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哭牆

以色列哭牆

以色列哭牆是猶太教的遺蹟,又稱西牆。在耶路撒冷東區老城的東部,長160英尺,由大石砌成。 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色列哭牆
  • 外文名:wailing wall
  • 地區:耶路撒冷東區老城東部
  •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 巨型基石:共五快
  • 長度:160英尺
  • 材質:大石
中文名稱:,外文名稱:,介紹,傳說考證,自然現象,世界遺產,

中文名稱:

以色列哭牆
哭牆哭牆

外文名稱:

wailing wall

介紹

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猶太教聖殿,即所羅門聖殿,它十分宏偉華麗,教徒們來此朝覲和獻祭者不絕,從而成為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占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又於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裡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與中國詩經中所抒寫的黍離之感相似,此牆因名哭牆。如今每到猶太教安息日,尚有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進行祈禱。其後,千百萬流落異國他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屢遭不同形式的“排猶”之苦,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德國法西斯殺害的猶太人達600萬之多。這些慘痛的歷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之中,哭牆便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直到如今,哭牆腳下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或圍著一張張方桌做宗教儀式,或端坐在一條條長凳上念誦經文,或面壁肅立默默祈禱,或長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節日,祈禱者及遊人更多。哭牆分為兩部分,中間隔一柵欄,男女分開祈禱。入男部,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被視為異教徒而不準入內。在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的“聖書”語錄的小羊皮袋子,一個戴在頭上,另一個捆在手壁上,身上披一件特製的披肩。教徒們在祈禱時,面對哭牆,口中念念有詞,全身前仰合後,虔誠之態令人肅然起敬。1992年據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牆”發現5塊巨型基石,這些石塊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古學家用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據說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傳說考證

耶路撒冷著名的“哭牆”“哭”了:這面巨大的石牆中間的一塊巨石上異樣地出現了一道水漬,經過幾天風吹日曬依然如此,既不擴大、也不消失。這一現象令不少極端正統的猶太教人士激動不已,因為在猶太教傳說中,哭牆流淚是猶太救世主彌賽亞降臨的先兆。  
以色列哭牆
如果把水漬形容為“哭牆之淚”的話,那么哭牆實際上流了三行淚,而不是先前所報導的一處。在哭牆前我們看到,先前的報導的那行“淚”位於哭牆中間靠左的位置,距離地面大約六七米的高度。水漬長方形,儘管濕漉漉的,卻並沒有水滴下來,水漬四周都是乾的,一點水的痕跡也沒有。由於水漬正好位於一塊巨石正面,所以從地面看起來似乎水是從石頭內部滲出來的,這也許是一些人覺得怪異的原因。另外兩處水漬都位於石牆的縫隙處。水從縫隙里滲漏出來,潤濕了下面的石頭,一些牆縫的填料也被腐蝕掉了,所以看起來更像兩隻“流淚的眼睛”。

自然現象

哭牆出現水漬是一種經常出現的自然現象。這種現象在一年半前就出現過,當時查明,原因是哭牆另外一側用於滴灌的水管發生滲漏,而滲漏的速度和蒸發的速度正好相抵,所以水漬能夠長時間既不消失也不擴大。
連日來,以色列文物局會同有關地質和文物專家也對哭牆水漬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最後專家們得出的意見也證實“ 哭牆之淚”其實並不神秘。以色列文物局在發布的調查結論中說,這一現象雖然不像一年半前那樣,是由於滲水形成的,但也屬自然現象,是由於一種長在石頭中間的植物腐爛後引起的。
以色列哭牆
“哭牆之淚”雖然被證明純屬自然現象,但人們仍舊希望,總有一天,和平會降臨這片土地。那時,人們將不再互相殺戮,而哭牆也會恢復它本來的稱呼—西牆,到那時,哭牆將不再流淚!
據說,在所羅門聖殿被羅馬人焚燒時,猶太人面對坍塌的大殿和殘垣斷壁,聚集在西牆下失聲慟哭。期間,有人看見有六位天使也坐在一面殘牆上哀聲哭泣。天使的淚水滲入石縫﹐從而使聖殿廢墟的殘壁永遠不倒﹐見證著這段苦難與悲劇。今日的“哭牆”,已是當年聖殿的唯一遺蹟,面對這面悲情記憶的歷史之牆,苦難的猶太人怎能不悲從心起,辛酸落淚呢?

世界遺產

猶太人認為哭牆是當年聖殿留下的唯一遺蹟,因而是猶太教最神聖的祈禱地方。許多世紀以來,猶太教徒都到這裡來面壁祈禱,每當追憶歷史上聖殿被毀情景,便不禁嚎啕大哭一場,哭牆因此而得名。以色列人發誓決不廢棄“哭牆”。
哭牆看起來和一堵巨大的石牆無異。每天都可看見猶太人自動分成男女兩撥,分別在哭牆的北南兩段祈禱,他們常常手捧《聖經》,一邊祈禱,一邊點頭(根據猶太教規,凡是念到聖人名字的時候必須點頭),有的人更搬把椅子面對哭牆,一整天都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至於聞名世界的、把寫著心愿的紙條塞入哭牆牆縫的行為,倒不是猶太人的習俗,而是旅遊者們的發明。
1967年“哭牆”所在的破敗街區後被拆除,成了一片寬闊的鋪砌廣場。虔誠的猶太教徒熱切希望能重建這一聖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將意味著要拆除後來在遺址上建起的穆斯林聖所。在聖殿地基附近近還建有一座猶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學館。
1981年哭牆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