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瓣膜心內膜炎

人工瓣膜心內膜炎是指心瓣膜置換術後發生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瓣膜置換術後一種嚴重併發症,其中發生於術後1年以內的心內膜炎屬早期人工瓣膜心內膜炎,發生於術後1年以後的心內膜炎屬晚期人工瓣膜心內膜炎。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手術感染
  • 常見症狀:發熱、全身栓塞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手術因素是主要病因,主要是手術造成瓣膜、心內膜受損,病原體易滯留、繁殖而感染,可累及機械瓣和生物瓣。

臨床表現

1.早期和晚期人工瓣膜心內膜炎臨床表現相似,均有發熱,部分患者可聽及反流性雜音,如瓣周漏較大時,患者可出現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2.全身栓塞現象較常見,以腦部多見,也可發生於冠狀動脈,腎、脾或四肢動脈並產生相應部位的臨床表現。
3.栓塞與發熱同時存在,常提示心內膜炎的可能,少部分患者可出現周圍血管征。

檢查

1.體格檢查
叩診可發現心臟擴大、心臟聽診聞及反流性雜音等。
2.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可以增多或正常,一般有血紅蛋白降低、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血培養可以陽性,但陽性率不高。
3.心電圖
有時心電圖可顯示心肌梗死和傳導阻滯。
4.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發生肺梗死時,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肺梗死陰影。
(2)超聲心動圖:在本病的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反覆多次地進行檢查以發現人工瓣膜上的贅生物、膿腫、瓣周漏以及評價人工瓣膜的活動情況。

診斷

本病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常與患者術後反應或其他併發症相混淆,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1.心瓣膜置換術後患者如持續發熱、食慾缺乏,特別是心臟擴大、聞及反流性雜音或發生卒中,均應考慮心內膜炎。
2.心電圖和胸部X線檢查對診斷能提供部分間接證據,血培養陽性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瓣周漏、贅生物等即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早期人工瓣膜心內膜炎應與心包積液、胸腔積液、肺炎、心包切開術后綜合征等相鑑別。
2.晚期人工瓣膜心內膜炎則應詳細詢問病史,如皮膚癤腫、外科小手術及各種侵入性檢查和治療,結合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分析明確診斷。

治療

1.藥物治療
一旦確診或高度可疑病例應在正規採血後送培養,等待過程中即給予強有效抗生素治療。一般可按早期和晚期人工瓣膜心內膜炎常見病原體選用抗生素,或根據臨床判斷可能入侵的病原體種類選用抗生素。抗生素治療劑量應足量、長療程,維持長時間、高濃度才能使抗生素滲透入人工瓣膜贅生物內,達到殺菌目的。
2.手術治療
在抗生素治療基礎上,應選擇適當的時機行二次換瓣手術,在患者血流動力學相對穩定和無明顯手術禁忌證的情況下,應儘早進行二次手術。

預後

本病臨床表現複雜,病情兇險,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均困難,病死率高。切除感染灶及再次行瓣膜置換加有效正規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改善療效。合併心力衰竭、真菌感染、腎衰竭、高齡、感染性休克等可影響預後。

預防

心血管手術及介入手術用品應滅菌,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後給予有效抗生素治療,積極預防醫源性感染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