是遊覽、探險、觀奇的好去處。

物產

味酸而爽口,可製作高級飲料。合作市合樂飲料廠專門製作沙棘飲料,其產品暢銷省內外。
美仁磨菇
生長在草原地帶,營養豐富,味道獨特,可謂上等的天然綠色食品。
俗稱長壽果,境內出產豐富。是餐桌食品和製作保健飲料的最佳原料。
因放牧於草場,彩食蕨麻而得名,俗稱山豬或草豬,是地方傳統品種的小型豬種。其肉質肥瘦適中,肉指均勻,皮薄鮮嫩,香美可口,風味獨特,年存欄數1萬頭左右。

美食

優酪乳是將鮮氂牛奶煮沸後倒入木桶或盆內,待溫而不燙時放入優酪乳引子,然後掩蓋置於保溫處發酵。食時在碗內,加上白糖,酸甜適度,清涼爽口。除上述介紹的風味食品以外,合作的餐飲業發展很快,川菜、奧菜等南北風味的菜系湧入市場,各種小吃、麵食、清真菜餚一應俱全,形成了中餐、藏餐並舉的格局。以味美、湯醇、色鮮、極富營養而令遊客讚嘆。
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一種主要食品。吃時在奶茶中加一小塊酥油,待溶化後輔加小量一曲拉(奶渣)然後加青稞炒麵,用手調拌均勻後抓捏而食。
藏包以皮薄餡大,湯滿油多,美味可口,被譽為灌湯包子或水晶包子。烹製時先將牛羊肉剁碎後加食鹽、花椒粉、蔥末,加少量水份、清油攪勻成餡,用不發酵的死麵包好蒸熟即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