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宮鎮

仲宮鎮

仲宮街道(Zhonggong Sub-district)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南部山區),山東省濟南市向南10公里,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古稱終軍聚,系因漢代請纓報國的少年英雄終軍而聞名。

2016年7月,濟南市編委批覆設立濟南市南部山區管理委員會。南部山區管委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局級規格,先期代管歷城區仲宮街道、柳埠街道、西營鎮。

這裡依山傍水,三川田峪交匯,自然風光秀美,是南部山區水系的重要匯聚地、泉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水源地和補給區,也是省城濟南40萬居民飲用水源——臥虎山水庫的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仲宮街道
  • 外文名稱:Zhonggong Sub-district
  • 別名:終軍聚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 下轄地區:仲宮南村、仲宮北村等
  • 政府駐地:宏福路35號3號樓西單元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115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 面積:256平方公里
  • 人口:10.5萬
  • 方言:冀魯官話-濟南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小門牙景區
  • 機場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 火車站濟南站濟南西站濟南東站大明湖站
  • 車牌代碼:魯A
  • 行政區劃代碼:370112101
  • 村級區劃:129個
  • 企業:累計達到108家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行政區劃,基本概況,資源優勢,街道名由來,人文古蹟,旅遊資源,區位優勢,經濟狀況,系列政策,農業建設,招商引資,旅遊開發,城鎮建設,所獲榮譽,特色農業,各村莊的由來,所屬學校,企業展台,社會事業,

行政區劃

仲宮街道辦事處是省城濟南南部山區後花園的第一站,仲宮,古稱終軍聚。
位於濟南近郊,距市區12公里,是濟南的南大門。內有著名的臥虎山水庫,集三川四峪之精華,具有承接輻射能力較強的區位優勢和環境資源優勢,是南部生態經濟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
1990年被國家建設部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7年被評為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2000年又被山東省確定為濟南是13箇中心城鎮之一,為省城後花園的門戶。
仲宮街道面積256平方公里,轄8個管理區,7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10.5萬人。全鎮森林覆蓋率近40%。素有“一城山色,兩湖蕩漾,三川錦繡,四季長青”之美譽。
仲宮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秀美的自然景色,豐富的旅遊資源,形成了一個集旅遊、休閒、商貿、開發和特色農業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型小城鎮。
2016年9月,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歷城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關於長清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撤銷仲宮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仲宮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仲宮鎮政府駐地。

基本概況

資源優勢

仲宮街道面積256平方公里,轄區內129個行政村,人口10.5萬人。全鎮有206個黨支部。仲宮歷史悠久。仲宮是終軍故里、秦瓊老家,鎮名即因西漢時代請纓報國的少年英雄終軍而得名。2005年底,原錦繡川鄉高而鄉撤併到仲宮鎮。
仲宮鎮仲宮鎮
仲宮鎮是省城濟南後花園的第一站,省道103線、327線、518線穿境而過,區位優勢明顯。轄區自然資源豐富,已形成無公害蔬菜、乾鮮果品、花木養殖、玉米制種、農副產品加工五大商品農業基地。

街道名由來

仲宮街道因西漢時代請纓報國的少年英雄終軍而得名,清人董芸曾詠贊:“出關慷慨棄儒生,故里終軍舊有名;畢竟戈船多漢將,少年多事請長纓。”
終軍終軍
終軍故里位於仲宮鎮仲南村。《漢書》載:“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清乾隆《歷城縣誌.古蹟考》載:“歷城南九十里,有終軍村。古名終翁聚,即終軍故里”。
1942年前,仲宮南閣樓有石匾刻“終軍故里”四字,閣樓旁有廟宇。此處原系終軍故居,後改為家廟,四季奉祀。1950年代初,仲宮街道尚存南閣樓,刻有“終軍鎮”三字。
終軍(前140年~前112年),西漢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歷城仲宮人。十八歲被選送為博士弟子。受漢武帝常識,封謁者給事中。參與朝政,後擢升諫大夫。曾彈劾博士徐偃鼓動地方私營鹽鐵,成功出使西域、匈奴南越。漢朝建立後,南越與漢朝的關係時好時壞。終軍曾請求漢武帝賜他“長纓”出使南越。如果不肯歸順,就用長纓活捉南越王。“弱冠請纓”的故事便成為歷史佳話。終軍到了南越,終於說服南越王趙興王太后答應歸順於漢,並願向朝廷歲歲進貢。
漢武帝當即向南越王頒賜印綬,令他們改用漢朝法規,令終軍暫留南越鎮撫。不久南越相呂嘉發 動叛亂,南越王、王太后、終軍與隨行人員全遭殺害。漢武帝得悉呂嘉叛亂,便分兵兩路,進擊南越,殺了呂嘉,在南越分置九郡,由西漢政府直接統治。《濟南府志》記載:“漢終子云(終軍)使南越而死,時年二十餘,其後歸葬濟南郡”。終軍墓,在今臨淄牛山之西,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周圍八個村莊,均以“終村”命名,如李家終村、亓家終村等。
漢書》載有終軍事跡及終軍著作《終軍書》,清學者馬國翰《玉函山房文集》輯終軍文章八篇,其餘皆散失。

人文古蹟

境內人文遺產豐厚,有齊魯第一大佛、明代寧海王墓、普門寺石刻雕像、金黃花山石刻、南泉古寺、明清民宅、子房洞遺址、隋唐太甲山石刻像、濟南戰役山東兵團指揮所等。
普門寺遺址位於仲宮南部“四道溝”。在這三面環山,峻岭起伏,滿目青翠的深山處,有50餘畝的開闊地,便是舊時普門寺所在地。普門寺建築年代無考,北面有一大山俗稱“穆柯寨”,相傳是穆桂英占山為王操練兵馬之地。子房洞位於境內東溝村北幽谷中,峪北銅壁山巍然峻拔。
山腰有洞,面南,洞門由青石券成,額嵌“漢留侯子房隱仙洞”八字,鐫刻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洞東西兩側,各有碑碣,分別為明隆慶崇禎和清康熙年間重修子房洞、創建五帝閣記碑。洞周圍翠柏蔥鬱,蔚然深秀。
一株千年銀杏數仍傲然挺拔,枝繁葉茂。子房洞外山下,約400米處,有“子房廟”。南泉古寺位於東郭村附近深山峽谷中。著名南泉位於寺旁太甲山下。清道光年間《重修南泉寺碑》載:此處仕女喧譁,雞犬相聞,登山遠眺,南觀泰岱,北瞻鵲華。大佛寺隋唐石窟造像位於錦繡川水庫北面青銅山麓。石窟正中央是佛祖釋加牟尼的雕像,佛像高達9.05米,軀體偉岸,造型豐滿,高度居全省雕刻佛像之首,有“齊魯第一大佛”之稱。

旅遊資源

休閒旅遊業取得顯著成效。依託良好的山水資源,連續舉辦了18屆賞花會、3屆滑雪節等一系列四時民俗節慶旅遊活動,建成開放了紅葉谷風景區、臥虎山國際滑雪場、錦陽川門牙景區、波羅峪休閒旅遊度假區、八里峪農莊等一大批生態旅遊項目,形成了四季旅遊的新格局。
1、大小門牙景區大小門牙景區是一組唐式的建築群,它組合了從停車場到檢票口的69級長台階,氣勢恢弘的唐大門,院內古樸的廣場和廣場中的鐘馗塑像,整組建築造型典雅,巧妙的利用了所處的地勢,特別是南面的長廊,更是觀景、休憩、納涼的好地方。
2、絢秋湖:絢秋湖是在建設過程中攔河蓄壩圍合而成的約15畝的水域,岸上亭台樓閣,青山綠樹,倒映水中,秋日尤為絢麗多姿,故名絢秋湖。湖中有休閒小島以曲橋與湖岸水榭相連,島上建有“陶亭”;湖岸有垂釣平台,可遠覽山色,可近觀水光。
3、薔薇園:薔薇園遍植櫻花、碧桃、美人梅、薔薇、玫瑰等薔薇科植物,或叢生密植為花海或星羅棋布,點綴於不同風格的南北兩組建築之間,求方寸之地,做百處美景。
4、天趣苑:天趣苑取天然成趣之意,於植被豐富的兩條山谷上覆鳥網以成散養區,區中綠蔭濃郁,瀑布飛瀉,百鳥群舞,人行其中,耳聽鳥鳴,宛若仙境。
5、朱老庵興教寺是山東境內較早的佛家寺院,始建於西漢,歷代香火繁盛,後又有別名朱老庵,這中間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明白那段歷史的內涵。庵畔有泉名曰聖水,此泉又是泉城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水質甘洌,常年豐旱如一,頗具靈性。
6、蔓園:蔓園位於景區中最深的山峪中,其中共有山谷三道,全長800餘米,谷中遍地是野葡萄、葛藤藤蔓植物,自在枝頭纏纏繞繞,寓意永不分離,故又名“情人谷”。置身其間,小橋流水,亭榭樓台,雖是人工,宛若天成,更有谷中深處的同心鎖,為來谷的戀人們鎖住一個美麗的承諾。
7、水趣苑:水趣苑是紅葉谷新開發的精品園區水趣苑,它的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以突出山清水秀觀景娛樂為主要特點。水趣苑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整個園區因形就勢,因勢成形,是一處與山、與水、與花鳥魚蟲和諧共存、共游、共樂的休閒場所。喜動的遊客在此可攀緣跳躍,觀魚戲水;喜靜的遊客可品茗聊天閒敲棋子;天熱可遮陰避暑;天涼可擋風避雨。當您置身水趣苑中,您會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會感到天地造物之精美絕倫,會令您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8、歐洲風情谷:紅葉谷中的歐洲風情谷主要是展示荷蘭鬱金香為主要特色的專類園區。鬱金香品種多達50餘種,數量多達100萬餘株,花期不一,花色繁多。而且,全是荷蘭鬱金香市場上新培育出來的品種。洲風情谷占地近百餘畝,五顏六色的鬱金香花帶點綴在園內富有歐洲特色的風車、雕塑與建築之間,造化天成,美不勝收。
9、萬葉塔:萬葉塔建築風格採用的是傳統的六角飛檐尖頂石塔,塔共分七層,根據佛教裡面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建,取一個比較吉祥的數字,古人有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以說“登臨萬葉塔,能盡攬紅葉谷風情,登上塔頂能把這裡的各個景點盡收眼底”!

區位優勢

仲宮街道區位優勢明顯,S103線、S327線、S518線和繞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轄區自然資源豐富,已形成無公害蔬菜、乾鮮果品、花木養殖、玉米制種、農副產品加工五大商品農業基地。
仲宮鎮仲宮鎮
2000年9月,被省農業廳命名為濟南市首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依託良好的山水資源,建成開放了臥虎山水庫風景區、門牙自然風景區、朱家垂釣休閒園、波羅峪休閒度假區臥虎山國際滑雪場、金象山滑雪場、世際園、月亮灣都市莊園、紅山生態園等一批生態旅遊景區、景點。轄區太甲山遺像、黃花山石刻、普門寺遺址等多處名勝古蹟又增添無數探幽攬勝情趣。

經濟狀況

1995年,仲宮鎮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4924萬元, 財政收入364萬元, 人均純收入1598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7.6倍、 2.7倍、1.6倍。1988、1989、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 1990~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鎮”;1992年被市政府批准為“計畫單列鎮”;1995年跨入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的行列。農業有耕地3076公頃。鎮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基礎地位來抓,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促使傳統農業向區域化、產業化、基地化方向發展。乾鮮果品、無公害蔬菜、水產養殖、玉米制種、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等5大商品基地初具規模。1986~1995年,先後完成了32平方公里的臥虎山小流域治理工程,總投資98萬元的黃淮海農業開發工程,總投資62萬元的二仙、北侯千畝示範區節水灌溉工程和四道溝小流域治理工程。1995年全鎮有效灌溉面積為1750公頃。 1995年,投資420萬元,建成日供水300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 自1990年開始,每年堅持2~3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會戰,至1995年底,總計投工460萬個,投資1460萬元,維修地堰6.3萬米,新建、維修生產路、環山路80公里, 建順河壩6800多米,修蓄水池39個。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22561噸,比1986年增加80噸。1988年鎮水利站被評為全國先進鄉鎮水利站。

系列政策

農業建設

大力實施生態農業工程。果品、蔬菜、三鮮、畜牧、良種等五大支柱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萬畝。產業結構調整後,全鎮糧經比例現為2.5∶7.5,1999年,被農業部門評為“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單位”,2000年,被山東省農業廳確定為濟南市首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被評為濟南市“藍天工程”先進單位。“紅荷包”、“臥虎山”等農產品商標已註冊並走向省內外市場。
仲宮鎮仲宮鎮
【蔬菜生產】1986年,全鎮蔬菜面積313公頃,品種單一,經濟效益差。1987年起,引進先進的蔬菜品種和技術,由大路菜向精細菜發展,栽培方式由過去的露天雙季栽培轉向保護地常年栽培,成為濟南市無公害蔬菜基地。1995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710公頃,保護地栽培面積達95%以上,蔬菜產量28171噸,畝產值3200多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3358噸、 2100元。先後建成了4處蔬菜批發市場,產品遠銷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1995年,國內貿易部何吉海副部長視察了全鎮的蔬菜生產,給予很高評價。
【良種基地建設】仲宮鎮有三川四峪,溝多谷長,是制種的天然隔離屏障。利用這一優勢, 建起了667公頃的良種基地,先後有32個行政村承擔了繁種任務,繁種面積穩定在400公頃左右。 1984年,鎮農技站與省農科院玉米所聯合成立了“省農科院玉米所仲宮種子公司”,以繁育玉米雜交種為主,同時經營小麥、地瓜、蔬菜等良種。1990年,仲宮鎮被列為省種子管理總站、市種子管理站、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原種保純、 親本繁育基地。1995年,良種產量達到200多萬公斤,比1986年增加150萬公斤, 銷往11個省、市的110多個單位。1986~1995年,累計銷售良種2000多萬公斤。1993年,聯合國糧油開發署梁學禮博士來此視察,對制種質量給予了很高評價。同年,鎮農技站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振興農業先進單位”。

招商引資

制定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本著內資外資一起引、大小企業一起引的原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截止到2002年,鎮內個體工商業戶總計達到4510戶,私營、民營企業累計達到108家。2001年,成立仲宮高科技產業園,現入園項目,投資額5億元。

旅遊開發

以泉文化為特色,以山水做文章,加大對自然景觀的開發挖掘。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滿山的紅葉,潺潺的流水,令遊人流連忘返。1991年以來,每年一屆的梨花節吸引了省內外的遊客,推動了生態旅遊農業的發展,現八里峪觀賞採摘園已於2004年開業,五仟畝的 鳳梨峪森林旅遊開發正在開發建設中。

城鎮建設

基礎設施完善,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交通網路。S103線、S518線、S327線的貫通,使仲宮成為南部山區的交通樞紐;繞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K88路公車的開通進一步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水力、電力、通訊設施配套齊全,鎮區全面實現集中供水;110萬伏的變電站通過八達的電網向全鎮供電;三萬程控電話直撥海內外。興建了終軍廣場、西郭綜合集貿市場。長2.2公里,寬45米的商業北街兩側全部建設成為歐式建築,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引資興資了金宮山莊加洲花園等一批高檔別墅,居住小區開發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一個集生態、環保於一體的現代化城鎮已初具規模。
仲宮鎮仲宮鎮
文化 1975年建立鎮文化站,至1995年,全鎮已陸續建立村文化活動中心32處,建起了電視轉播台、廣播站、電影院、書店等文化設施,並成立了文藝演唱隊、籃球隊、龍燈高蹺隊等9支民眾性文體隊伍。1986~1995年共舉辦各種文藝匯演11次,舉辦元宵煙火晚會6次, 32個村的龍燈、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表演隊參加市、區、鎮的民間藝術調演80多場次。 1986年, 籌建電視轉播台,1988年元旦正式開播,覆蓋160平方公里。1992年建成有線電視台,輸送10套節目,1995年有用戶3200多戶。為促進濟南南部山區的經濟發展,1992年3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仲宮鎮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中實行單列,單列內容包括工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建設、土地使用與開發、外經外貿、勞動工資、財政、信貸、物資、主要商品收購調撥分配、科技和教育等。仲宮鎮實行單列後,享有縣(區)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可直接向市政府及市直有關部門報告請示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議計畫直接報送市計委和市直有關部門,並抄報歷城區。同時,該鎮黨、政、群、人事、公安、司法等隸屬關係仍由歷城區直接領導。全鎮有宜林荒山6200公頃。 1986~1991年, 大搞綠化保泉工程。1994年, 實施市長2號工程和軍民共建大環境綠化工程,基本完成了綠化任務。10年間,全鎮有林地面積增加995公頃,達到6021公頃。 仲宮鎮的泰山小白梨紅荷包杏雞爪綿核桃、磨盤柿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1986年,全鎮僅有各種果樹92萬株。10年間,新植桃、杏、蘋果、梨、石榴、山楂等果樹107萬株,果園面積達到1466公頃,建成3處專業批發市場。1995年,乾鮮果品產量8500噸,比1986年增加1705噸,初步形成了萬畝梨園、萬畝桃園、萬畝杏園、萬畝蘋果園的綠色大工場。

所獲榮譽

仲宮小城鎮建設迅速,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百新工程示範鄉鎮”;1999年被市政府評為“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被評為小城鎮建設管理先進單位;同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小城鎮建設中心鎮。全鎮教育、醫療衛生、通訊等基礎服務設施配備齊全,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建設的發展,帶動了全鎮以商貿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已形成鎮區宏福路、龍山路、西郭綜合集貿市場、國際風情街四個大型商貿區。

特色農業

濟南南部山區,是“省城後花園”,尤其仲宮街道素有“一城山色、兩湖蕩漾、三川錦繡、四季常青”的美譽。四月的南部山區,山花爛漫,滿山遍野的梨花、杏花、桃花把錦繡川錦陽川錦雲川三大山川裝扮得絢麗多姿,2008年3月30日,歷城區第18屆春季賞花節在這裡拉開帷幕,為進一步豐富觀光旅遊內容,鎮政府組織無公害蔬菜基地,自2005年4月5日開始舉辦無公害蔬菜觀光採摘節活動。
仲宮鎮仲宮鎮
長期以來,仲宮街道黨委政府立足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美化綠化,著力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產品開發。無公害蔬菜、乾鮮果品、鮮食作物、優質雜糧基地,經農業部監測檢驗中心測定,水、土、氣等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被省農業廳授予山東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臥虎山”牌甘藍等16個無公害農產品、4個綠色食品,通過認證“先行”牌“茶湯”被授予“山東歷史文化名吃”,紅荷包杏被評為“山東名優特產”,“錦繡川”牌黃金梨、富士蘋果被評為2008北京奧運會推薦食品。仲宮已成為名符其實的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經過精心準備,建成了營而、鄭家兩處無公害蔬菜觀光採摘園。營而採摘園位於臥虎山水庫南岸,仲宮大橋向西南1000米處,該採摘園面積600畝,主要品種有萵苣、甘藍、西紅柿、黃瓜、韭菜、芹菜、辣椒、菜花、茄子、天葵等特菜共20餘種,分為大棚採摘區、小拱棚採摘區和露地採摘區。鄭家採摘園位於臥虎山水庫北岸,歷城一中西側,面積300畝,主要品種有甘藍、菜花、西紅柿、黃瓜、絲瓜、茄子等共10餘種,歡迎廣大市民觀光、採摘、品嘗。
蔬菜、水果、果品、花木、玉米。

各村莊的由來

上店子(Shangdianzi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3.5公里,東北候家莊,南鄰下店子.165戶,647人.設店子村民委員會。1946年8月28日,歷城縣獨立營,在店子嶺伏擊戰中,痛擊日偽軍140多人。為此,縣委、縣政府在四門塔召開祝捷大會。清順治年間(1644-1661),稱花椒店。亦名店子莊。林、王二氏早居於此。因地處古驛道,林家開設一店鋪,且山坡多植花椒樹,遂建村而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店子”,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店子”。後分為兩個村,此處沿稱上店子。
下店子(Xiadianzi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3公里,東依關山,南為二仙,北鄰上店子。56戶,176人。屬店子村民委員會。村名來歷及沿革與上店子同。此處沿稱下店子。
二仙村(Erxian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2.5公里,南為南莊,北鄰下店子,濟新公路(103國道)西側。871戶,3154人。設二仙村民秉員會。農民委員會。農曆五、十日逢集。約在元代,曾名兩仙溝。相傳,以兩個小孩成仙的故事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兩仙溝”,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兩仙溝”,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兩仙溝”。建國後沿稱二仙。二仙,俗稱兩仙溝,在仲宮鎮以北,地處山丘。相傳在元朝,村裡有兩個小孩,一個叫劉平,一個叫袁照,他倆聰明伶俐,很惹人喜愛,他們很要好,不管幹什麼事都在一起。有一天,他倆到棋盤嶺去打柴,看見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正在棋嶺上下棋,他倆就湊到跟前看了起來。這時,眼看著村上的樹葉黃了變綠,綠了又變黃;山坡上的莊稼也是種了收,收了又種,變化了不知多少次,他倆全都沒注意真是看棋著了迷,等到看完這盤棋,只見兩位老人朝他倆笑了笑,這時他倆才想起該回家了。當他倆高高興興地回到村里時,大家都不認識他們了,村裡的人已經傳了八代了。人們認為他倆成“仙”了,後來,村名就稱“二仙”村。
南莊村(Nanzhuang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1.75公里濟新公路西側,西南為土屋,北鄰二仙。180戶,617人。設南莊村民委員會。明代,曾名兩仙南莊。孟氏由村西南土屋遷此定居。因建村於兩仙溝南側而得名,沿稱南莊。
土屋莊(Tuwu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北2.5公里,西南為左而莊,東北鄰南莊。220戶,819人。設土屋村民委員會。明代中期,曾名陳家土屋。陳氏由柳埠槲疃遷此定居。因多用土坯建屋而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陳家土屋”,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陳家土屋”。建國後沿稱土屋。
西董家莊(Xido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5.5公里,東鄰朱家莊,南為楊而莊。217戶,793人。設西董家莊村民委員會。明代,曾名董家莊。因董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董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董家莊”。後來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西董家莊。
朱家莊(Zh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5公里,南為崔家莊,西鄰西董家莊。624戶,2164人。設朱家莊村民委員會。家歷二、七日逢集。明代,因朱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朱家莊。村南黃花山洞前,弘治年間碑文中就有朱家莊之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朱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朱家莊(二、七集)”,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朱家莊(二、七日集)。”
左而莊(Zuoer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3.25公里,南對臥虎山,西鄰朱家莊,北為土屋.616戶,2128人.設左而莊村民委員會.明代中期,曾名左家莊.亦稱左二莊.因左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左兒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左二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左二莊”。建國後沿稱左而莊。
黃路錢(Huangluqian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7公里,東依九女山和北井,南鄰傅家莊。396戶,1501人。設黃路線村民委員會。據《劉氏家譜》記載,明朝中期,劉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此處有一道南北自然形成的黃土層呈線狀,故沿稱黃路線。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黃路線”,清康熙《歷城縣誌》“函山路:黃路線”,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黃路線”。
傅家莊(F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6公里,東鄰上坡,南為支家嶺,北鄰黃路線。346戶,1220人。設傅家莊上、傅家莊下村民委員會。明萬曆年間(1573-1620),因傅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傅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傅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傅家莊”。
上坡(Shangpo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6.5公里,東為河圈,東南鄰西泉瀘,西為傅家莊。305戶,1057人。設上坡村民委員會。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1368-1398),楊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楊家莊。為區分同名村,曾改稱上坡楊家莊。後來沿稱上坡。
北井(Beijing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8公里,南鄰河圈,西南為上坡,西依九女山和黃路線。259戶,871人。設北井村民委員會。據村內明代關帝廟碑記載,曾稱王府莊。後因此處乾旱,村民久盼甘朱,打出一眼井,沿稱北井。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台二:北井”,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朱路鄉仙台二:北井”。
河圈(Hequan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7公里,東依丁字寨,南鄰東泉瀘,北為北井。350戶,1165人。設訶圈村民委員會。約在明代,曾名河圈莊。因地處一條河道,其三面皆為溝崖頭,形似圈狀而得名。後沿稱河圈。
候家莊(Ho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的公里,東為支家嶺,西鄰上店子。579戶,2147人。設侯家莊北,侯家莊南村民委員會。明代,因侯氏早居建村,以姓氏昨名侯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侯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三:侯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侯家莊”。 
支家嶺(Zhijialing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4公里,東依小孤堆,南鄰太平莊,西為侯家莊。156戶,556人。設支家嶺村民委員會。清代,支氏由大澗溝遷此定居。因建村于山嶺之上,故沿稱支家嶺。
鳳凰村(Fenghuang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5.25公里,東依香山寺,南鄰鳳凰嶺,北為西泉瀘。150戶,490人。設鳳凰村村民委員會。明代,曾名免石窩。因地處山峪,其石頭多呈“兔石窩”,清乾隆《歷城縣誌》“函山路:兔子窩”,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兔石窩”,民國時期,村民為圖吉祥曾改鳳凰。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泉路鄉仙台二:鳳凰窩”的記載。建國後沿稱鳳凰村。
西泉瀘(Xiquanl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6.5公里,東鄰東泉瀘,南為鳳凰村,北為上坡。365戶,1271人。設西泉瀘村民委員會。明洪武年間(1368-1398),曾名高家莊。高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相傳,此處原有山泉和一片呈黑色堅硬,當地叫作“瀘”的土塊,因壚、瀘字音相同而沿稱泉瀘。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西泉瀘。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泉瀘”,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西泉瀘”,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西泉瀘”。
東泉瀘(Dongquanlu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6.75公里,西鄰西泉瀘,北為河圈。839戶,2885人。設東泉瀘村民委員會。農曆二、七日逢集。村東有唐代石刻香山寺遺址。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泉瀘同。此處位東,沿稱東泉瀘。建有波蘿峪休閒度假旅遊區。
劉家峪(Liujiay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2公里,東鄰韓家莊,西為南莊,北依關山。497戶,1619人。設劉家峪東、劉家峪南、劉家峪北村民委員會。相傳在宋代,曾名劉莊。劉氏由濟南以西利莊遷此定居,遂之建村而得名。以後,因地處三面環山,建村在山峪內,故沿稱劉家峪。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終宮鄉仙台五:劉家峪”的記載。
泉子峪(Quanziy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3公里,東為李家莊,南鄰韓家莊,北為太平莊。155戶,514人。設泉子峪村民委員會。據明洪武元年(1368)村中碑文記載,以地處三面環山,村中又有一山泉,故沿稱泉子峪。
太平莊(Taiping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3.5公里,東鄰許家坡,南為泉子峪,北支家峪。23戶,66人。設太平莊村民委員會。清代,曾稱南關蔣。此處原為濟南南關一蔣姓官員的別墅,遂建其村而得名。後來,村民以盼望太平之意,改稱太平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太平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太平莊”。
許家坡(Xujiapo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3.75公里,東為王家莊,西鄰太平莊,北為鳳凰村。43戶,121人。設許家坡村民委員。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許氏早居於此,建村在山坡之處,故沿稱許家坡。
李家莊(Liji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3.25公里,東鄰東董家莊,南為錢家莊,北依大孤堆。114戶,401人。設李家莊村民委員會。明洪武年間(1368-1398),劉氏早居於此,名為劉家小廟。清同治年間(1862-11874),李氏又遷入,因李姓住戶較多,於民國年間改稱李家莊。
東董家莊(Dongdo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3.5公里,東北鄰北楊家莊,西為李家莊。64戶,227人。設東董家莊村民委員會。明代,曾名小時家莊。因時氏早居而得名。俗稱董家莊。明末,因村中一董氏居官,改稱董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時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董家莊”,民國《續修在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三:董家莊”。後來,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東董家莊。
鳳凰嶺(Fenghuangling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5公里,南鄰王家莊,北為鳳凰村,西依小孤堆。357戶,1146人。設鳳凰嶺村民委員會。明洪武年間(1368-1398),相傳,因這裡地處山嶺,其地勢形似一展翅鳳凰,首在南,尾朝北,兩邊崖頭如翅,故沿稱鳳凰嶺。
 王家莊(Wa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4.5公里,東為雙井,南鄰北楊家莊。北為鳳凰嶺。298戶,1001人。設王家莊南、王家莊北村民委員會。明代,王氏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王家莊。縣誌記載:清降《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王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王家莊”。
北楊家莊(Beiya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4公里,江為雙井,西南鄰東董家運動服,北為王家莊。126戶,407人。設北楊家莊村民委員會。據村中鄉氏墓碑記載,始祖明初遷徙到楊家莊,因楊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楊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楊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楊家莊”後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北楊家莊。
雙井(Shuangjing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6公里,西鄰王家莊,東北為天井峪。199戶,685人。設雙井村民委員會。村處有明紀成王墓。明代,原名雙井峪。因地處山峪,村有兩眼並得名。據村中孫氏墓碑記載:“始祖志孟者,系陳家莊人,前明季年,偶來南鄉至雙並莊北長峪口外,見其山川秀麗,人情古樸,欣然樂之,遂喬遷而卜往焉”。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雙井峪”,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雙井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雙井莊”。以後沿稱雙井。
天井峪(Tianjingyu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8公里,西南鄰雙井,西北為東泉瀘。87戶,217人。設天井峪村民委員會。相傳在明代,因地處四面環山,村北石崖下又有一天然石井形狀,故沿稱天井峪。
韓家莊(Han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北2.25公里,東鄰錢家莊,北為泉子峪,109戶,370人。設韓家莊村民委員會。清代中期,曾名韓家石屋。韓氏逃荒至此,因定居於石頭屋子而得名。以後遂建村,以姓氏沿稱韓家莊。
錢家莊(Qianji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北3公里,南依紅頭山,西為韓家慶,北鄰李家莊。221戶,742人。設錢家莊村民委員會。相傳在明代,因錢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錢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泉路鄉仙台二:錢家莊”的記載。
 崔家莊(Cui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5公里,東依臥虎山,面為臥虎山水庫,西北鄰朱家莊。314戶,1030人。設崔家莊村民委員會。明正德年間(1506-1521),因崔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崔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崔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崔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崔家莊”。
楊而莊(Yang'er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5.75公里,東鄰臥虎山水庫,西依黃花山,北為朱家莊。251戶,825人。設楊而莊村民委員會。村處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黃花山石窟造像。元代,楊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楊家莊。曾名楊二莊。以後沿稱楊而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楊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張仙台三:楊二莊”。建有白鶴生態度假灣。
西許莊(Xix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2公里,東鄰東許莊,南鄰臥虎山水庫,西為崔家莊。229戶,800人。設西許莊村民委員會。清順治年間(1644-1661),稱西許家莊。住戶由(東)許家莊遷此定居建村而得名。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邵二鄉仙台三:西許家莊”的記載。後沿稱西許莊。
東許莊(Dongx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1.75公里,東為鄭家莊,南鄰臥虎山水庫,西鄰西許莊。271戶,985人。設東許莊村民委員會。約在宋代,曾名許家莊。亦稱北許莊。因許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清初有住戶遷至西許家莊)。縣誌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許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許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許家莊”。後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東許莊。
北草溝(Beicaogou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4.5公里,東南為先鋒店,南鄰南草溝,北鄰臥虎山水庫。116戶,407人。設北草溝村民委員會。傳說為唐胡國公秦瓊故里,而民國《續修歷城縣誌》則有“秦瓊,字叔寶……歷城縣南山終宮人”的記載。1970年秋,出土有春秋魯伯大父簋等文物。唐代,曾名聚仙村。相傳,當年秦瓊與尉遲恭程咬金等好友經常在此聚會而得名。亦稱草溝村。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草溝”,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北草溝”,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北草溝”。後因村中一條大山峪將其分為兩村,加方位沿稱北草溝。
南草溝(Nancaogou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4.5公里,北鄰北草溝,南為五府莊,北鄰北草溝,南為王府莊,北鄰臥虎山水務。116戶,389人。設南草溝村民委員會。村名來歷及沿革與北草溝同。後加方位沿稱南草溝。
先鋒店(Xianfengdian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4.5公里,東為馮家莊,南鄰王府莊,北鄰西平坊。308戶,977人。設先鋒店村民委員會。約在西漢時期即有村落,曾名旋風店。傳說,張良住張家莊,尹宗住尹家店,二人為至友。張良到韓國做了官,尹宗因生活貧窮前去找他,當走到此地時,忽然颳起了旋風,將尹宗刮到了韓國。等尹宗回來時,路遇一朱氏用筐擔著女兒找住處,二在交談中,尹將刮旋風之事講給朱聽,朱聽罷欣然在此定居,得名旋風店。縣誌記協: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旋風店”,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旋風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旋風店”建國後沿稱先鋒店。
西平坊(Xipngfang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4公里,東為東平坊,南鄰先鋒店,北鄰臥虎山水庫。84戶,298人。設東平坊村民委員會。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平坊同。此處位東,沿稱東平坊。
穆家莊(M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3.75公里,南依穆格寨,西為馮家莊,北鄰東平坊。384戶,1357人設穆家莊村民委員會。農曆四、九日逢集。村處有優質地下礦泉水。清代,曾名木家莊。據《郭氏譜碑》記載:清康熙年間為木家莊。以後,因建村於穆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木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穆家莊。”
馮家莊(Fe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4公里,東鄰穆家莊,南為東老泉,西先鋒店。46戶,150人。屬穆家莊村民委員會。 相傳在清代,因馮氏在此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馮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馮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馮家莊”。
得泉溝(Dequangou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3公里,南鄰穆家莊,西北為東平坊。75戶,256人。屬穆家莊村民委員會。清順治年間(1644-1661),潘氏由濟南以西紅廟遷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山泉,以喜得泉水之意,故沿稱得泉溝。
王府莊(Wangfu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5.5公里,東鄰東老泉,依穆格寨,南為西老泉。115戶,385人。設王府莊村民委員長。明代中期,原系小白莊一位王氏“探花”的莊園,遂建其村,得名王福莊。後來沿稱王府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邵二鄉仙台三:王福莊”的記載。
東老泉(Donglaoquan Village) 位於仲宮西南5.5公里,東依穆格寨,西南為西老泉村民委員會。村名來歷及沿革與東老泉同。原名西老仙。沿稱西老泉。
鄭家莊(Zhe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西1公里,東鄰西溝崖,南為臥虎山水庫,西為東許莊。183戶,654人。設鄭家莊村民委員會。1989年,在村南發現元代墓一座。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因鄭氏早居建成村,以姓氏得名鄭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有“正南鄉仙台五:鄭家莊”的記載。
西溝崖(Xigouya Village) 位於仲宮西面,西依娘子山、鄰鄭家莊。154戶,497人。設西溝崖村民委員會。清康熙年間(1662-1722),劉太靜在濟南為官,曾在此修建別墅。建村後得名劉家莊。因地處仲宮西面,有一條河道相隔,又建村於土崖之上,建國後改稱西溝崖。
西郭而莊(Xiguoer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1公里,錦繡川從村南流過.東鄰東郭而莊,南依和尚帽.540戶,1808人.設西郭而莊村民委員會.唐代,曾名郭而莊。因郭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郭兒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葛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郭而莊”。後以村中錦繡川為界,分為西、東兩個村,其村位西,故沿稱西郭而莊。
東郭而莊(Dongguoer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1.75公里,東為於家窪,西鄰西郭而莊。455戶,1594人。設東郭而莊村民委員會。村南山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唐太甲山石刻造像和南泉寺遺址。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郭而莊同,後沿稱東郭而莊。
於家窪(Yujiaw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2.5公里,錦繡川南岸,東鄰南楊家莊,西為東郭而莊。238戶,880人。設於家窪村民委員會。元至正年間(1341-1368),曾名於家凹。因於氏早居於此,建村山峪低凹處而得名。後沿稱於家窪。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於家凹”,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於家窪”。
南楊家莊(Nanya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3.25公里,錦繡川南岸,東鄰邱家莊,西為於家窪。152戶,561人。設南楊家莊村民委員會。約在明末清初。曾名楊家莊。葉氏早居建村。因此處多植楊樹而得名。後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南楊家莊。
邱家莊(Qi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3.5公里,錦繡川南岸,東鄰西路家莊,西為南楊家莊。236戶,857人。設邱家莊村民委員會。村東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古建築三官宙。明代,曾名樓子莊,以村東有座石樓子而得名。曾名青名青龍莊,因村依青龍而建,故名。後因邱姓住戶增多,以姓氏沿稱邱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邱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花骨朵南鄉仙台五:邱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邱家莊”。
西路家莊(Xil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4.5公里,錦繡川北岸,東鄰東路家莊,南依透明山,西為邱家莊。164戶,632人。設西路家莊村民委員會。明代,曾稱北寨子。因村靠近火龍寨而得名。亦名路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路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路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路家莊”。後以村之間一條路為界分為兩個村,其村位西,故沿稱西路家莊。
東路家莊(Dongl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5公里,錦繡川北岸,東為劉家莊,南稻池,西鄰西路家莊。209戶,740人。設東路家莊村民委員會。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路家莊同。後沿稱東路家莊。
稻池(Daochi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5.25公里,東為劉家莊,南依露水嶺,北鄰東路家莊。300戶,1056人。設稻池村民委員會。1939年1月16日(古歷1938年11月26日),日本侵略煙製造了稻池慘案。1975年10月出土有春秋刀幣。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南寨子村,因靠近寨子山建村而得名。傳說,因村里經常鬧火災,村中又有一水池子,以滅火之意,故沿稱稻池。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稻池”,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稻池莊”,民國《續修歷城志》“終宮鄉仙台五:稻池莊”。
劉家莊(Liu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東6.5公里,錦繡川南岸,南依丁字寨,西鄰稻池。592戶,2162人。設劉家莊村民委員會。農曆二、七日逢集。村有明代重修古建築三官居廟。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劉家寨。因劉氏早居於此,依丁字寨建村而得名。後以姓氏沿稱劉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劉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劉家莊”。
營而莊(Ying'er Village)位於仲宮以南2.5公里,錦陽川西岸,東為大並渡口,南為北道溝,西北鄰臥虎山水庫。425戶,1465人。設營而莊村民委員會。明萬曆年間(1573-1620),相傳,因有位武將官率大軍在此安營紮寨建營盤,屯兵打仗。沿稱營而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營兒”,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營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營兒莊”。 
小並渡口(Xiaobingduko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1.75公進在,錦陽川北岸,東依康王頂,東南鄰大並渡口,西為營而莊。161戶,519人。設小並渡口村民委員會。清順治年間(1644-1661),住戶由大並渡口遷此建村。曾名小埠渡口。後沿稱小並渡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終宮鄉仙台七:小埠渡口”的記載。
大並渡口(Dabingduko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2.75公風景點,錦陽川東岸,北依康王頂,南鄰西羅園,西北為小並渡口。348戶,1230人。設並渡口西,並渡口東村民委員會。村東北康王頂山腳下有元代重修醴泉寺遺址。張家莊明代五聖堂碑碑文中稱此村為“布渡口”。後因錦陽川、錦雲川匯流於此,其河床較寬,沿稱大並渡口。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迸肚口”,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布度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大埠渡口”。
東羅園(Dongluoyuan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3.5公里,錦陽川西南側,錦雲川東岸,南為張家莊,西鄰西羅園。142戶,487人。設東羅園村民委員會。明代,曾名羅家園。俗稱東樂園。因羅氏早居於此,以種菜園子賣菜為生,遂建村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羅家園”,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羅家園”,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羅家園”。後因錦雲川從村中穿過,將其分為兩個村,故加方位沿稱東羅園。
西羅園(Xiluoyuan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3.75公里,錦雲川西岸,東鄰東羅園。南為張家莊,並為大並渡口。182戶,637人。設西羅園村民委員會。村名來歷及沿革與東羅園同。後加方位沿稱西羅園。
張家莊(Zhang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4.5公時,錦雲川北岸,東依南石門,南鄰尹家店,北為東羅園。298戶,949人。設張家莊村民委員會。相傳在漢代,原為一張氏開國功臣出生地。後人為了紀念他,得名張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張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張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張家莊”。
尹家店(Yinjiadian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5公里,錦雲川西岸,東依普山,西為北道溝,北鄰張家莊。202戶,645人。設尹家店要志委員會。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南戰役山東兵團指揮所。相傳在漢代,原為一尹氏開國功臣出生地,後人為紀念他,得名尹家店。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尹家店”,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尹家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尹家店”。
大門牙莊(Dameny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南4.5公里,錦陽川北岸,東鄰小門牙莊,西為東羅園,北依油簍寨。615戶,2115人。設門牙村民委員會。農曆五、十日逢集。村北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古墓葬寧海王墓。建有門牙農家樂景區。約在唐低,稱衙門莊。傳說,一因黃巢起義軍曾在設立過衙門而因名:二胡在村南、村北兩座山上各有一塊巨石相對,形似兩扇大門,狀如門牙。沿稱為大門牙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陽川路門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不:大站牙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七:大門牙莊”。
小門牙莊(Xiaomenya Village) 位於仲宮東南5公里,錦陽川北岸,西鄰大門牙莊,北依透明山。291戶,1058人。屬門牙村民委員會。建有門牙家家樂景區。約在清代,稱郝家莊,因郝氏早居村而得名。以後,因靠近大門牙莊而改稱為小門牙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小門牙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小門牙莊”。
北道溝(Beidaogo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5公里,東為尹家店,南鄰賈家莊,西為東老泉。218戶,789人。設北道溝村民委員會。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石窟造像普門寺遺址和古名泉聖水泉。1973年出土春秋前期青銅器。明洪武年間(1368-1398),曾名道溝。相傳,有一禪師在村西南山峪石棚中,修道成仙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道溝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道溝”。後業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北溝。建有臥虎山滑雪場
賈家莊(Jia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6公里,南鄰南道溝,西依老仙嶺,北為北道溝。82戶,253人。設賈家莊村民委員會。清代,曾名夾家莊。傳說,因村北有北(道)溝,南有南(道)溝,其村夾在當中而得名。後借其同音字,沿稱賈家莊。
南道溝(Nandaogou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7公里,東鄰馬家莊,北為賈家莊。89戶,291人。設南道溝村民委員會。約在清代中期,曾名倒溝。相傳,當時兵荒馬亂,曾有一隊兵馬到此,因山高陡峭,再向南已無路可行,又倒回去了,故名。後來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南道溝。
馬家莊(Majia Village) 位於仲宮以南7公里,西鄰南道溝,北為賈家莊。147戶,483人。設馬家莊村民委員會。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因此處南山上有塊石頭,其形狀似馬,沿稱馬家莊。

所屬學校

濟南市歷城區仲宮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仲南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東泉瀘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仲北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劉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二仙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並渡口民族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並渡口西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朱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穆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西郭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門牙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馬家莊國小

企業展台

山東濟南先行種業有限公司座落於濟南市南郊十公里的仲宮街道,該鎮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交通便利,省道103、327、518線貫穿其間,距繞城高速濟南南站僅5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僅半小時車程。公司占地2萬平方米,自有資產1000餘萬元,現有職工32人,其中高中級技術人員24人。公司主要從事各種農作物、蔬菜良種與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與開發,是一家集科研、繁育、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科技型企業,多次被農業部等單位授予“全國振興農業先進單位”、“濟南市龍頭企業”、“重契約守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先行牌種子”被省農業廳評為“山東省十大農資品牌”。在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公司建有良種繁育基地1.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3.5萬畝,年銷售各類良種500萬公斤,年生產優質農產品1億公斤,自主研發的“先行2、3、5號”三個玉米新品種,通過了山東、河南省審定。所開發的地方名吃“茶湯”被評為“山東歷史文化名吃”,鮮食玉米、大豆、甘蘭、茄子等8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紅荷包杏正申報綠色食品,並註冊了“臥虎山”、“先行”、“紅荷包”三個商標。公司聯合“仲宮民生無公害蔬菜、雜糧、鮮食作物等多家專業合作社”,大力開發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倍受消費者青睞,成為各大超市及賓館的搶手貨,並遠銷到北京、天津、青島等地。
仲宮鎮仲宮鎮
2、濟南木槿花度假村
濟南木槿花度假村,是韓國客商擬在仲宮鎮門牙村北的山峪租用荒山44.4畝建成的,計畫總投資500萬美元,主要經營木炭蒸浴等,計畫建成韓國客人來南部山區旅遊的接待站,此處風景秀麗、森林茂密、空氣清新,還有重疊的山巒、各異的山峰,猶如置身於大自然氧吧之中。該度假村預計2006年6月建成,建成後的度假村,獨具韓國風格,將成為該鎮一處新的景點,也將為該鎮的外向型經濟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3、新王府生態植物園
新王府生態植物園項目經公司在2006年對仲宮街道多次觀察後,距離市區約有20公里,交通便利,東面依偎著穆林寨,西面緊靠青龍山,北面是臥虎山水庫,南面比鄰長清縣。是以獨特的自然風光、青山綠水和名勝古蹟為主要條件,對建設生態植物園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項目占荒山3000畝,建設面積12000平方米,計畫總投資10000萬元。新王府生態植物園項目,遵循最大限度保留生態自然風景的開發原則,增加景區內的植被覆蓋率,除了修建恢復唐宋年代的廟宇、古塔、山泉水內湖、溶洞等景觀項目外,還在風景區內點綴度假山莊,讓人們充分體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健康資源。園內引入天然山泉水源,利用山澗修建天然階梯式內湖,按照山勢營造。湖邊種植園林植物,栽花栽樹不加人工約束,讓其自然生長,姿態舒展、生氣盎然,使人們能夠欣賞到“老榆旁岸,垂楊臨水,幽篁叢出”的野趣,從而體現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樸質請貴,淡泊自由,浪漫飄逸”的齊魯文化的精神內涵。整個健身項目為三年,2007年資金投入3500萬元,2008年資金投入3000萬元,2009年資金投入3500萬元,預計2010年元月正式對外營業,可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200多人就業。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呈現新局面。全街道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有9.3萬農民參加,參合率達93.7%。註冊完成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街道區級文明生態村已達85個,2005年被授予省級文明村鎮稱號,艾家村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省級文明生態村。累計投入4000餘萬元,完善配套了6處國小、2處中學、1處成教和1處中心幼稚園,被市政府命名為義務教育示範鄉鎮。 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三川增綠、文明生態村鎮創建等一系列活動。在仲北村建立了1處垃圾填埋廠,在門牙景區、歷城一中建成運行了2處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5000噸的仲宮大型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建成後將保護省城300萬人民的飲水安全。
教育、科技1985年建鎮初期,教育事業比較落後,學校布局分散,校舍破舊且嚴重不足, 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低,國中入學率60%左右。1986~1995年,該鎮從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學質量入手,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累計投資990餘萬元,對90%的校舍進行了更新改造, 新建校舍面積3.7萬平方米, 新添置課桌凳2770套。1991年籌資180多萬元, 建4700平方米仲南中學教學樓;籌資30多萬元,建1100平方米仲北國小教學樓。 投資為355萬元的仲宮第二中學教學樓和仲南中學實驗樓也於1995年破土動工。1992~1995年,為實現“兩基”達標,投資194萬元用於“四室”(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建設,中國小校舍“六配套”和內部配套達標率為100%和90%。 1995年,全鎮有鎮辦中學2所,在校生3231人,教職工202人;國小41所, 在校生7273人,教職工309人;幼稚園55所,在園幼兒1560人,教職工93人。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2.2%和96.5%,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均為100%,國中畢業升學率為91.7%。 全鎮有科技機構4個,科技業校5所,專業人員、農民技術員1540人,各類研究協會會員2400多人, 67個村設立了農民科普業校。 共完成科研推廣項目132個, 引進推廣新品種27個,獲省、市、區科研成果獎29項。由鎮科委組織實施的“糧、果、瓜、菜立體種植”項目,1995年發展到1333公頃,增加農民收入150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