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人家

環保新名詞。針對時下流行的低碳環保概念而提出的新型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碳人家
  • 對象:家庭
  • 實質:支持環保的人家
  • 詞條類型:生活辭彙
中美家庭碳排放對比,賬本上的十倍之差,差異源自何處?,如果地球人都過美國式生活,北京的“低碳家庭”實驗,低碳樣本,夢想與尷尬,另類探索,2010年年度新詞語,

中美家庭碳排放對比

不久前,陳芳去看望在美國定居的姐姐。一天早晨她在姐姐家的陽台晾衣服,沒想到兩個穿制服的物業人員敲門告訴她,她被鄰居投訴了。聽了小區物業人員的解釋,陳芳才知道,原來美國一直都有“晾衣繩禁令”——在陽台晾衣服是違法行為。在美國,晾衣繩往往被一排排自動烘乾機取而代之。
自動烘乾機、汽車以及中央空調,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美國式“文明”,但人們容易忽視的是,這些物質進步的背後,常常意味著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中美家庭的碳排放究竟有多大差別?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以“碳足跡”的概念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賬本上的十倍之差

碳足跡來源於英語單詞“CarbonFootprint”,它是人或團體的碳耗用量的一種標示方法。碳足跡越大,意味著在消費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所耗用的碳越多。
根據中美兩國的人類學和消費數據,研究低碳經濟的石敏俊教授建立了兩國“平均家庭”的模型:
露絲(美國)一家有三口人,居住在蘭開斯特,一個離費城一百英里的小城。幾年前,這個典型的美國中產家庭購買了當地的一棟2層獨體別墅。露絲每天7點半準時起床,洗澡之後來到廚房,準備好全家人的早餐。所有的食品都是露絲開車到沃爾瑪超市採購的。她的女兒搭乘校車上學,露絲和丈夫則每天各自開車去公司。全家人一年度假一次,去年他們開車去了加州。
甄女士(中國)一家三口居住在北京知春路,2003年她和先生購買了一戶兩室兩廳116平米的房子。甄女士所住的小區都是6層樓,沒有安裝電梯。甄女士每天6點起床,步行至小區門口買早餐。平時她先生開車到東四上班,甄女士和兒子的出行則基本是坐捷運。甄女士家裡平時沒有人的房間絕對不會開著燈,魚缸換出來的水也都用來沖廁所和拖地板。
根據模型,石敏俊分別為中美兩個家庭算了一筆賬(見表1)。在碳消耗上,露絲一家的碳足跡為57噸,人均約20噸;甄女士一家的碳足跡為6.1噸,人均約2噸。從帳本上看,不論是家庭總量還是人均,美國家庭的碳足跡都是中國家庭的近10倍。
根據2007年英國研究並出版的<低碳生活指南>,通過鐵路將1公斤大米運輸600公里,要排放1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此算來,露絲家一年的碳消耗相當於這袋大米坐著火車繞地球赤道855圈。

差異源自何處?

根據賬本,露絲一家用於居住和交通的碳足跡分別為16.5噸和16.2噸,兩項一共占據了家庭碳消耗總量的60%;甄女士一家用於居住和飲食消費的碳足跡分別為1.5噸和1.2噸,兩項一共占據了家庭碳消耗總量的45%。
石敏俊指出,中美家庭在耗碳方面的結構差異十分明顯。美國家庭的碳足跡中居住和交通出行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中國家庭的碳足跡則以居住和飲食消費為主。
2010年美國能源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在所有西方國家中排在首位,平均每人的家庭住宅生活空間約為71平方米。而中國截至2009年底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33.6平方米,不足美國人均居住面積的一半。
由於居住環境不同,兩國家庭在居住上的碳消耗相差迥異。專家指出,房屋面積越大,人們生活所需要的電氣能耗越大,碳足跡也就越大。像露絲這樣的美國家庭,在碳消耗方面很有可能相當於一棟12戶的中國居民樓的碳消耗量。
而甄女士一家人在衣食住行所有方面的耗碳量加在一起還不如美國家庭在飲食方面的碳足跡高。根據中華商務網的統計數據,洗碗機在美國社會的擁有率早在1988年就已超5成,2003年則超過了70%;家庭烤箱的使用率更達到了90%以上。這兩種電器的碳排放量都非常驚人。
中美家庭碳足跡差距最大的一項是交通出行,差距高達17.2倍。石敏俊認為,這是由美國社會的高汽車擁有率造成的。同樣走一公里路,開汽車的碳消耗是騎腳踏車的40多倍。

如果地球人都過美國式生活

根據石敏俊提供的數據,2009年中國的人均碳足跡為3.96噸,碳足跡總量為52.82億噸。據挪威學者的研究,2009年美國的人均碳足跡為28.55噸,碳足跡總量為87.22億噸。如果中國人均碳足跡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那么中國的碳足跡總量將達381億噸,要比2009年全球的碳排放總量還要多。
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的人均碳足跡現在為1.78噸,如果中、印的人均碳足跡都達到美國的水平,兩國的碳足跡將是當前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3倍。
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的莊貴陽博士指出,高碳不僅在資源方面對地球產生壓力,同時在環境方面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為了把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C水平以內,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水平不能超過105億噸。按照莊貴陽的計算,如果全球人均碳排放都達到美國的水平,那么全球每年的碳排放總量將達到1944億噸——相當於排放目標量的18倍多。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家小組”在2009年公布的報告預測,若全球氣溫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平均氣溫上升2C,將有多達30%的生物面臨絕種危機。英國《衛報》的相關報導也預測:“氣溫升高3C將使數百萬人遭受洪水危害;升高4C會嚴重影響世界糧食產量。氣溫升高還將導致海平面上升,2億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

北京的“低碳家庭”實驗

這並不是一間豪宅。但是從低碳的角度看,這卻是一棟地地道道的模範小屋——
小屋牆體外立面由植物纖維和舊塑膠壓制而成,屋頂外部安裝了太陽能光電板;
西向的牆體全部為落地的四層真空玻璃(兩層中空玻璃之間又抽成真空),增強了保溫和隔音性能。玻璃牆外遮陽窗的玻璃上貼有太陽能光電膜,這是一種更輕更薄的太陽能電池,適用於玻璃和牆體,在發電的同時不影響採光;
室內牆面採用農業剩餘物麥秸製成的人造複合板材,比常用的木製刨花板硬度、穩定性和防水性能更好;
天花板安裝了若干零能耗的換氣扇,通過內部調節風門角度控制進風量引入外界自然風,而通往二樓的樓梯起到煙囪效應排出室內污濁的空氣;
室內空調採用地板輻射和頂層毛細輻射技術,前者已開始在居民家庭推廣,後者模擬葉脈和人體的毛細血管分布在天花板上,通過熱水或者冷水均勻地向室內輻射熱量或者製冷;衛生間的照明採用光導管照明技術把外界的自然光導入室內,不耗費一度電……
以上描述不是科幻小說對火星生活的暢想,也並非科學家對未來科技的展望。它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可又似乎很遙遠,離普通家庭的生活遠隔千里。這裡是北京市東城區南館低碳生活示範園,那棟房子叫“低碳小屋”。

低碳樣本

低碳生活示範園其實並不神秘。天氣晴好的周末,很多附近的居民會到園子裡健身娛樂,有人跑步,有人扎堆下象棋。這裡也是北京第一座利用“中水”造景的公園,附近居民區的生活污水集中到這裡經過處理成為公園內人造湖泊的水面。
園內除了有低碳小屋,還有一間廚餘小屋,裡面安置了一台大約2米多長、1米多高的箱狀機器,叫廚餘處理機。據園內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園內以及周邊居民產生的廚餘垃圾投進機器,經過大約一周時間,就會生成黑色的顆粒狀物。垃圾就變成了肥料,可做家用花肥,也可用於公園植被施肥。
園內的小徑旁邊還安置有休閒長椅,地面的說明顯示椅子製作原料來自856個容量250毫升的牛奶利樂包裝。
園內的一個小廣場由透水磚鋪就,這樣雨水會不受阻隔的滲透到地下得以再次循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二期工程計畫所有的硬化路面都會採用透水磚,並會以“地書”形式向遊人介紹低碳、生態知識。一起接受工作人員導覽的還有一位叫王信璇的女士,她是北緯路中學的地理教師。“我們家的房子冬天就特別冷,儘管開著暖氣,但還是需要開空調。很多家庭還有電暖氣”。根據王老師的經驗,房子保溫效果不好,是導致電能消耗過高的重要原因。現在,王老師正在積極參加“自然之友”的“低碳家庭改造”活動,入選的家庭將有專家顧問團實地勘查並做出改善規劃建議,而且每戶家庭還將會獲得最高不超過一萬元的改造資金支持。
2011年2月20日,自然之友在北京正式啟動“宜居要好房,好房要節能”活動。根據活動計畫,在未來一年時間裡將對北京25戶家庭進行低碳節能改造,“打造出一批樣板家庭,讓大家真正看到低碳的效果。”
“作為本土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希望通過推動社會和家庭層面的行為改善,來回應關於氣候和低碳的討論。”該組織的副總幹事張赫赫對《環球》雜誌說。

夢想與尷尬

有一段時間,身邊的朋友都調侃邱繼哲的工作是“如何讓動物住得比人還舒服”。那段時間他做生物環境系統研究,比如如何讓豬舍室溫維持在16-20攝氏度之間,如何控制室內風速不要超過0.18公尺/秒。研究範圍包括豬舍的空氣溫度、濕度、粉塵量、換氣率、日照量等等。因為只有在最舒適的環境下,豬才能最健康地成長並回報人類最高的產肉量。
邱繼哲來自台灣,受自然之友邀請來做這次低碳家庭改造說明會的講師。邱繼哲的經驗來自幾年前對自己在台中的小家的改造。那套房子處於頂樓,視野開闊,然而西曬強烈。夏天室外32攝氏度,室內卻高達38度。先前的房主就是受不了高額的空調電費而低價出手的。不僅如此,那套房子還蚊子成災,因為樓房的下水管道積水繁殖了大量蚊子,它們通過廁所的抽風扇飛進了家裡。邱繼哲開始發揮自身所學,自己動手,給屋頂做了隔熱層,改原來的窗子為雙層窗,給室內牆體加裝了隔熱層,在排氣扇抽水馬桶上裝了逆止閥門,把所有的燈泡都換成了節能的LED燈……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之後,邱繼哲儼然已成為一個節能改造專家。“北京的家居建築與台灣非常類似,開發商提供的設備和房屋設計都非常耗能,因為畢竟掏腰包付水電費燃氣費的不是開發商。所以這些房子“低碳、節能”的潛力也非常高。”邱繼哲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張清文是北京輕舟裝飾的工作人員,也是自然之友低碳家庭說明會的講師。他對自然之友此次活動能否成功選出25戶合適的家庭參與改造表示擔憂。根據《環球》雜誌記者親身參加的兩場說明會的觀察,每場活動到場的人數不過10人左右。在自然之友整個2010年的社區宣傳活動中,工作人員也發現參與的人群以“銀髮族”為主。排除老社區以老年居民為主的因素,年輕人工作繁忙事務繁雜、不在意節電節水這些小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畢竟低碳環保類的產品還未普及,不能批量生產而造價較高,再加上美觀方面的考慮,消費者往往還比較猶豫。目前提低碳和環保還是一件叫好未必叫座的事情。”張清文說。
北京節能環保超市的經理陳恆武也是自然之友低碳家庭系列說明會的講師之一,不過,他的環保超市目前經營困難,客流不足。在他看來,消費者接受通過技術革新和改造的新型節能產品需要一個過程,同時,節能產品價格較高、產品種類還不夠豐富,會或多或少與人們固有的生活習慣有一些衝突,所以只能慢慢地讓人們轉變觀念,而不能像“拉閘限電”那樣讓人強制改變生活習慣。

另類探索

牛健是自然之友在活動中發現的本土“低碳達人”之一。他非常健談,但他更為擅長的是搞陽台綠化和屋頂種植。他的家也在頂樓,通過室內的小樓梯還可以通到樓頂的閣樓和露台。
他家的客廳有一堵綠植牆,一層一層的綠色植物,在LED燈的微光照射下,發出綠色的螢光。像這樣的綠植牆,在他家的閣樓上還有兩堵。而最讓《環球》雜誌記者倍感神奇的是,他變魔法似地打開一個書櫃樣子的柜子,裡面居然也是滿滿兩堵綠植牆,中間放了一把沙發椅。牛健說這是為了“把森林引進城市,引入家庭”而創造的“森林浴艙”。記者坐了進去,關上兩扇門,裡面的溫度和濕度明顯與室內不同,並且還有潮濕的泥土的芳香和植物發散出的特有味道。在他家的露台上,記者看到了在兩米高的架子上栽種的小西紅柿。他甚至還在長花槽里種了水稻。面對記者驚嘆的眼神,牛健指著隔壁露台上搭的遮陽棚笑著說:“本來好好的空間,可以利用太陽的能量恢復些綠色,改善周圍小氣候和生活環境,但現在很多人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只好將天賜的陽光和太陽能拒之門外”。他說,很多人有做屋頂和陽台種植的意願,但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就是要給居民提供一些幫助和引導”。
在牛健看來,屋頂種植和陽台綠化,不是簡單的綠化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城市人的精神需求問題,“中國的國情不能與歐美比,人多不說,適合生存的土地也不過是國土面積的1/3。所以,現在提倡低碳,最根本是要讓城市恢復生態循環,讓城市在滿足居住功能之外,至少還得恢復部分生態功能和食物供給功能。現在每用一塊土地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原來蓋的房子也要不同程度的逐步恢復這些功能。”“樓頂或陽台的一塊菜地不僅能產出新鮮時令蔬菜,作為一塊綠色,還恢復了生態。它可以提高室內氧氣含量,降低室內溫度,調節空氣濕度,也自然減少了電器的使用。所以教市民在屋頂和陽台種植蔬菜,其根本是要引導整個社會認識到逐漸恢復城市裡土地的循環再生能力才是解決現在環境氣候問題的根本——每天看電錶太痛苦,種種菜挺開心的,還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牛健說。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在家居裝修和設計中利用發明創造或高科技手段來節能減排的環保住戶。
例句:護住窗戶的溫度就能有效控制室溫,所以,“低碳人家”除了更換節能效果好的斷橋鋁合金加雙層中空玻璃窗子外,還給窗子貼上了可控制玻璃散熱的玻璃膜,大大提高了窗戶的節能性能。(2010年4月15日<北京青年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