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防雷

人工防雷

防雷這種提法是否準確,有待於探討。但人工防雷已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防雷
  • 套用年代:70年代
  • 起源:美國
  • 試驗地區:雲南、貴州、湖南、浙江、福建等
人工防雷,實際套用,

人工防雷

有人曾經指出,在我國古代建築的各種樓閣上存在著避雷裝置,這並非不可信。可是避雷並不等於消雷;嚴格地說,它還沒有達到滿足人們真正防雷的要求。
1749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風箏作實驗,揭示出了雷電的秘密。後來,他把一個尖鐵棒架在高物上,鐵棒下面還接有一根接地的鐵絲,從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
“避雷針”實際上是在引雷和招雷,因為它在雷雨放電時,會使周圍的物質帶電產生破壞作用。為此有人認為,1926年美國彼卡訂尼軍火庫的火災、1967年埃爾寒貢多儲油庫的火災,就是避雷針“引火燒身”產生的破壞結果。
後來,人們發現了“避雷針”的癥結所在,即單根避雷針不能容納巨大電荷的通過,要想有效地避雷,必須設定更多的通道。為此20世紀中期,美國的“消雷公司”研製出了新型“消雷器”。此消雷器把避雷針的針尖數量增多,並進行了合理排列,下面再用導線接上觸地裝置。在雷雨發生時,地面電荷和雷雨雲的電荷因異性相吸,開始相互流動。在此過程中,雷電中的電場強度會受到削弱,雷擊事件因此減少。

實際套用

我國在70年代開始消雷技術研究,並且在雲南、貴州、湖南、浙江、福建、河北等地進行了一些試驗,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昆明氣象站在太華山已建有一座25米高的“避雷針”建築物,由於此地雷雨經常發生,且能量很大,幾乎每年都有雷擊傷人的事件,1967年到1979年就發生了五起事故。1979年後,自從該地安裝了一座6.5米高的消雷器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雷擊事故。我國在80年代末已研製出新型消雷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