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慾(李商隱詩作)

人慾(李商隱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慾》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一二句寫自古以來都說天隨人願,世人竟然深信不疑,這其實錯誤的觀念;三四句說秦地之烏早已白頭人盡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用燕太子丹的事跡來反襯自己的境遇。全詩言詞激烈哀怨極深,其筆觸氣憤填膺、怒不可遏,也蘊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慾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人慾1
人慾天從竟不疑2,莫言圓蓋便無私3
秦中已久烏頭白4,卻是君王未備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人:此處並非指單個的個體生命,而是指整體人民的概念。
2.“人慾”句:句意謂人們竟不懷疑“人慾天從”的鬼話。人慾天從,《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故改“民”用“人”。人,並非單個的個體生命,而是指整體人民的概念。
3.圓蓋:指上天。語出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4.已久:一作“久已”。烏頭白:白頭烏鴉,比喻不可能的事。據《史記·荊柯傳贊》載,“燕丹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丹乃仰天嘆,烏頭盡白,馬亦生角。”

白話譯文

人慾天從這樣的觀念,竟然從來無人懷疑。相信誰也不能保證,天地永遠公正無私。
燕太子丹為質於秦國,秦王清楚說明,只要烏頭轉白就可以回去。可是啊!烏頭早已轉白了,難道是君王尚未盡知?

創作背景

就李商隱一生的經歷來說,令他至感不安的應該是宰相李德裕之遠貶嶺南。李德裕之被貶,表面上固然是由於“吳湘案”,但都知道,這是牛黨白敏中上台後所精心安排的計畫。主要是將李德裕及依附其左右的所有力量,全部剷除。(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載)。
近人傅璇琮曰:“今按《唐大詔令集》卷五十八載《李德裕潮州司馬制》……今觀制詞,無一語道及昊湘之獄者,所舉罪狀多為虛辭,可見十二月之貶,吳湘獄尚未結案,白敏中等已迫不及待而貶德裕”(《李德裕年譜》)。
李德裕之被貶,在晚唐政治史上,是一件大事。對李商隱個人而言,當然也是一件大事。李德裕被貶,其他的有關人物,如鄭亞、李回、魏鉶、元壽、蔡京、李紳、崔嘏等人,無一倖免。李商隱與鄭亞、李回、蔡京他們素有交情,這就令他更感徬徨了。平心而論,李德裕是一個治國的良才,“吳湘案”無論如何,不能構成李德裕遠貶嶺外的理由。這樣的人,是值得懷念的。李商隱這首詩,應該是為了懷念李德裕。寫此詩的時間,應在大中二年(848)冬,或大中三年(849)李德裕卒於崖州之前。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寫詩人氣憤填膺,以怒不可遏的筆觸,戳穿天從人慾、上天無私的騙局,指斥朝廷聽信讒言,陷害忠良。言詞激烈哀怨極深。李商隱長期在外做幕僚,備受艱辛,日日思歸,望眼欲穿,怨恨無極,君亦無知,天亦無公,故有此詛咒之辭,或者也是在為被貶斥和遭迫害的會昌將相鳴不平,未必是針對某人某事而發。
一二句謂自古以來都說天隨人願,世人竟然深信不疑,其實大謬不然也;勿言蒼天最公道,天亦有私心也。天地本無私,人類則一定有私,人類之中的君主,自然難免有私。作者之意本想要說君主有私,卻未便明說,便只好說“莫言圓蓋便無私”。
三四句謂秦地之烏早已白頭,人盡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也。李商隱用燕太子丹的事跡來反襯自己的境遇,上天是聽到了燕丹的請求,確實是符合“人慾天從”的說法。但是李商隱的頭髮早已花白,上天卻為何不讓他這充滿道德才學的人,為皇帝所知曉,成為輔弼之臣。這樣看來,“人慾天從”的說法不過是虛妄而已。
此詩包含了激烈的政治諷刺之意,也蘊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天是無意識的,認為“天”是有意識的存在是人認識能力處在較為原始階段的看法。李商隱從個人的遭際出發,否定了這種說法。但是,不能就此簡單否定“人慾天從”的說法實際上,所謂的“天”代表的是客觀規律的存在,而人民意志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學意義上的“客觀規律”。如果統治者不呼應人民的願望,那么百姓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統治。李商隱的錯誤在於以“個人意志”代替“大眾意志”,這是他不能獲得“上蒼”垂青的緣由。

名家點評

清·何焯:此必行役既久,而切求歸之思,故云。(《義門讀書記》)
清·程夢星:燕太子丹為質於秦,唐時絕無相類之事。義山作此,或不得志於幕官,求歸不得之寄慨也。“君王”二字,不必過拘,僅借其事以發羈懷耳。玩《楚澤》詩“劉楨元抱病,虞寄數辭官”,求歸之證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卷上)
清·徐夔:詩似為贊皇崖州時作。贊皇之貶,當時有深快之者,如飛卿題衛公詩二首,痛詆之至,所謂“人慾天從”也。(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引)
清·屈復:烏頭久白,怨非一日,而君王未知,故致嘆於視天夢夢也。(《玉溪生詩意》卷七)
清·朱彝尊:哀怨深矣。(《沈輯評本》)
清·姚培謙:此言人心之難回也。大抵人能勝天時,善惡兩途皆有。(分體箋注《李義山詩集》卷十四)
清·紀昀:(首句)“不疑”當作“可疑”。(《沈輯評本》)
清·紀昀:詞意淺拙。(沈輯評)前二句不成語,後二句亦淺直。(《抄詩或問》)
清·馮浩:“人慾天從”,無私而竟有私矣。世間必無之事,乃竟有之意外。惟巧為自掩,故無由覺也,可嘆深矣。與下二首(按《昊宮》《可嘆》)同。(《玉谿生詩集箋注》卷三)
清·馮浩:可嘆深矣。(《玉谿生詩集箋注》卷三)
清·張采田:二句蓋言天意皆知其(衛公)冤,而無如吾君為群小所蒙,至死不悟也。(徐夔)說似可從。寓意難解……此類諸詩,所含比興之義太廣,終不如闕疑為愈耳……與《吳宮》《可嘆》不同,馮說似誤。又按,近見徐龍友《李義山集》批本,龍友名夔,何義門弟子,所解大同義門,間出新意,非僻即謬。此解頗較馮說深警。(《玉谿生年譜會箋》)
清·張采田:玉溪詩往往有此種不加修飾語,其原亦出於少陵,賴骨格蒼竦,故不覺討厭耳。紀氏謂“詞意淺拙”,過已!作“不疑”方與下句“無私”意合,改此一字,即可知紀氏閱詩之魯莽矣。此詩必有所刺,然非艷情亦非譏人帷簿之事。馮氏泥“人慾”二字,謂與《可嘆》篇同旨,大誤。《可嘆》一首蓋自嘆遇合之作,余已細為箋解矣,與此詩命意相去天壤,安得比而同之哉!(《李義山詩辨正》)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年)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李商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