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珀塔爾市

伍珀塔爾市

伍珀塔爾(Wuppertal)是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山城地區(Bergisches Land)的一座大城市。 在地理位置上,它位於“萊茵-魯爾”城市群的幾乎正中央與“魯爾工業區”的南部,杜塞道夫區的鄰市(約西部30公里),距離科隆西南向約40公里,距離埃森西北向約23公里。伍珀塔爾有約360,000人口,是一座中型的大城市,該州的十個最大城市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伍珀塔爾市
  • 外文名稱:Wuppertal
  • 行政區類別:市
  • 所屬地區: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
介紹,歷史,政治,

介紹

伍珀塔爾市在1929年8月1日由艾伯費爾德(Elberfeld,自1883年來的大城市)與巴冕城(Barmen,自1884年來的大城市)及所轄的城區Cronenberg,Ronsdorf,Vohwinkel與東部的Beyenburg一起建立,當時叫巴冕城-艾伯費爾德。1930年結合民意改名為伍珀塔爾(Wuppertal)。在德文中,伍珀Wupper是城市所在地的一條河的名字,塔爾Tal是山谷的意思。

歷史

最早是在公元前1000年有人進入了這個角落。2003年,人們在艾伯費爾德的Deweerthschen Garten中兩處地點發現了三米長的鐵器時代的陶器碎片。今日的伍珀塔爾地區,也就是當時的那一群城區,出現於約一世紀。還早在後來的“魯爾工業區”發展起來之前,巴冕-艾伯費爾德在19世紀末期已經是德意志帝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很多交通運輸路線穿過城區,如:山城鐵路線或者更多的礦之路。今天的到哈根市的聯邦七號大道(Bundesstraße 7 ) 在當時是普魯士最固定的要道之一。
到巴冕-艾伯費爾德的鐵路工程在很早的時候就連線了杜塞道夫科隆哈根。很多地方還都有接向該城區的各自的路線。這裡曾經還負載很大的原材料運輸量,並為運送貨物與產品到全世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巴冕-艾伯費爾德鐵路網是當時德意志帝國四大鐵路網之一,這個鐵路網從西南向從哈根杜塞道夫,南北向從埃森到韋莫基辛(Wermelskirchen)。
1900年左右,小型制手工物品與紡織工業及引人睹目的商業為這兩個城市帶來了強大的增長。1929年8月1日,巴冕城與艾伯費爾德合併。
1934年基督教下的反對者們在巴冕城信仰會議上聚在了一起,為了反對阿道夫·希特勒。在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思想下,改革教會,信義宗,聯合教會建立的宣信會(Confessing Church)並完成了巴冕城宣言(Barmer Erklärung),這是教會拒絕納粹統治的一個重要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珀塔爾市受到盟軍兩次襲擊,數千人死亡。鑒於其工業基礎,市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對城市進行重建。紡織工業直到1970年代一直是該市的經濟基礎,紡織業市場逐漸全球化,於是紡織工業在伍珀塔爾已沒有重要意義。
1975年,伍珀塔爾進行了地域重構,有了今天的區域面積。

政治

早在1444年,艾伯費爾德就有了城市基本法以及相應的一名市長(Bürgermeister),一個市議會,一名治安官與陪審團。1610年起由一位爵士階層的長官帶領一年一度5月1日的選舉,從而產生市長,參議員等同等級的職員。1807年,市政府成為法國模式,1845年成為萊茵地區模式,1857年萊茵城市模式。城市最高的職位是市長(Oberbürgermeister)。
巴冕城在1808年有了市基本法與相應的一名最高領導人與另外兩名相應等級職員與20名市議員。該市於1809年由一名Maire(法文:市長)執政,後來有了市長(Bürgermeister)。
在兩城區合併成為巴冕-艾伯費爾德(1930年起稱伍珀塔爾之後,城市由之前的巴冕城市長執政。在國家社會主義時期,市長由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納粹黨,NSDAP)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市長由占領區軍政府重新指定並於1946年在該市依照英國模式建立了公共憲法。接下來有了一個由民眾選出的“市議會”。市議會在一開始從其中間選出市長作為名義上的城市主席與代表。1946年起,由市議會同樣選出了專任的城市領導人,作為市政府的領導者。1996年後,就只有專職市長這一職務了,他是市議會的主席者,也是市政府與該市的代表。後來的市長由民眾直接選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