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湛

伏湛(?―37年),字惠公,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西漢經學家伏勝(伏生)之後,東漢初年大臣。

伏湛生性孝順友愛,少時繼父業,教授數百人。漢成帝時,因父功績任博士弟子。至王莽時任繡衣執法、後隊屬正。更始帝劉玄即位,任其為平原太守。

光武帝即位,任其尚書,主管制定舊有制度。建武三年(27),任大司徒,封陽都侯。建武六年(30),改封不其侯。建武十三年(37)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湛
  • 國籍:中國(漢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
  • 逝世日期:37年
  • 職業:東漢官員
  • 爵位:陽都侯→不其侯
  • 官職:大司徒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眾信郡安,終任司徒,阻帝親征,招降施禮,免官去世,歷史評價,史書記載,家庭成員,父祖,子孫,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伏湛,字惠公,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九世祖伏勝,字子賤,即濟南(郡治今山東章丘南)人、西漢經學家伏生。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漢武帝時,客居東武講學,於是把家安在那裡。父親伏理,是當世名儒,用《詩經》教授漢成帝,做高密太傅,自成一家學說。

眾信郡安

伏湛生性孝順友愛,年輕時繼承父親的學業,教授幾百人。漢成帝時,靠父親的功績做博士弟子。五次升遷後,到王莽時任繡衣執法,受命督察大奸,升任後隊屬正。
更始元年(23年),更始帝劉玄稱帝,任伏湛為平原太守。當時突然兵亂興起,天下驚慌騷動,而伏湛獨自很安逸,教學不停止。他對妻子兒女說:“如果一季糧食沒有收成,國君吃不下飯;如今百姓都餓,為什麼我們獨自飽餐?”於是大家一道吃粗糧,把俸祿全分送鄉鄰,來他家作客的一百多家。當時他家有個管事的一向有力氣,商量想為伏湛起兵,伏湛恨他蠱惑大家,立即抓住殺了他,把人頭在城中示眾,來曉諭百姓,從此官民信任並歸向他,郡內得以安定。平原一郡,是伏湛保全的。

終任司徒

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劉秀繼位,建立東漢。光武帝知道伏湛是名儒老臣,想讓他主管機要,召拜尚書,派他主管制定舊有制度。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光武帝認為伏湛才能勝任宰相,拜任他做司直,行大司徒事。光武帝車駕每每出外征戰,他常留京鎮守,總管各部門。建武三年(27年),終於代替鄧禹做大司徒,封爵陽都侯。

阻帝親征

當時彭寵漁陽反叛,光武帝想率軍親征,伏湛上疏勸說道:“臣聽說周文王受命討伐五個國家,必先以之詢問同姓,然後和群臣商議,加上用蓍草龜甲占卜,來確定行動,因此謀劃就會成功,占卜就會吉利,戰鬥就會獲勝。《詩經》說:‘帝對文王說,詢問你的族人,會集你的兄弟,帶上你的雲梯,以及你的戰車,來攻打崇國。’崇國人堅守城池,文王撤兵修文德然後再攻伐,原因是重視人命,相機行事,因此三分天下他占有二分。陛下承大亂緊急的時候,稟受天命做皇帝,光宗耀祖,前後四年,攻減檀鄉,制服五校,降服銅馬,攻破赤眉,誅殺鄧奉等人,不算沒有功績。如今京城空虛,費用不足,沒有能使近處降服卻先對付邊塞之外;況且漁陽的地方,緊挨北狄,狡猾的敵人受困逼,必定求助北狄的幫助。另外現在所經過的縣鎮,尤其窮困。種田的人家,大多在城市,聽說官兵要來,應當已經把糧食收藏好了。大部隊遠行二千多里,人馬疲勞,運糧艱難。現在兗州豫州青州冀州,是中原的城市,但盜賊橫行,沒有來得及聽從教化。漁陽以東,本是邊塞,土地連線塞外敵人,賦稅很少。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內地郡縣,何況現在荒蕪消耗,哪值得先圖謀攻取?而陛下捨近求遠,避易就難,四方驚疑奇怪,百姓害怕,這的確是臣感到疑惑的。還是希望陛下向遠處觀察文王重視用兵廣泛謀劃,往近處考慮征伐前後的事宜,詢問有關官吏,讓他們獻出全部計策,採納其中好的,由陛下來考慮選擇,以中原的利益為憂念。”光武帝看了他的奏章,終於沒有親自出征。

招降施禮

當時賊人徐異卿等一萬多人占據富平,連續攻打他不投降,只說“願意向司徒伏公投降”。光武帝知道伏湛被青州、徐州人信服,派他到平原,徐異卿等人當天歸降,被護送去洛陽。
伏湛即使在緊急狀態中,也一定講求文德,認為禮樂是政治教化的首要問題,混亂中仍然不能離開。這一年他奏請舉行鄉飲酒禮,終於施行這一禮儀。

免官去世

建武三年(27年)冬天,光武帝車駕征伐張步,留伏湛鎮守京城。當時在高廟舉行蒸祭,而河南尹、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伏湛沒有報告光武帝,坐罪被免官。
建武六年(30年),改封為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戶,派他去封地。後來南陽太守杜詩上書推薦伏湛說:“臣聽說唐堯虞舜靠得力大臣而穩定,周文王因多有賢士安寧,因此《詩經》稱‘濟濟’,《尚書》說‘良哉’。臣杜詩私下看到前任大司徒陽都侯伏湛,自從入學,品行終無污點,誠實好學,恪守規矩,經學可做別人的老師,品行可算別人的表率。先前在河內朝歌以及在乎原,官民敬畏愛戴他,效法學習他。遇上時代變亂,兵亂不停,他守節持重,有不可改變的志向。陛下深知他的才能,以宰相的重要地位來顯揚他,廣大賢士百姓,敬仰他的道德行義。因小過失被貶斥,長期不再任用,有見識的人感到可惜,儒士覺得痛心,臣私下擔憂這件事。伏湛相貌堂堂,足國家的光榮;他的智慧謀略,是朝廷的智囊。兒時磨礪自己的志向,年老不衰。才能足以引導王室,名聲足以傳播開給遠方的人作示範。古時挑選諸侯來做公卿,因此四方的人回頭,仰望京城。棟樑之臣,應做輔佐大臣,出入宮禁,補缺拾遣。臣杜詩愚笨,不能夠知曉宰相人才,私下心中小小的想法,豈敢不全說出來。臣先前做侍御史,呈上秘密奏章,說伏湛公正清廉,愛護下人,好惡分明,家庭歷代研究儒學,一向保持名譽信義,通曉經學修養品行,通曉國家政事,尤其適合在皇帝身邊伺候,在左右進言。舊制度九州設五個尚書,令一郡兩個人,可以用伏湛代替。這很遭主政的人的非議。但臣杜詩蒙受朝廷恩遇深厚,所說的的確對國家有好處,即使死也沒有遺憾,因此又越職冒昧地把這事報告陛下。”
建武十三年(37年)夏天,朝廷徵召伏湛,光武帝命令尚書選拜官的日子,沒來得及到任,因為光武帝宴會召見時他中暑,病重去世。賜給棺材,光武帝親臨弔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墳。

歷史評價

杜詩:①“自行束修,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儀表。”;②“吏人畏愛,則而象之。”;③“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④“湛容貌堂堂,國之光輝;智略謀慮,朝之淵藪。髫發厲志,白首不衰。實足以先後王室,名足以光示遠人。”;⑤“湛公廉愛下,好惡分明,累世儒學,素持名信,經明行修,通達國政”
范曄後漢書》:①“湛、霸奮庸,維寧兩邦。”;②“湛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

史書記載

《後漢書·卷二十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家庭成員

父祖

九世祖:伏勝伏生),西漢經學家。
高祖父:伏孺,漢武帝時,客居東武講學,並安家於此。
父親:伏理,為當世名儒,以《詩經》教授漢成帝,官拜高密太傅,自成一家學說。

子孫

  • 兒子
伏隆,官至太中大夫、光祿大夫。
伏翕,襲封父親不其侯的爵位,
伏鹹
  • 孫子
伏光,伏翕之子,伏翕死後襲爵。
伏瑗,伏隆之子,官拜郎中。
  • 曾孫
伏晨,伏光之子,伏光死後襲爵,其孫女為漢順帝貴人
  • 玄孫
伏無忌,伏晨之子,伏晨死後襲爵,官拜侍中屯騎校尉。
  • 五世孫
伏質,伏無忌之子,官至大司農。
  • 六世孫
伏完,伏質之子,娶漢桓帝之女陽安長公主。其女為漢獻帝皇后伏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