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鼻猴屬

仰鼻猴屬

仰鼻猴屬(學名:Rhinopithecus):有5種,川金絲猴(模式種)、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緬甸金絲猴。體型中等,51-83厘米不等,尾長與體長等長。毛色以金黃或黑灰色為主。鼻孔與面部幾乎平行,俗稱“朝天鼻”,是對高原缺氧環境的適應,鼻樑骨的退化有利於減少在稀薄空氣中呼吸的阻力。

棲息於2000-3000高海拔地區,植食,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群居,有豐富的社群行為,有多種的喊叫聲。它們生活環境隱蔽,不易被人發現,孕期約200多天,5-7年性成熟。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捕殺,數量均稀少,均為瀕危珍稀保護動物。

由於世界上最早發現的仰鼻猴是生活在中國的四川陝西甘肅的川金絲猴,這一屬的動物通常被稱為金絲猴,它的英文名字直譯成中文是仰鼻猴。這一屬共有五種動物,都分布在亞洲

基本介紹

物種簡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該屬種類,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簡史

仰鼻猴屬發生在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的中國秦嶺地區,一般認為金絲猴的起源與歐亞晚中新世上新世時期的中猴(Mesopithecus一種古老的疣猴)和來自子歐洲的Doliehcpithecus有關。
金絲猴的進化樹關於仰鼻猴屬內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觀察到人工飼養下不同中的金絲猴互配可育,認為應該是一個種的4個亞種。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時,仰鼻猴最早是分布在橫斷山脈的一個種,後來由於地質變化發生生殖隔離而演化出5個種,這種隔離發生於2.5萬年前,由於隔離的時間較短,這些物種並不是完全種。依照不同的生態特點,進入高海拔生存的滇金絲猴稱為進化上先進種,而越南金絲猴相對最原始,川金絲猴黔金絲猴親緣較緊,黔金絲猴相對較原始。緬甸金絲猴因發現較晚,對其的研究還不深入。

形態特徵

仰鼻猴屬共有5個物種,體長51-83厘米不等,唇厚。仰鼻猴的鼻孔與面部幾乎平行,俗稱“朝天鼻”,鼻孔大,上仰。這一特點是對高原缺氧環境的適應,鼻樑骨的退化有利於減少在稀薄空氣中呼吸的阻力。
仰鼻猴背部有發亮的長毛;顏面青色,一般頭頂、頸項、肩膀、上臂、背部和尾部灰黑色,頭側、頸側、軀體側面和四肢內側褐黃色。不同種毛色也有不同,川金絲猴毛色金黃,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毛色為黑灰色,緬甸金絲猴全身呈黑色。毛質十分柔軟。
吻部突出,兩顎粗壯,牙齒32枚,鼻孔朝前向下緊靠,手足均有5個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晝行性。無頰囊,齒尖低,食性比較雜,通常四肢基本等長,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
仰鼻猴屬仰鼻猴屬

棲息環境

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于海拔1500-3300米的高海拔地區的森林中。其植被類型和垂直分布帶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四個植被類型,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不向水平方向遷移,只在棲息的環境中作垂直移動。

生活習性

群棲生活,有豐富的社群行為,每個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為活動單位。有多種的喊叫聲。以植物為食,主要吃嫩枝、幼芽、鮮葉、竹葉和各種水果,營樹而居,主要活動在高大喬木樹冠的頂層,它們爬樹靈活敏捷,跳躍能力特彆強,常幾十隻結群活動,雌雄老幼一起,由雄中的長者帶隊,在樹上覓食,以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實等素食為主。母猴懷胎五、六月後,多數僅產一仔。

分布範圍

仰鼻猴(金絲猴)都分布在亞洲,其中三種(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山區,越南金絲猴分布在越南北部,緬甸金絲猴分布在緬甸東北部。

繁殖方式

每年秋季是金絲猴的發情期,性成熟期雌性早於雄性,雌約4-5歲,雄猴遲到7歲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個月為交配盛期,孕期6個月左右,多於3-4月產仔,個別也有在2月或5月產仔的。雌猴妊娠期為6個月左右,通常一胎一仔,偶產二仔。剛生下的小猴子臉呈暗藍,毛色棕褐,叫聲如嬰兒哭泣,一個月後體重就達1千克多。 成年猴群中,雄雌性比約為1:2。

該屬種類

川金絲猴
川金絲猴
(學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
該屬的模式種。為體型中等猴類。頭體長57-76厘米,尾長51-72厘米,體重10-40千克。鼻孔向上仰,顏面部為藍色,無頰囊。頰部及頸側棕紅,肩背具長毛,色澤金黃,尾與體等長或更長。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于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其植被類型和垂直分布帶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四個植被類型。群棲生活,每個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為活動單位。每個小家族集群又由一強健的成年雄體為首領猴和3-5隻雌猴及3歲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仔猴所組成。金絲猴的食性很雜,但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陝西和湖北
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ieti
體重12-17千克,頭體長51-83厘米,尾相對較短,略等於體長,約52-75厘米,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面、側面、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面並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面、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
分布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雲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谷地帶,面積約20,000平方公里,向北伸長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雲南德欽維西麗江劍川蘭坪雲龍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
黔金絲猴
黔金絲猴
(學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頭體長為64-73厘米,尾長70-97厘米,體重8-15千克。吻鼻部略向下凹。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兩肩間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厘米。體背灰褐,有的具黃的色調,從肩部沿上肢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漸變為黑色,下肢色澤的變化與上肢相同。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股部灰黃。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胼胝周圍黑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頭頂灰色,四肢內側乳灰。尾深灰至尾端為黃白色。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淨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越南金絲猴
越南金絲猴
(學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
體形較小,頭體長51-65厘米,尾長66-92厘米,體重8-14千克。胸部腹部為黑色,四肢內側淺黃色。1910年被發現,只到1989年才再次發現。數量很少,約250隻。僅分布於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間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亞熱帶雨林中。研究表明,現存約至少4個種群,總數約250隻。如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越南金絲猴以小群活動,通常由一隻雄性和多至雌性組成,也有多隻雄性的群體,多個小群共同分享一片棲息地。 越南金絲猴以植物為食,食物隨季節而變化。
緬甸金絲猴
緬甸金絲猴
(學名:Rhinopithecusstrykeri
體長約55.5厘米,尾長約78厘米。全身的毛幾乎全黑,頭頂有一撮細長向前捲曲的黑毛,耳部和頰部有小撮白毛,面部皮膚呈淡粉色,下巴上有獨特的白色鬍鬚,會陰部為白色且容易分辨;尾巴較長,幾乎是身長的1.4倍。
緬甸金絲猴生活在緬甸克欽州東北部,方圓270平方公里,海拔1700到3200米的山區。

種群現狀

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金絲猴均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多年跟蹤研究後發現,世界上的金絲猴現在僅存4個物種,這些種群之間已呈現明顯隔離狀態,並呈現生態學意義上的孤立“島嶼”態勢,處於瀕危狀態。
歷史上,金絲猴曾廣泛分布在中國的華南、西南、東南和中部地區,以及西北的陝西和甘肅等省。然而,由於棲息環境的改變,導致了許多地區金絲猴種群的滅絕。
據湖北神農架調查有4群,最多的猴群為123隻,估計約有500隻左右。川東巫山有2-3群,數量不足100隻。陝西秦嶺約有53個猴群,每群小的約50隻左右,大的約100隻左右,最多約300隻,估計陝西境內約有5340隻。四川和毗鱗甘肅南部,金絲猴的分布,在岷山約有1300 km2面積,邛崍山約10000km2,大雪山和小涼山約有2000km2有分布,總計約有2500km2內面積有分布。
致危因素:長期以來濫捕濫殺是金絲猴瀕危的主要威脅之一。1963-1974年僅四川省境內不完全統計,就超過了300隻。同時,森林採伐徹底地破壞了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造成分布不連續,分布縮小,最終導致絕跡。
越南人口增長很快,對於原始森林的破壞十分嚴重,極大的積壓了越南金絲猴的生活空間,至1986年,越南金絲猴原有的棲息地已經喪失殆盡。此外,過度捕獵用於皮毛和東方藥物也使它們處於更危急的地位。
中國已經建立西安周至金絲猴保護區、白河川金絲猴保護區、沿渡河金絲猴保護區、紅拉山滇金絲猴保護區、巴東縣沿渡河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安金絲猴自然保護區等對金絲猴實施保護。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