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一樹花開:林徽因傳

人間四月,一樹花開:林徽因傳

她從人間四月天走來,宛若白蓮,顧盼生輝。她是林徽因,遊走在再別康橋的詩句里,穿梭在古建築的名詞間,換得一世情緣,三世愛戀,千篇讚頌。無論歲月靜好,還是時代激盪,她始終面不改色,優雅前行,用蕙質蘭心,照亮一方天地。她是詩人徐志摩的痴戀,是建築師梁思成的賢妻,是學者金岳霖的摯愛。她的詩句優美靈動,她的建築成就斐然。她是女人心中渴望成為的範本,是男人眼中的完美女神。

基本介紹

  • 書名:人間四月,一樹花開:林徽因傳
  •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紡織出版社
  • 作者:朱雲喬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800642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她從人間四月天走來,宛若白蓮,顧盼生輝。她是林徽因,遊走在再別康橋的詩句里,穿梭在古建築的名詞間,換得一世情緣,三生愛戀,千篇讚頌。無論歲月靜好,還是時代激盪,她始終面不改色,優雅前行,用蕙質蘭心,照亮一方天地。她是詩人徐志摩的痴戀,是建築師梁思成的賢妻,是學者金岳霖的摯愛。她的詩句優美靈動,她的建築成就斐然。她是女人渴望成為的範本,是男人眼中的完美女神。

作者簡介

朱雲喬 暢銷書作家,一個溫婉如水的北國女子。情致高遠,心思細膩。醉心於往昔歲月里的深情故事,放逐心懷於筆墨之間。以最溫柔的力量,書寫最溫暖的感動。著有《一別,如果永不相見:張愛玲傳》《黃金時代:蕭紅和蕭軍的亂世情緣》《翡冷翠的夜:當徐志摩遇見陸小曼》等書。

媒體推薦

她很美麗,很有才氣。 ——冰心
她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做仇敵。 ——李健吾
她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著空氣中的電流,放射著耀眼的火花。——費正清
她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費慰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翻閱時光:輕輕走來的江南女子

1.蓮開六月 002
2.墨香里的哀愁 009
3.東方遇見西方 016
4.霧朦朧,情萌動 023
第二章
粉紅心事: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1.像寫詩一樣去戀愛 032
2.康橋一夢 039
3.煙火消散的瞬間 046
4.你也在這裡 052
第三章
患難真心:離別是為了更好地相逢

1.堅定愛情坐標 060
2.馬尼浦王的女兒 067
3.執手他鄉 075
4.人生的漫漫黑夜 082
第四章
紅袖添香:愛是崇高的語言

1.是愛,是暖 090
2.長長的答案 097
3.遊歷歐洲古建築 104
4.腳步停駐 111
第五章
白山黑水:青春不只是一場盛宴

1.黑土地芳蹤 120
2.一生至痛的時刻 127
3.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134
4.永遠的藍顏知己 141
第六章
落花無言:突如其來的命運悲歌

1.詩人乘風去 148
2.夢中相顧無言 155
3.你是人間四月天 162
4.鐘愛一生 168
第七章
時代旋渦:俯瞰人生的繆斯

1.心向自由 176
2.古蹟的現代追問 183
3.激盪歲月里 190
4.與時間賽跑 196
第八章
美麗絕唱:一身詩意千尋瀑

1.聚散兩依依 204
2.彩雲之南 211
3.雪後殘酷的寒流 218
4.最後的沙龍 224

後 記 230

文摘

1.是愛,是暖
草黃了又綠,綠了又黃,花謝了又開,開了又謝。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校園裡,一支並蒂蓮正開得美麗,開過了春,開過了夏,開過了秋,開過了冬。經歷過分歧,經歷過默契,經歷過苦痛,經歷過幸福。冷暖交替之中,苦澀與甘甜交織之間,兩朵花的根莖已經生長在一起,再也不分你我,心與心的交流讓它們更加讀懂了對方的心思。它們感受著對方的歡喜和悲傷,為對方的歡欣而歡欣,為對方的苦惱而苦惱。它們相互扶持,在對方最需要力量的時候給予對方最恰當的支持。它們共同生長著,為了共同的明天,共同的未來,共同的家園。
從喪父之痛中走出來,林徽因繼續著她的學業。她得知父親不在後,二娘帶著庶出的弟弟妹妹們回了老家,家中只剩下母親,從此,母親的一切生活來源全要依賴自己,以及自己身邊的這個男人。她從不擔心那個人會怠慢她的母親,或者不悅於對母親的照顧,相處了這么久的時間,二人無論從生活上,或是學業上,或是事業上,都已經融在了一起,如同後天生成的並蒂蓮。他必然會將自己的事情當作他的事情,把自己的母親當作他的母親。
林徽因減少了與同學出遊的機會,時常一人伏在一張靠窗的繪圖桌上,認真地繪製著她的作業。窗外傳來其他學生們的歡笑聲,鳥兒的鳴叫聲,她都置若罔聞。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在桌上投下了她清瘦的身影。他們快樂地生活著,沒有壓力,沒有負擔,她則不同。偶爾,累了,抬起頭,轉動已經僵硬了的脖子,望一望活力十足的校園,片刻的休息之後,又是長時間的繪圖。
她的想像力總是那么豐富,一如她在文學創作中所展現出的與眾不同,她所繪製的草圖也總是天馬行空。在她的腦海中,不同的創意總會如春季里山間的泉水般不斷向外涌,她總是能夠快速畫出一張草圖,卻久久不能將它完善。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她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草圖,卻一次又一次將它否定。哪怕其他人認為那圖看上去已經很美,她也仍會將它丟棄。她不要這些,她想要的,只是她真正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
遞交作業的期限將至,她卻還在猶豫,在思考,這讓她有點焦急。但無論如何,她都不想將一張自己都不滿意的作品交上去。梁思成看到她專注於設計的樣子,竟然別有一種風情,一種不同於平日清風淡雅的堅定的風情。他走上前,拿過她設計的草圖看了一會兒,然後放下,動手在上面加工起來。林徽因注視著梁思成,看到自己那零散的思緒成為了他筆下確實的圖畫,她感到了震撼。並非不了解梁思成的繪畫功底,也並非不曾見過他專心繪圖的樣子,那打動了她內心的,是那幅在她腦海中浮現過多次,卻始終不成形的建築圖。她更加確信,梁思成懂她,也只有他,才能將她頭腦中的東西如此完美地呈現於紙上。
在學校時,林徽因的許多作品都是梁思成與她共同的結晶。當她的作業在班級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並被老師當作典範掛在判分室的牆壁上時,她心中是喜悅的。那是一份至高的獎賞,也是一份認可,她知道,所有的同學都對她欽佩不已,大家都為這箇中國姑娘能夠設計出如此大氣的作品而感到震驚。一次,兩次,三次……當她的作品不知多少次被掛上那面牆壁的時候,她的名字已經在校園中流傳開了。
每當她走在校園中,都會有一些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她。面對大家的稱讚,她輕輕一笑,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好意和鼓勵,然後一臉一如既往的淡然繼續行走在校園之中。她並不曾因自己的優秀而感到驕傲,也從不向人提及自己有多么優秀。在她心中,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也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學業在繼續,感情在升溫。課餘時間仍是有的,有時,他們會去附近的集市逛上一圈當作放鬆。林徽因最喜歡那裡的油炸燕麥包,黎巴嫩香腸和瑞士乾乳酪則是梁思成的最愛。有時,他們也會去校外散步,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小鎮和村落的氣息。
梁思成與林徽因雖有婚約,在美國那樣開放的,提倡自由戀愛的國度里,他們卻都是自由的。無疑,林徽因的美貌與才情讓她贏得了許多同學的愛慕,有美國學生,有中國留學生,也有其他國家的留學生。而面對那些家境殷實,門第出眾的留學生,面對那些金髮碧眼,樣貌英俊的外國學生,她的心從未動搖過。她深知,無論是家境,或是樣貌,梁思成不及一些追求者,然而,她卻認定,梁思成雖然不是最好的,卻是最適合她的。
在性格上,他們有很大的反差,一個活潑,一個刻板;一個喜歡與人相處,一個嚴肅不善交際;一個樂於表現自己,一個喜歡內斂低調……因此,他們也發生過不少的爭執,特別對於她從不介意身邊有眾多的追求者這件事,極少發怒的梁思成竟然惱火了。然而風波過後,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加牢固,並且相處得更加融洽了。他們那些不相似的性格,竟然恰到好處地彌補了對方的不足。
林徽因曾說自己是一個容易興奮的人,遇到一些自己心愛之物之事,她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悅和激動,而梁思成卻一直是沉穩的,這沉穩與林徽因的容易興奮碰撞在一起,便剛好中和成了最佳的頻率。正如他們能夠共同創作出優秀的作業一般,他們在生活上也日漸進入佳境。
1927年3月,他們迎來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最後一個春天,也迎來了一位他們共同的老朋友——胡適。胡適此行是來演講的,一見到林徽因,他便感到了林徽因的變化,她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了,她的眼中雖然仍有些閃亮的靈光,卻也多了一些成熟女性的閱歷。林徽因稱,這是她從理想主義階段蛻變到了現實主義階段的緣故。
故友重逢,胡適無意間提起林長民的事情。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再次提及時,林徽因的眼中還是忍不住泛起淚光。林長民離世後,梁啓超立刻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待林徽因如自己的親生女兒一般,她之後的學費也一直是由梁家承擔的。她也已然將自己當作了梁家的人,雖然自己要成為梁家人還差一步,那最後的一步。
見自己勾起了林徽因的傷心事,胡適連忙轉了話題,開始講述林徽因出國後,國內發生的一些事情,這其中,便有徐志摩的婚事。
那是一場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婚事,新娘是陸小曼,他一位好友曾經的妻子。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戀愛來得太突然,也很必然。從1924年他們相戀,到1926年他們結婚,長達兩年的時間裡,他們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來自朋友的,來自社會的,來自各自家庭的。壓力並沒有阻止他們的愛情,他們最後還是在一起了,並帶著這份壓力生活了下去。
對於徐家人而言,這樣的兒媳,這樣的婚禮都是他們無法接受的。之前,徐志摩因為林徽因與張幼儀離婚,可林徽因畢竟是名門大戶家的小姐,所以徐家雖然氣憤,卻並沒有過分干涉他,並想若是這兩個孩子真能走到一起,也不算太壞。誰也沒有想到,徐志摩竟然會愛上一位有夫之婦,鼓勵她離婚,然後與她結婚。
聽聞徐志摩再婚,林徽因的心中竟然沒有一絲不悅,也沒有一絲嫉妒,有的只是擔憂和同情。她能想像得到,像徐志摩那般為了情感而活的人,面對家庭的反對會有多么激烈的反應,也能想像得到,他對遵從家人的那些條件有多么無可奈何。徐家給徐志摩開出的條件只有兩條,其一是請梁啓超證婚,並請胡適做介紹人;其二是婚後甚至婚禮的費用,徐家一概不負責。這兩條對徐志摩而言都是十分為難的。
在胡適的勸說下,梁啓超極不情願地擔任了證婚人,但他並沒有送上任何的祝賀,反而在婚禮上怒叱了自己的學生徐志摩,令在座所有的嘉賓面面相覷,也令台上的一對新人尷尬萬分。但最後,婚還是結了,禮還是成了。陸小曼成為了徐志摩名正言順的妻子。
徐志摩的婚禮令梁思成和林徽因心中都起了一些念頭。林長民在世時,曾極力催促他們結婚,而梁啓超則認為,孩子們接觸時間還不多,應該讓他們慢慢相處,不需著急。梁思成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希望自己能夠在學業有成之後再談及婚事,也希望林徽因能夠與自己多熟悉一些。如今,兩人已經相處得默契而自然,學業也就快要完成,故鄉好友結婚的訊息讓他們心裡都不由得一動,他們的婚事或許也不應該再拖下去了。
6月9日,林徽因生日的前夜,梁思成將一面親手製作的銅鏡交到她手中。一塊圓形的玻璃鏡面鑲嵌在銅鏡的一面,兩位飛天的浮雕刻於銅鏡的另一面。銅鏡很精緻,無論是飛天周圍的花紋,還是銅鏡的質地,都可以以假亂真了。唯獨鏡背上刻著的一行小字,暴露了這枚銅鏡的真實來歷。這親手製作的生日禮物讓林徽因愛不釋手,她能體會到梁思成的用心,是啊,他的用心,早在她生病時,在她父親去世之時,在那些細小的生活細節里,她已經就感受到了。
於是,第二年春暖花開之時,梁家提出要為他們舉辦婚禮之時,他們二人都欣然接受了。

2.長長的答案
三月里的渥太華,沒有揚州的細柳,沒有北京的梧桐,有的是一大片蔥鬱的針葉林。那溫潤的來自太平洋的風穿過林間,撥動樹上的針葉,地上的光影仿佛波浪起浮。清新的空氣在風中流動,沁人心脾。明媚的陽光在雲間穿梭,略帶嬌羞。
1928年3月21日,當最後一縷晚霞即將褪去,整個渥太華即將沉浸在寧靜的夜色中時,一間古老的教堂中突然響起了悠揚的管風琴聲。此日,此時,此刻,一場隆重的婚禮正在教堂中舉辦,那是一對幸福的新人,他們一起漂洋過海,一起遠渡重洋。他們有著相同的期待,相同的夢想。他們曾陪伴著彼此,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日子,最終,他們牽起了彼此的手,將自己的未來交付於對方手中,從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人再也不會分離。
悠揚的音樂,溫馨的燭光,滿室的祝福。多少女子夢寐以求這樣的婚禮,並不需要多么豪華氣派,只要能夠牽著自己心愛人的手,感受到他對自己的關懷和珍視,其他的那些,便都變得不重要了。若是此時,還能夠得到親朋好友的祝福,那幸福就會加倍。
當與最愛的人攜手緩緩行走在紅毯上,一步,一步,邁向前方的禮台,當身邊圍繞著羨慕的目光,鮮花和掌聲,有哪個女孩子的心還會靜如止水?那是多么幸福的時刻,一生中最期待的時刻。那飽含幸福的神情,讓人一看便融化。教堂里,滿是濃濃的愛,濃濃的情。那並不長的紅毯上,邁出的每一步都寓意著他們離永恆的幸福又近了一些。
此時,新娘和新郎挽著彼此的手臂,在音樂聲中緩緩走入教堂,新娘身上穿的不是婚紗,而是她親手縫製的禮服,領口和袖口上的彩色花邊,像是從天邊落下的一縷彩霞,將她的面色襯托得更加紅潤。她的頭上戴著一頂嵌了珠子的頭飾,頭飾的兩側,兩條彩色的綢緞自然地垂下來,落在她的肩膀,好似從天而落的虹。
那一身黑色西裝的新郎,目光直視著前方,每一步都走得謹慎而莊重。他知道,今天過後,自己最心愛的女人將成為自己的合法妻子,一想到能夠與她攜手度過每一天,他的心裡就充滿了幸福。
這與眾不同的婚禮屬於梁思成與林徽因。他們將婚禮定在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一位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大師李誡。李誡生活在宋朝年間,在他編纂的《營造法式》一書中,他繪製了許多精美絕倫的建築樣式,從選材到實踐,從結構到花紋,無一不用盡了心思。幾千年前的3月21日,中國的土地上樹起了一座為李誡而立的墓碑。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心中,這位大師的地位無人能及。同樣熱愛建築的他們,便選定了這一天作為他們的結婚紀念日。
幾經磨合,幾經輾轉,兩股泉水終於匯入了相同的入海口,在他們的前方,是寬廣無限的大海,是看不到邊際的未來,然而他們卻不會再感到孤單,不會再感到猶豫,只因,那是屬於他們的天地。在寫給家人的信中,他們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表明,這令梁啓超喜出望外,他期待這一天已經很久,如今,自己希望的事情終於成真了。
關於婚禮,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打算,可是作為父親,他也有他的決定。對於梁家而言,不訂婚便結婚是不合規矩的,雖然之前早已經與林長民約定好,可那畢竟只是口頭約定,不夠莊重,不夠正式,若是貿然娶了林家的姑娘,那便不是尊重了。梁啓超有心在婚禮前舉辦一場隆重的訂婚儀式,一來表達梁家對未來兒媳的重視,二來安撫好友的在天之靈。可是兩個孩子都在國外,一時間無法回國,這訂婚儀式要如何舉辦呢?
考慮再三,梁啓超決定,無論孩子們能不能回來,儀式一定要辦,還要辦得體面,辦得風光。他請人為兩個孩子看了“八字”,然後根據“八字”的提示選擇了時間和信物——一紅一綠兩塊價值不菲的玉佩和一對未曾雕刻的玉印。為了儀式更圓滿,梁啓超還特意寫了一份祭告祖先的帖子,從國內郵寄給梁思成,囑咐他一定要收好。而那兩份信物,考慮到長途運送可能會有閃失,便先由兩家家長代為保管。
為了孩子,身體再勞累,心裡都甘之如飴,這是每一位為人父母的人都會有的感受。當頭腦中的結婚的流程變成黑色的墨字現於白紙之上,當所有必備的物件都已準備齊全時,梁啓超的體力和精力都已接近透支,可再多的疲憊都不能掩蓋他的興奮和喜悅。“……這幾天為你們的聘禮,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從抱在懷裡的“小不點點”(是經過千災百難的)一個孩子長到成人,品行學問都還算有出息,眼看著就要締結美滿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國,回到我的懷裡,如何不高興呢?今天北京家裡典禮極莊嚴熱鬧,天津也相當的小小點綴,我和弟弟妹妹們極快樂地玩了半天。想起你媽媽不能小待數年,看見今日,不免起些傷感,但她脫離塵惱,在彼岸上一定是含笑的……”梁啓超在信中這樣寫道。
遺憾的是,梁啓超還是累倒了,他只得將所有流程託付給梁思成的二叔,由他代為主持。而國外的婚禮,則交給大女兒梁思順負責。
最初,梁思順是最反對他們在一起的人,她對林徽因有太多不滿意,也曾多次寫信給梁思成,言辭之間透著極大的不滿和強烈的排斥之情。梁思成既不想與大姐起衝突,又不能放棄林徽因,左右為難。沒想到,大姐後來竟然改變了對林徽因的看法,並且成為了他們的證婚人。這不但讓他心安,也讓遠在家中的梁啓超鬆了口氣。
1927年年末,在梁家舉辦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的訂婚儀式。那一天,所有親朋好友都來到了梁家,用最真誠的心祝福了這一對新人,儀式的隆重,場面的盛大莊嚴,讓人忽略了當事人不在場的遺憾。
幾個月後,大洋彼岸的婚禮現場,梁思順和丈夫陪著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了新郎和新娘應該站的位置,然後站到了一邊。梁思順的丈夫是渥太華領事館的領事,於是,他們夫妻成了唯一出席這場婚禮的新人親屬。
一位慈祥而嚴肅的牧師正站在祭台上等待著他們。他主持過許多場婚禮,卻第一次見到這樣裝扮的新娘,她渾身散發的東方氣息向人們宣告著,無論她在哪裡舉辦婚禮,無論她走到何地,她都有著一顆中國心。
溫馨而莊嚴的氣氛籠罩在教堂中,牧師用深沉的聲音向他們講述著婚姻的目的,自此時此刻起,他們將經過上帝的允許,結為合法的夫妻。從此,他們必須用最真的愛對待彼此,用最真的心對待他們許下的每一句誓言。若是違背,則是對上帝的不敬。
“你是否願意娶這位姑娘,讓她成為你正式的妻子,愛她並珍惜她,無論貧富或疾病,至死不渝?”牧師用深邃的目光望著梁思成,那眼神似乎能夠看進他的內心。
“是的,我願意。”梁思成的回答乾脆利落,沒有半點猶豫和心虛。
牧師又轉向林徽因,問了她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覆也是同樣的。沒有任何的修飾,平實而簡單的語言,卻像是有著魔力一般,令在座的所有人都動容了。最動容的,應數梁思順。親自見證了自己最疼愛的弟弟找到了最適合他的那個人,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怎么不幸福?林徽因落落大方,溫柔卻不軟弱,嫵媚卻不嬌艷,聰慧卻不高傲,和弟弟站在一起,便是一對璧人。有她陪伴在弟弟身邊,弟弟今後的生活自然會幸福。想到這裡,她也不由得佩服起父親的眼光來,也對自己曾有過的激烈態度有了些歉意。
林徽因左手被梁思成輕輕牽起,一枚鑲嵌著藍寶石的戒指套上了她的無名指,她的眼中閃著淚光,是激動的淚光,是幸福的淚光。之前那顆激動得快要跳出胸口的心,突然間安定了,穩穩地落回了它應該待著的地方。當一片輕柔的吻落在她的唇上,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輕鬆。
承諾已許,儀式已成,教堂上空飄起了美麗的花瓣雨。新人離開了教堂,其他人也隨之離開了教堂,前往擺設了婚宴的地方。婚宴設在中國領事館,這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商量好的。客人不算多,都是他們在國外結識的好友,他們端起酒杯,一桌又一桌地敬過去,接受朋友們的祝福。
多年的愛情長跑終於有了結果,而這結果並不是終點,而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新的起點。他們擁有了彼此的愛,也擁有了彼此的心,未來的路很長,他們牽了手,便要一輩子同行。

3.遊歷歐洲古建築
並非只有倦鳥才會思巢,任何一位身在異鄉的遊子,無論他在流浪,還是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和工作,無論他貧窮或是富有,重病纏身或是健康硬朗,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時刻想要回到那個自己生長多年的地方。
在畢業前,他們也曾有過猶豫,是留下來繼續深造,還是回國?一家美國知名的建築事務所早已向他們發出過邀請,允諾他們一旦接受邀請,便會有豐厚的薪酬和良好的環境。然而,梁思成既對這份工作的創造性有著擔憂,也對於回到祖國之後將要面臨的情況有著擔憂,這樣矛盾的感情讓他一直猶豫不決,遲遲作不了決定。直到他收到了父親從國內寄來的《營造法式》,才堅定了回國從事研究的決心。
浪漫而甜蜜的婚禮結束後,這對新人準備回到祖國,而在回國之前,他們準備遊歷一下歐洲各國,那是梁啓超的安排,也是他們二人的心愿。
鳥兒不曾飛出金絲籠,便不會知道天有多高;魚兒不曾游出玻璃樽,便不會知道海有多廣;鹿兒不曾跑出圍欄,便不會知道草原有多遼闊。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便只能感受得到身邊那近在咫尺的微小,看不到遠處那無邊無際的博大,小窩為創造者提供了安定,卻也遮擋了他們的眼光,束縛了他們的思想。
第一次與父親遠赴歐洲,她從好友那裡得知了有關建築的事情,見過了許多精美的歐式建築後,她的心,便徹底被這些人工雕琢的巨大藝術品所征服了。她在那些建築中見到了她夢中的世界,那一個由靈性和天賦,感受和實踐搭建起來的世界。它們散發著光芒,仿佛有著獨特的靈魂。藝術和現實,就在那些建築中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若不是梁啓超為他們安排好了歐洲的行程,她也一定會再去那裡,去看那更多的人造奇觀,去感受那更多的人間智慧的結晶。而此次,心愛的人在身邊,喜愛的事物在眼前,還未動身,她便相信這會是一場愉悅的旅行。
作為一個父親,梁啓超無時無刻不在掛牽著兒子的平安,早些年間的意外令梁思成的身體變得格外脆弱,梁啓超便時時擔心他的身體有恙,而當梁思成與林徽因前往歐洲時,他又開始擔心起他們的安全來。他不允許他們為了節省費用,從莫斯科轉乘火車回家,並在信中一一列舉了他希望他們參觀的地方和行走的路線。
信中並沒有提及英國倫敦,林徽因和梁思成卻將這裡作為了歐洲之行的第一站。當他們站在聖保羅大教堂面前時,林徽因想起了少女時代的自己。舊地重遊,往事歷歷在目:那一頭烏黑的長髮編成兩條長長的辮子,自然地垂在兩肩。一身傳統的衣衫和裙子,將她那嬌小的身材襯托得更加精緻。而此時,泰晤士河中的倒影,盤起的頭髮,熨帖的衣衫,莊重的顏色,無一不表露著她已經是一位成熟的少婦了。
時間過去了,歲月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痕跡,卻帶走了她眼中的稚氣和天真。時間在改變,人也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那座雄偉神秘的大教堂,它就這樣靜靜地佇立在河邊,看著河水從朝至夕地流淌,看著白雲來了又去,任由不同的人們在它的胸膛中穿行。兩岸的樹木倒映在河裡,為河水增添了一些顏色。那兩岸迴蕩的鐘聲,向人們講述著這裡的歷史,無關風月。這樣的情景讓她想起歌德的一首詩,詩中寫道:“它似一棵蔥鬱的樹,上帝將它栽種在這裡,令它生根發芽,成千上萬的枝幹向四周延伸,那一片片葉,好像海中的沙。它的每一處細節,都好似經過了精心地裁剪,看起來那樣完整,感覺上那么適合。它在向人們訴說著上帝的恩榮,用它堅實的身體,以及在太空中遨遊的靈魂。每一絲,一縷,都那樣纖細,卻能永遠堅韌,不會凋零。”
林徽因平靜地欣賞,回憶,梁思成卻在充滿了新奇地觀察,研究。對他而言,這是一座陌生的建築,即便曾在書籍和雜誌上見過它的照片,卻怎么都不如親自欣賞它這種感受來得直接,來得震撼。他被設計者的精妙思想所折服,也對設計者能夠達到的境界產生了嚮往。雖然只是第一次來到這裡,他卻產生了與林徽因相似的感受,他將這裡視為上帝賜予人間的禮物。
愛總會讓人心有靈犀,心有靈犀總會讓人更加相愛。在這個國度里,他們的靈魂交織在一起,彼此體會著對方的心意,交流著自己的心意。在相愛的兩個人面前,言語變得多餘,他們甚至不需要言語,就能感受得到,那發自內心的,不斷湧出的情感,那頭腦中連綿不絕的思緒。他們對建築的理解在不斷加深,對彼此的感情也在不斷加深。這過程,像是油燈里漸漸被浸透的棉芯,不知不覺,柔柔地,緩緩地,便深入了每一絲紋理。
他們還參觀了海德公園的水晶宮。那晶瑩剔透的玻璃透著脆弱,那鋼筋鐵骨的構架卻又透著堅強。入夜,宮內燈火通明,使整個水晶宮看來仿若一顆深海之中的夜明珠。林徽因陶醉了,她在這座建築上看到了一種新的精神,看到了美學與建築學完美的結合。這讓她深受啟發。
之後的時間裡,他們在德國拍下了許多的照片,有愛因斯坦天文台、柏林宮廷劇院、慕尼黑城門、科隆主教堂等。他們將這些美麗的建築留在了黑膠片上,也留在了他們的心裡。他們走過了瑞士,在那誘人的自然風景中沉醉,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美好和寧靜,身心都感到了無比的輕鬆。
然後,他們去了巴黎,參觀了著名的巴黎聖母院。每到達一處地方,每參觀一座建築,他們的心中都會升起不同的感受,有對建築本身的,也有對人生,對藝術的。他們將這些感受記在本子上,字裡行間,都是他們的喜悅,激動,興奮,沉澱。學校里學到的那些東西,與這些親自觸碰到的,親自觀察到的相比,顯得微弱而蒼白。
幾乎所有的建築在他們的眼中都充滿了生命力,它們是擁有靈魂的存在,不似看起來那么冰冷無情,而是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深情,更不要說那些有著人類形體的雕像。梁思成對雕像有著極強的領悟力,他總是將雕塑所要表達的意圖與建築聯繫在一起,林徽因因此笑他“三句話不離本行”。
有時,他們也會手挽著手在充滿浪漫氣息的街頭漫步,沐浴溫暖的陽光。街道兩旁有酒吧,有咖啡館,有餐廳,有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有不修邊幅的藝術家,有擁吻在一起的幸福戀人……在國外生活多年的他們早已習慣了國外開放自由的氛圍,自然不會因看到這樣的情景而臉紅,林徽因還不由得感嘆道:“多好啊,他們好像只活在此刻的幸福中,為春天,為音樂,為愛……”梁思成轉過頭,看著自己心愛的妻子,輕輕地將嘴貼近她的耳邊,溫柔地對她說:“我也覺得非常幸福,那是因為有你,有這一時刻。”
幸福的紅暈飛上林徽因的臉頰,與梁思成在一起,他極少有這樣動聽的話語,更不會隔三岔五作詩一首送給她,可就是那偶爾表露的心跡,偶爾從他口中冒出的動人句子,恰好能夠讓她的心更加滋潤。
坐上前往義大利的火車,看著熟悉的風景一一向身後遠去,他們向浪漫之都巴黎作著簡單的告別。他們的身邊,是彼此熟悉的溫度,以及熟悉的堅實和柔軟。在安靜的車廂里,他們依靠著彼此的肩膀,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火車駛進羅馬火車站時,太陽正欲收起它最後一席華麗的袈裟。落日的餘暉為古老的羅馬鍍上了一層金色,使它看上去更加神秘,更加高貴,更加典雅。
出行前,梁啓超曾囑咐他們,義大利之行可多停留些時日,不必急著離開。等他們到達羅馬,才明白父親的用意。尼亞迪斯噴泉、馬修斯·奧爾琉斯圓柱、馬爾斯廣場的方尖碑、聖彼得教堂、西斯廷教堂……每座建築都有它自己的風格,卻又與其他建築形成了強烈的統一性。在一位當地熱心姑娘的引領下,他們參觀了整個羅馬所有著名的建築,那些建築無一不突顯著濃郁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讓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雖然有些意猶未盡,可是梁思成在國內的工作即將開始,他們不得不快些回去了。當他們踏上回國的歸程時,他們的本子上已經記錄了無數對不同建築的理解和感悟,他們的心無比充實。

4.腳步停駐
兩個人在不同的國家之間穿行,或許會有欣喜,或許會有驚喜,而那欣喜和驚喜卻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是雨後出現的虹,為空蕩的天空增添幾分色彩,它們是生活中的調味品,為單調的生活增添一些味道。
生命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短暫的興奮和喜悅,有人羨慕那些旅行者的灑脫,卻看不到他們夜深人靜時的空虛;有人羨慕那些人的自由,卻看不到他們生活中的窘迫。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不是熱衷於旅行的人,歐洲之行,只是他們漫長人生中的一次修煉。四處飄蕩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週遊歐洲的喜悅也並沒有沖淡他們心中那份責任感,當儲存在他們行李之中的信息和資料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們便開始考慮回國的事情了。
旅途中,他們曾收到過梁啓超從國內寄來的信件,信中的一字一句都透著梁啓超對他們的惦念。“(我)在康復期中最大的快慰是收到你們的信。我真的希望你能經常告訴我你們在旅行中看到些什麼(即使是明信片也好),這樣我躺在床上也能旅行了。我尤其希望我的新女兒能寫信給我。”這樣誠懇的話語,讓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感到了一些愧疚。他們深深地感受到梁啓超的掛念,也感受到梁啓超的身體狀況欠佳,回家的心情便更急切了。他們希望可以早些回到家中,尋一份妥當的工作,在父母身邊承擔為人子女的義務。遠在家中的梁啓超並不知道孩子們的想法,他心裡惦記的,除了孩子們在國外的情況,還有梁思成回國後的工作。先成家,再立業。家已然成了,立業的問題也應該考慮了。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梁啓超一直將梁思成看作一個需要自己指導的孩子,卻忽略了此時的梁思成已經是一位27歲的成年人了。多年的工作和生活讓梁啓超養成了事事都要安排妥當的習慣。而四年在國外的獨立生活和西方的文化使梁思成習慣了自己做主,在很多事情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
起初,梁啓超想讓兒子去清華大學教授建築圖案課程,然而清華大學當時還並未開設這門課程,校長雖然顧及梁啓超的面子,卻也沒有直接答應他,只說此事學校還需要召集評議會投票。對於父親提出的去清華大學任教的提議,梁思成並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回信中,他只講述了自己在歐洲的見聞,以及與林徽因的近況,至於就業的問題,則隻字未提。
兒子的無動於衷讓梁啓超感到有些泄氣。儘管在梁思成的心中,父親的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仍然是那個讓他引以為榮的父親,可是在梁啓超心中,卻有道坎卻怎么也繞不過去。梁啓超在焦急地等待著清華大學的訊息,讓他無奈的是,梁思成對他的指導並沒有作出什麼表示,似乎並不在意。而清華大學那邊也遲遲沒有答覆,每次他忍不住厚著臉皮去問,對方的答覆都是“再等一等”。
命運的安排,有時很自然,有時很突然。有時,在田野里行走的人想要捕捉一隻野兔,野兔沒有出現,卻遇到了可口的野果;有時,出海打魚的漁夫想要捕捉肥美的大魚,大魚沒有出現,卻撈上了孕育著珍珠的蚌殼。突然間的一場雨,或許會淋濕新買的衣服,也或許會讓誰遇到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展開一場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梁思成的一位師兄接到了東北大學的邀請,希望他可以去東北大學新成立的建築系任教,然而這位師兄已經與一家公司簽約,無法前往。於是,他便想起了那位還未回國的優秀的學弟。他將梁思成的情況告訴了東北大學的負責人,成績優異,課業出眾,多次獲得學校的獎勵……東北大學的負責人聽過之後,認為梁思成是位難得的人才,便向他的家中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可以去東北大學任教,還給出了相當可觀的月薪——每月265元,對於一名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薪水已經是最高的了。
邀請到達梁家時,梁思成還沒有回國,梁啓超得知了學校開出的條件後,當即替梁思成接受了邀請,然後迫不及待地通知遠方的兒子,務必要在開學前回到中國。訊息來得太突然,這對還未度完蜜月的新人只好臨時更改了行程,由西伯利亞乘坐火車回到了祖國。
哈爾濱,瀋陽,大連,天津,北京。一路上,他們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國外多年,國內的改變多少讓他們感到有些陌生,他們也會擔心,擔心國內的情形是否能夠讓他們學以致用,是否能夠讓他們的事業順利發展。當濃濃的京味兒迴蕩在耳邊,當他們看到熟悉的藍天下,紫禁城的屋頂散發著金色的光芒。他們的心安定了。
回家的路上,拉著洋車的車夫,街頭大聲吆喝的小販,都讓他們感到特別的親切。離家太久,他們多想快一些,再快一些回到家中,去看一看思念已久的親人,去喝一口家裡泡的香茶,和家人吃一頓熱鬧溫馨的團圓飯,將旅行拍下的照片一一展示給家裡人,並向家人講述他們這一路上的收穫。
路上的匆忙和還沒有倒過來的時差讓他們十分疲憊,見到久違的兒子一臉憔悴,梁啓超極為心疼,急忙命人將他們帶去房間休息。他們住的房子經過重新修整,窗明几淨,家具都是新的,而這一切都出自於梁思成的庶母。看到有這樣一位賢良能幹的庶母陪在父親身邊,梁思成之前一直懸在胸口的心稍稍鬆了一些。然而,梁啓超的身體狀況還是讓他非常擔心。此時,梁思成並不知道父親早在他們結婚的時候便已經查出尿中有血的事情,看到一向健康的父親身體時好時壞,他想父親或許是近期因為自己的事情過度勞累,所以才會身體虛弱。想到這裡,他心中的內疚又多了幾分。
舊時,出嫁後的女子總會有一種孤獨感,寄身於婆家,處處小心,時時謹慎,總會擔心稍有差錯,迎面而來的就是冷冷的目光和怒氣沖沖的責罵。哪位女子不希望自己出嫁後,能夠與婆家如一家人般相處。多數女子都希望能夠放心地將自己交予男方,得來終身的依託。卻很少有哪位女子,真的如願以償,是以才會有那么多女子,在出嫁之前泣不成聲,在入了婆家後步步小心。
林徽因卻似未曾擔心過這樣的事情一般。第一次拜見梁家的親戚,林徽因舉止大方得體,從容自然,讓所有人都喜歡極了。所有人都覺得,這姑娘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也許她本就應該是梁家的人。梁思成庶母5歲的小兒子尤其喜歡林徽因,整天像個小尾巴似的繞在她身邊,那肉嘟嘟的小模樣,用稚嫩的童聲喊出的“二嫂”,都讓從小不曾感受過這樣的家庭氛圍的林徽因第一次感到了一家人的溫暖。家的感覺,應該就是這樣吧,沒有隔閡,沒有距離,沒有生疏。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前,一團和氣,其樂融融。林徽因再也不孤獨了。
回家之後,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便是去祭拜梁思成的生母。母親病重時未能在身邊盡孝,母親離世前未能見上最後一面,一直是梁思成心中的一份遺憾,然而他失去了母親,卻收穫了一位如此通情達理,才貌兼備的妻子。林徽因深知這一切,她陪著梁思成站在墓碑前,懷著誠懇的心意,深深地鞠上一躬,表達著自己的尊敬。誠然,曾經梁思成的母親對自己的排斥、為難、指責,都讓林徽因的心中承受了太大的壓力,且她那場大病,也並非與她受到的壓力無關。然而故人已逝,那位至死不肯接受自己的夫人就這樣永遠地沉睡在這裡,自己還有什麼可以介懷的呢?若是她在天有靈,見到林徽因如此大方得體,對待梁思成如此用心,又對待她如此尊重,她應該也可以含笑接納了。
墓碑前,林徽因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可憐的父親沒能尋到屍骨,自然也沒有下葬之說,更不要說為他立碑刻字。她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對父親說:“父親,我現在很幸福,你放心吧。”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到來讓整個梁家都沉浸在喜悅之中,沒人能注意到,梁啓超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非常不樂觀。德國醫院的誤診讓他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而協和醫院的手術更讓他的身體徹底崩潰。梁家人只知道他因為過度的操勞需要每隔兩三個月接受一次輸血,誰都不知道,協和醫院的那次手術中,梁啓超有病的那枚腎並沒有被切除,被切除的,其實是他健康的腎。
梁啓超自然也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時好時壞,為了不影響兒子的事業,他將自己的實際情況隱瞞了下來,然後急忙催促兒子動身前往瀋陽。

後記

世間的事總是變幻莫測,無人能說得清,它究竟因何而生,因何而滅。世間的人總是生死由命,無人能算得準,一個人究竟何時降臨,何時離開。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人潮湧動的街頭,一個人來了,一個人走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都不過是瞬間,有幾人能萬古流芳,又有幾人能夠長久地被人們緬懷思念。
她做到了,雖然從未有過這樣的期盼,從未想過這樣的結局,然而,她真的做到了。
她如一位仙子,從一片清池中走出,婷婷裊裊,步履翩然。經歷了分分合合,經歷了炮火喧天,經歷了顛簸,經歷了動亂。當她回到她所來的那個世界裡時,她依然清麗,依然溫柔,依然美好。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間仙娥,好一位賢妻良母,好一位建築名家。一個女子,若是生得美麗,並不稀奇;若是天資聰穎,也不可貴;若是賢良淑德,算不得驚天動地;若是堅韌有餘,也最多得人敬佩。而她,卻集世間所有光華於一身,這怎能令人不為之驚嘆,不為之動心?
多少人為她動心,卻只敢遠觀,不知如何靠近;多少人為她傾心,卻一見她面,便自覺低了幾等。即使她不曾流露出半分高傲,半分冷漠,仍讓人不由心生敬意;即使她不曾扭捏羞澀,故作嬌弱,仍讓人對她愛憐有加。
無論何時見她,她總是大方的、端莊的、自然的。她的眼神中,始終是那種淡定,又不時藏著點調皮。她的出現,為多少陋室華宇增添了光彩,為多少古板人物增添了靈性。難怪梁思成愛了她一生,守了她一世,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她的離去,令世間多少人嘆惜,又令多少人悲戚。然而她還是走了,就那樣離開了,沒有留下一句話。她的名字永遠印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記在了中國建築史冊里,永遠被後人緬懷和愛戴。

序言

序 言
歷史是深不可測的黑匣子,裝了生生世世的愛與離別、快樂與憂愁。總有人喜歡在其中撿拾故事的殘骸,溫暖的、遺憾的、殘酷的、撕裂的……借著昨日的溫度,來復甦今世的記憶。
江南的陽光里,走來一位少女。眉眼溫柔,嘴角倔強,柔和的光線里,她笑靨如花,青色襦裙閃動著細碎的光芒,表情生動得像音符在跳躍。
她是林徽因,是天生麗質的絕代名媛,是激盪時代的曠世才女,是嬌柔旖旎的一方佳人,更是千萬男子的一個夢。
秀美的杭州給了她清雅的容貌與靈動的氣質。年少時,她的聰敏,她的優雅,使得她的舉手投足充滿了魅力,讓人不由自主地羨慕與喜歡。幾十年之後,當年一同玩耍讀書的堂姐妹們還能夠細緻描繪出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可見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
豆蔻年華,裙下之臣比比皆是。他們不止愛她美麗的容顏,更愛她恬靜的性格、高雅的氣質、新奇的才思、高傲的風骨。
她被愛包圍著,卻從未喪失判斷與理智。她沒有選擇璀璨的煙火,最終執起一雙溫柔手,走進幸福圍城。
“一代才女”的美譽,並非虛傳。結婚後,她的沙龍里依舊不乏才子俊秀。才與貌,已難雙全,再加上曠世的智慧,她就像是明亮的星星,無論何時,都吸引著無數崇拜的眼睛。她的客廳里,瀰漫著“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芬芳空氣。
沒有人的生命是永恆的暖色。在時代的變遷里,她同樣面對過苦難。質疑、羈旅、孤城、貧窮、病榻、遲暮,光鮮亮麗的光影背後,她吞咽過千般滋味。只是聰明如她,懂得平靜面對,小心安放。
1955年4月1日,斯人離去,她將自己永遠定格在了人間四月天。有人慨嘆,紅顏早逝。我卻覺得,她連死亡都選擇了完美。
那時,時代的陰雲還沒有降臨在她的家庭里,她的生活尚未被撕碎,她仍舊擁有醉人的容顏和無數的關愛,可以在從容間完美告別人世。
費正清說:“林徽因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著空氣中的電流,放射著耀眼的火花。”她並非不食煙火,而是遊刃有餘地行走在紅塵中,成為美,成為暖,成為愛與讚頌的對象。

著者
2014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