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泠凍

低溫泠凍

指因冷空氣異常活動造成劇烈降溫以及雨雪、霜凍的氣象現象。主要包括寒潮(含強冷空氣)、霜凍、低溫冷害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溫冷凍
  • 外文名:Cryogenic freezing
① 寒潮和強冷空氣:指在特定天氣形勢下,高緯度地帶的強冷空氣迅速南下而造成的氣象災害。寒潮和強冷空氣過境時不但造成氣溫劇烈下降,而且常形成雨、雪、大風和霜凍,因此對農業、牧業、養殖業以及交通運輸等造成破壞。寒潮是大範圍的強冷空氣活動。我國氣象部門曾規定,一次冷空氣入侵,使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10℃以上,同時最低氣溫降至5℃以下就作為發布寒潮警報的標準。以後根據我國幅員廣闊及寒潮天氣特點作進一步補充:一次冷空氣活動使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48小時內降溫10℃以上。長江中下游最低氣溫達4℃或以下春、秋季則江淮地區的最低氣溫達到4℃或以下,陸上有相當三個大行政區出現5—7級大風,沿海有三個海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則稱為"寒潮"。
每年冬半年,我國能達到"寒潮"的冷空氣活動平均3—4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現,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氣主要來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亞高寒地區,往往在合適的大氣環流引導下,經過蒙古,再進入我國河套,並直達長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發在大氣環流上往往表現為在我國大陸沿岸建立起一個東亞大槽。槽後的西北氣流大規模南下,引發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則有寒潮冷鋒南下,寒潮的天氣特點是劇烈的降溫和大風,有時可出現暴風雪、霜凍,形成低溫和大風災害。
②霜凍:春末秋初季節,由於冷空氣活動等原因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的氣溫突然下降0°C以下,植物體原生質受到破壞,導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天氣現象。
③低溫冷害:因冷空氣侵襲、連陰雨等原因,使氣溫和日照持續性較常年偏低(但仍在0°C以上),從而危害作物正常發育生長的現象。
寒潮是嚴重的氣象災害,1983年4月的寒潮波及22個省、市、自治區,有776個縣(市)的406.7萬公頃農田受災,全國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影響我國的寒潮,源出新地島附近和西伯利亞以北的北冰洋,分別從西北、北、東北向南匯集到蒙古人民共和國(北緯45°—60°,東經80°—105°),然後分4路南下,一直可以影響到黃河與長江中下游,甚至兩廣地區。
降溫過程中,按冷空氣強度分寒潮、強冷空氣、一般冷空氣3級。從我國的寒潮和強冷空氣出現的次數來看,以東北地區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
寒露風是秋季我國南方的主要災害性天氣。這正是雙季稻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如遇20°C以下低溫則減產或失收。由於雙季稻的種植範圍逐年擴大,故寒露風災害也有增加的趨勢。
霜凍也是一種低溫災害。初霜日期明顯地受緯度和地形控制,有從北向南、從西向東推移的趨勢。一般來說,在霜凍正常期對農作物影響不大。若初霜提前或終霜滯後,則會影響作物生長。全國霜凍最嚴重的地帶有兩條,走向均為北東。西坡、山谷、窪地霜凍較重,海濱及山南坡較輕。
此外,還有凍雨、積冰、凍撥害、白災、暴風雪等冷凍害。
寒潮是大範圍的強冷空氣活動。我國氣象部門曾規定,一次冷空氣入侵,使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10℃以上,同時最低氣溫降至5℃以下就作為發布寒潮警報的標準。以後根據我國幅員廣闊及寒潮天氣特點作進一步補充:一次冷空氣活動使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48小時內降溫10℃以上。長江中下游最低氣溫達4℃或以下春、秋季則江淮地區的最低氣溫達到4℃或以下,陸上有相當三個大行政區出現5—7級大風,沿海有三個海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則稱為"寒潮"。每年冬半年,我國能達到"寒潮"的冷空氣活動平均3—4 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現,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氣主要來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亞高寒地區,往往在合適的大氣環流引導下,經過蒙古,再進入我國河套,並直達長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發在大氣環流上往往表現為在我國大陸沿岸建立起一個東亞大槽。槽後的西北氣流大規模南下,引發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則有寒潮冷鋒南下,寒潮的天氣特點是劇烈的降溫和大風,有時可出現暴風雪、霜凍,形成低溫和大風災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