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

人學

人學是指以整體的人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主要研究人的本質、人的形成和進化、人的存在和發展、人的現代圖景和未來等問題。人學思想在歷史上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反對將天與人相互敵對,講求天與人的統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孟子主張性善說,荀子主張性惡說,告子主張性無善不善說,世碩主張性善惡混說,王充主張性三品說。《論語》作為儒家經典,重點記載了孔子對於人生問題的觀點。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同樣重視人的研究。政治家伯里克利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智者”。普羅塔哥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社會的動物。13—17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人道主義得到弘揚,後來的啟蒙思想家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如伏爾泰、洛克、盧梭、狄德羅、康德、費爾巴哈等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地位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其基本思想是把自由、平等、理性和愛情看做人的本質。但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還未建立起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人學科學體系,一些學者甚至對是否要建立一門單獨的人學表示懷疑。科學的人學體系的建立應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人學主要是一門社會科學,但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學科,故也是一門綜合科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學
  • 外文名:Hominology
  • 定義:開發人至高人格全息潛能的學問
  • 人的本質:宇宙間擁有最高全息潛能的物種
  • 認識論:全生態世界觀
  • 方法論:息性智覺
  • 目的論:到達人成全幸福的目的地
  • 發展軌跡:同化成長、創造性發明、息性上升
  • 全息人學:人類思想學說最後的盛宴
  • 人性描述:全息體、自我顯現的集合
  • 人學價值:高居整個人類思想學說的頂端
  • 人學教育: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
  • 人學實踐: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 人學的意義:成全人類共同體的幸福
定義概述,理念,概念,三元論,重要性,研究套用,思維哲學,概況,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面臨問題,人學展望,學科問答,相關書籍,

定義概述

人學,面向個體和世界,反思自我並提升自身。它關注人的心靈世界,追尋生命的意義,要為個體找到最適合的存在方式。如果你對人生有過哲學上的思考,認可東西方傳統文化的價值,或對人本主義哲學、精神分析學產生了興趣,那么,你就是一位現代人學的探索者!

理念

人學是通過反思人自身,通過思維邊界來反求諸己進而重新認識內外的一種學問,分廣義人學與狹義人學兩種,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向兩個方向進展,一個向內反求諸己之狹義人學,另一個向外探求主客體一致性的科學,狹義人學與科學通過活生態的人完成的主觀唯心之狹義人學與客觀唯物之科學的聯動性歸一,通過人的不斷實踐與反思,使得人學與科學可續不斷進步。人學是什麼樣的學問? 籠統的講,人學即為當代人類對人性的真實的透視學. 它所探討的問題很多. 其中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為什麼市場化社會(實即資本主義社會)首先在西方新教地區發生?" 和李約瑟提出的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人類近代科學理論會在中世紀時期科學技術比之東方,尤其是中國相對落後的西方首先發生?" 都屬人學問題.
石器時期的人類石器時期的人類

概念

人學是關於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新興科學。人學首先以人自身為研究對象,並將人納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觀。人是肉體和精神的物質辯證統一體。精神的實質也是物質。人與自然界物質存在形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與宇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存在於為他人、為社會、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之中。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展觀的確立,將會使人走上真正徹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實質上,人學,是橫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的邊緣學科。是對人類的社會屬性、生理、心理屬性和綜合特點及其發生、發展變化規律 , 進行綜合研究的科學。狹義人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質)、人生意義及人的行為準則為思考對象,是以人性論為核心,兼含人生觀(人生價值論和行為準則論)、人治論(自治的修養論和他治的政治論)、人的社會理想論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思想體系。

三元論

狹義人學/科學/人三者的聯動關係,下面談三元認識論中的人學均是狹義人學。
首先真理是完備性認識體系,在某個階段而言, 世界上只有好理論,而沒有“真理”理論,人學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與內外關係的理論.本質上所有研究者都是一個大宗教就是真理教,我們堅信有一種理念存在那就是真理。
科學與人學是不同兩個方面的偏執性知識積累,是人對外與內探尋的知識構架,他們都是導向不斷推進真理的偏執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學與科學的恰恰不是理論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不存在什麼人學高過科學,或是科學高過人學的事情,它們是兩個不同方面的探尋,沒有那個學科高過誰的問題,對內與外兩個領域,不能彼此使用彼此的標準去打壓對方,科學發展不可能否定人學,人學發展不可以否定科學,人學只能為了活的人去引導與約束科學,科學也只能通過活的人去支持與修正人學。
他們之間有著聯動性歸一的關係,人學是人對內反求諸己,科學是對外的主客體一致性體驗,人學是主觀唯心,科學是客觀唯物,當然在人的紐帶下主客觀將歸一為存在。人學的主觀唯心需要客觀唯物來實踐與拓展,而科學的客觀唯物需要人學的主觀唯心去驗證與體驗。能統領人學與科學的只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某個理論。人是變化動態的活的生命,所以科學與人學也將在這個紐帶之下聯動性歸一為一個動態的過程:科學需要人學約束與體驗,人學需要科學去拓展與支持,這便是唯物與唯心通過人完成的聯動性歸一的動態整體過程。
本質上講科學與人學分別是對外與對內的偏執表述,這些固化偏執恰恰需要活生生的人的推動才能不斷地突破偏執,正所謂為萬法唯心,實相無相。人學與科學一樣只是紐帶人之下的不斷演化的偏執。最高的不是什麼理論而是活生生的人。

重要性

關於人學的重要性,中國當代哲學家黎鳴甚至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結晶. 西方哲學界稱16世紀為‘冒險的時代’,稱17世紀為‘理性的時代’,稱18世紀為‘啟蒙的時代’,稱19世紀為‘意識形態的時代’,稱20世紀為‘分析的時代’。實際上,從16世紀到20世紀,在這五百年中,西方文化模式及其向全世界的擴張,整體上即顯示了人類理性和理性主義從其誕生,成長,壯大,直到僵死的全過程。這也是西方哲學從它的古希臘形態的復興、成長、壯大,直到最後終結的全過程。到了20世紀末,西方哲學也就完成了它對於人類歷史的全部使命。在人類的思想界,它將不得不清出自己曾經占據過的中心地盤,而讓位於在21世紀必將興起的‘人學’" ,也就是說人學是高居於整個西方哲學之上的。
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

研究套用

張榮寰先生於2008年3月在發表了《人學研究及其套用的目的》,他提出人學研究與套用領域的新命題:“人學研究及其套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 ,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
馬克思的人學馬克思的人學
“以人為本是人學的基本觀點,是一種綜合的、具有立體思維理念的發展觀。它著眼於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僅體現邏輯思維和系統思維特徵,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態思維,確立了生態思維方式的現代意蘊,並且說明人學研究及其套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
“從理性的角度來關照社會秩序的方法是人學研究的新視角,為新世紀我國的人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學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直接關注當代人類的真實的存在狀態和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現實需要,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途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雙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的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這為新世紀我國的人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只有在人格生態中反思才能得出真理般的方法和智慧”
“當反思在科學與哲學中喪失了發展原本的確然性的環境。要想找回這種區分後的確然性的環境就只有將人歸正到生命中的第一位的存在地位才能擁有出發的本源,那就是要在人格生態中反思,用東方的一個術語“養生”來說明他的作用和意義,如果喪失養生的作用,現象學方法將變得毫無意義!脫離人格生態的純粹現象學是關於純粹意識的科學,它僅僅來源於純粹“反思”,是沒有意義的“科學”。這就需要人學的基本觀點來復生這種殭屍學科的的生命,那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人類社會”“生活世界”“互動主體”和“人格生態”的同時,對科學和哲學提出反思性的要求。”“只有人學能整體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義”
人與自然和諧體現之桑基魚塘人與自然和諧體現之桑基魚塘
“人學的立足點不是完全重走近現代西方人學發展之路,也不是順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路繼續走下去,而是立足於人的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修養,在人類自身和環境的變化的趨勢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環境的整體質量!人學的歷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現實生活世界,洞察現實人的生存體驗,關注人、尊重人、塑造人,為人類發展實踐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觀察方法。人學能從人的整體認識上來確定人文精神之內涵,從根本上是基於對人及其本質(人性)、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的現實把握和時代詮釋,這離不開人學的研究,而人學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為當代人類發展實踐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學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層理論基礎,人文精神體現著人學的時代功能。因此,人學是一項事關人類發展和哲學發展之命運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設性的“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

思維哲學

概況

本體論上唯物唯心實質是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概念問題,都是絕對一元論,僵化。
只有在認識論中唯物與唯心才有意義,而主觀唯心恰恰是人學的方法論,客觀唯物恰恰是科學的方法論,人學與科學統一於人,在人不斷向內反求諸己,向外主客體一致性探險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跳出固有偏執,在人學與科學的來回碰撞中不斷彼此前進,人學引導科學價值觀,科學支持拓展人學理念,而活人將引導科學與人學不斷發展,人學與科學聯動性歸一於人。
矛盾論往往將暫時的人的理解當作真實存在,實際發展一段時間,發現從前理解的矛盾原來是自己認識的膚淺所導致,所以三點論的價值在於能融合唯物與唯心於一體,通過唯物不斷正,通過唯心不斷反,進而正反合,完成一個新的認識高度,而人便是這個認識過程的主體,所以三點論恰恰是人學的邏輯特製,我們既需要實證,也需要理性反思,單獨依靠哪點都是教條的一點論,只談他們的先後關係那是兩點論,兩者都談,談他們彼此聯動歸一互動的正反合認識動態階段才是三點論。
世間一切學問歸根結底都是人看世界的學問,均是指月之指,絕對性孕育於具體相對性之中,脫離具體相對性的絕對性只能談變動,而不能談價值,因為脫離具體相對性參照體系的價值是無法量化的,因而不能談價值是非,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出科學與人學的微妙關係,這個關係恰恰是人類思維發展的軌跡,而這個軌跡恰恰也符合三點論的理論構架:

第一階段

人學完全占統治地位,科學受壓制,這個時候只有反求諸己之主觀唯心,而不允許在向外探尋主客體一致性方面,使用科學原則,因而導致人的思維中,只有反求諸己方法論,而缺乏向外探險主客體一致性的方法論,用人學的思維通徹一切,這就是一點論的錯誤所在,人學領域自然是反求諸己,而科學如果使用人學的標準必將變成使用心靈作主客體實驗的錯誤局面,將人凌駕於物之上的錯誤,此刻將人神化高於物的神靈;這就是人學高於科學之神學顯示階段。

第二階段

科學完全占統治地位,人學受壓制,這個時候只有向外探險主客體一致性的客觀唯物,而不允許在向內反求諸己的領域,使用本來的人學原則,因為同樣導致了人的思維中,只有主客體一致性方法論,而缺乏向內的反求諸己一致性的方法論,用科學的思維通徹一切,這就是另一個階段一點論的錯誤所在,正所謂矯枉過正而已,科學領域是向外探險主客體一致性,而人學如果使用科學標準必將變成把人的思維等同僵硬的石頭作純外部記錄的錯誤局面,將物凌駕於人之上的錯誤,例如我們的西方經濟學眼下就是只見物不見人的研究方式。此刻人變成物的奴隸;這就是科學高於人學之物學顯示階段。

第三階段

人學再起階段,此時科學與人學共同反思,彼此依靠,彼此節制:向內反求諸己的主觀唯心的人學需要向外探險主客體一致性的科學來支撐與拓展;而向外探險的主客體一致性科學又必須依賴向內反求諸己的主觀唯心的人學來體驗與反思;這樣明顯看出無論是人學還是科學均是教條的理論,只有在活人的帶領下,才能在人學與科學中不端碰撞中,不斷依靠彼此,將彼此不斷帶出固有的偏執教條的理論,使得理論不斷進步;這就是科學與人學相互促進之廣義人學的顯示階段。
人學只有在保護人的活性價值與人權上才會限制科學,而科學也只會在現有技術成果的範圍那來限制拓展人學思維的社會自然空間拓展範圍。人是存在的,是活的。而活的不需要源於理論,而是源於生活中的真實。“死的”只知識是對“活的”世界一種偏執反映。
實際地球何嘗不是一個活性體那。活性便是動的一種表現,而死的便是企圖把這種變給教條與凝固化了。例如自然之活性便是變化,生命之活性在於變化。對自然的活性固化與教條處理便是科學,對生命之活性固化與教條的處理便是人學。所以對外的科學與對內人學這種兩種凝固化的東西(認識結合),只有在活生生的人的帶動下才會不斷地進化,完成一次又一次“活的”拋棄“死的”的過程。
語言與人的思維如同指向圓月的手指,我們既不能認為它就是月亮本身,更不能極端地把手指砍掉.否則前者將會陷入一個概念化的世界,後者則是陷入妄想的世界.理論的發展說明,三元論是時期已經到來。

面臨問題

廣義上的人學是一個學科群。在當前的人學研究中,有幾個重要問題值得關注。首先是人學研究中各特殊學科的內容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比較模糊,出現了相同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講,不同的角度講相同的內容,導致了人學上的所謂“怪圈”。其次是人學研究中各特殊學科的內容沒有提升為人學的內容,即沒有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導致了人學什麼問題都研究的虛假性。人學不能脫離對人研究的各特殊學科的內容。
從各特殊學科的內容中概括出人的本質屬性,構建出人的完整圖像,才是人學的研究內容。
從科學、人學、人這三者的關係研究哲學,是三點論研究思維。這也是哲學上客體研究、主體研究、主客體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化。古代哲學以客體研究為主(本體論),近代哲學以研究主客關係為主(認識論),而現代後現代哲學則研究人為主。人學的研究,是當代哲學的前沿。人學之內外,是以思維原理為界的。思維原理的套用是對外,思維原理的本質探討是對內。
廣義人學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一、神學階段,二、物學階段,三、人學階段,四、存在學階段。存在學包括神學、物學及人學,包括了所有一切的互動學問。可以說:科學為一,人學為二,生命態的活人為三.世界上只有好理論,而沒有真理,人學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與內外關係的理論。科學與人學是不同兩個方面,是人對外與內探尋的東西,他們都是導向不斷推進真理的偏執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學與科學的恰恰不是什麼理論而是活生生的人。
昭其然,了其悟,唯其實,踐其道,無欲則剛,禪悟則慧;拈花之指非明月

人學展望

人學之路,從一個靈魂深處開始爆發的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學,揭示意識的本質,發掘生命的力量,引導異化者回歸自然,幫助迷失者復歸本性。促進個體實現自我,團結人們開創事業,使人類步入發展進化新時代。 讓生活在煩惱痛苦的精神地獄中的人走進天堂一樣的境界; 令掙扎在庸碌空虛的世俗瑣屑中的人面向崇高豐富的心靈; 使奮戰在寂寞無助的理想征途中的人獲得真愛激勵的人生。

學科問答

張榮寰在2001年6月,發表了只有人學能整體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義,對於當代人學做了反省和解答:
1.當代人學思潮是怎樣產生的?
人學是在人類思維、哲學、人的科學、文化和當代人類實踐的內在發展趨勢的反映必中產生,人類的新創造是它的基本任務!
2.為什麼說不理解和關注人學,就不會深刻理解和關注時代?
人學能整體反映人的人的存在和意義,人的一切活動和關係的主體和目的在人學中將得到其人的人格和生態上的反映,包括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日益突出並成為現代最深層問題與解決的反映!
3.人學的研究範圍?
人學是在綜合和提升各門人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建立起的一門以完整的人及其本5質、存在、生態和歷史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新的學科,而且是上升到第一級的學科!
4.人學同人的科學的區別在哪裡?
人學,是綜合和提升各門人的科學所提供的關於人的不同側面的知識,以達到對完整的人的理解,形成一門新的學科;人的科學指的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的各門具體科學以及由此組成的學科群,“凡是研究與人有關的學問”實際上屬於“人的科學”的範疇,不屬於人學範疇。人學之被倡導,其理論上的動機無非是把已經積累起來的、與人有關的知識由人格、生態、養生之間統一的原理重新加以組織,從而把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把握。
5.人學分為哪兩個層次?
人學研究實際包含兩個層次的基本內容:一是綜合人學,以達到對“完整人”的研究;二是未來人學,從完整的人中提升出關於人的本質、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理論,從人是什麼向人還可以成為什麼,主要是成為更高人格的人及其預計如何達成的次第和方法乃至技術。遺憾的是,由於大多數學者對各門人的科學了解不多,對如何綜合各門人的科學的知識和方法知之甚少,對綜合人學的研究稍顯底氣不足,缺乏人學的“學科”意識,對未來人的認識更是缺乏反思的精神和操作!
6.人學作為門學科是怎樣論證出來的?
一.人學有明確而獨立的研究對象;
二.人學確定人與人類社會和社會歷史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人是不能完全被社會歷史所說明的,人也不等於人類社會,所以不能完全被社會歷史所溶解和淹沒,社會學和歷史學以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為對象,它側重研究社會的人和歷史的人,是人的現實,它為達到具體而由人走向現實,它並不研究完整的人,人學則專門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質、存在和發展規律為對象,二者不能互相取代。
三.人學是所有學科的一個理論前提。
7.人學與人道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人學研究雖包括人道主義研究,並在價值觀意義上對人道主義加以某種肯定,但二者畢竟不同:人學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質、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是一門學科,而人道主義是對人的本質和人的存在的關係的一種評價,是一種價值觀;人學包括人道主義,但不歸結為人道主義。實際上,我們所要建立的人學,恰恰是為了通過對人的完整科學理解以克服抽象人道主義對人加以片面錯誤理解的局限。
8.人學方法論的內容?
人學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只對人的科學進行綜合研究而不加理論提升,這樣關於人的一般理論就難以確立起來;也不能停留在只囿於對人進行學理性研究,這樣人學就會缺乏活動的源泉。應倡導的研究方法是人學不是抽象地研究人,而是為了達到對人的真實研究。
9.人學的立足點在哪裡?
人學的立足點不是完全重走近現代西方人學發展之路,也不是順著中國傳統文化之路繼續走下去,而是立足於人的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修養,在人類自身和環境的變化的趨勢中研究人並提升人和世界環境的整體質量!
10.如何認識完整的人?
人學所研究的是人和宇宙的全面關係和聯繫,在對人的部分的研究越深入,在一定條件下就越走向對人的整體的把握,因為研究人的部分最終是為了把握人的整體,而力圖把握人的整體,又有利於認識人的部分。因為“完整的人”存在於“部分的人”之中,在對人的部分的逐步認識中包含著對完整的人的認識。
11.人學與既有學術成果和學科是什麼關係?
人學對於既有學術成果和學科不是拋棄而是要從人學角度重新審視和理解以往有關的哲學成果,並在人學觀念框架內加以重新定位。在人學中,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實踐觀和歷史觀依然存在,並具有相對獨立性,但那不過是與人和人學相關,受人學統攝的存在。
12.人學的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是什麼?
人學不只是研究人的某一現象、某一方面,也不是取代哲學,而是旨在回歸到一門完整的人的學科,回歸哲學、科學、文化和人文精神之本,引導今後的哲學觀、哲學史觀、科學觀和文化觀,為當代和未來哲學變革和發展提供方向和途徑。
13.人學研究的現實意圖是什麼?
人學研究的基本意圖就是在對人的現實強調和關懷上,人學所注重的不只是從價值觀上重視人,無限誇大人的作用,而是既要在學理上全面完整地論說人,全面正確地把握人的作用,又力求在人的內心深處進行全面深刻的人格塑造。
14.當代中國的人學研究的新任務有那些?
全面徹底實行人格塑造應成為中國當代改革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從學理上全面而科學地論說完整的人;在實踐層面上研究塑造新型人格的目標和方法。
15.人學研究已意識到它所面臨的任務,並自覺實行的轉變有那些?
由以前片面理解人向今日全面理解人轉變;由80年代初從價值觀上重視人到90年代從實踐上塑造人轉變;從過去忽視或片面誇大人的作用向重視並充分正確發揮人的作用轉變。在對研究者思維素質的要求上,人學研究者不能完全被利益、情感、經驗、感覺、感情、意志和表象所遮蔽和影響,而必須切實掌握以高級理性為支撐的自我印證的思維方法。
16.人學反對狹隘經驗主義?
人是一個感性存在但又超越感性存在的理性存在物,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囿於這種存在而不能超越這種存在把自己提升為理性存在,結果遮蔽了理性思考,往往僅憑感性經驗來思考問題,來看待和審視提供給他的對象,而這樣的人既難以達到對理性人的把握和理解,也難以把握、理解和接受具有理性思維的人所提出的人學理念、人學觀點和人學理論,且往往以其感性經驗來審視、把握和理解這些理念、觀點和理論。
17.當代人學取得了哪些進展?
當代人學基本上取得了五個進展:“一.反映了思維、歷史、哲學、科學、文化和當代人類實踐發展的規律,提升出了“人學”的一系列範疇,並自覺努力把人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來建設;二.形成一種關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學思潮;三.把人看作是認識主體、社會歷史主體和實踐主體;;四.總結了以往人的問題研究的經驗教訓;五.開設人學課程,招收人學方向的研究生。
18.當代人學研究的走勢如何?
當代人學研究的發展趨向上,人學不能滿足於既得的成就,而要善於發展和解決問題,使人學進一步在把握時代精神、綜合創新、理論和學科建設、尋求核心理念四個層面上有所突破和進展:一.在把握時代精神上;二.在綜合創新上;三.在理論和學科建設上;四.在核心理念上。
19.人概念的內涵是如何描述的?
人概念的內涵主要指人是什麼。“什麼”是指“存在”的概念。“什麼”是人的“本體論”概念的內容。即指人有別於動物的概念。

相關書籍

人學概論
人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
歸根結底,任何科學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經驗總結,任何科學都來源於實踐,任何科學都需要通過實踐的反覆檢驗才能發展,世界上不存在任何離開人的科學,任何科學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類生活得更好,因此,如果出現某種論調想要使人的生活變壞,那么它一定是偽科學。
在現時代,人學要發展,就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重新全面探求“人”這個問題,可以綜合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同時,任何科學都應該從人出發(因為只有人更加完善了才有更加完善的科學),落腳點在於人的全面發展。
人學是對完整個人的研究。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按照現實人生的內在結構,對“人生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生的活動”、“人的能力”、“人的環境”、“人的活動尺度”、“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發展”幾個基本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研究,從而建立了內容完備、結構嚴謹、形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人學學科。
人學概論》是標準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教科書;對於人們認識人,了解人以及為人處世等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錄
導言:人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人的存在
一 人的自然存在
二 人的社會存在
三 人的精神存在
四 人的自然、社會、精神三位一體的存在
第二章 人的需要
一 人的需要的內容
二 人的需要的特徵
三 人的需要的上升規律
第三章 人的行動
一 物質生產活動與職業分工活動
二 勞動合作活動與人際交往活動
三 人的認識活動與精神生產活動
第四章 人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