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

京西稻

京西稻,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京西稻屬於優質粳米,米粒橢圓豐腴、晶瑩透明,米飯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軟硬適中、清香有彈性,米粥顏色青綠、香氣獨特、口感黏滑有米油。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京西稻”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西稻
  • 產地名稱: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
  • 品質特點:米粒橢圓豐腴、晶瑩透明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231號
  • 批准日期:2015年2月1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京西稻屬於優質粳米,米粒橢圓豐腴、晶瑩透明,米飯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軟硬適中、清香有彈性,米粥顏色青綠、香氣獨特、口感黏滑有米油。主要品質指標均達國標二級以上,整精米率>70%、堊白粒率<15%、堊白度<2%、透明度1級、直鏈澱粉含量16~18%、膠稠度>70毫米;蛋白質含量6~8%、賴氨酸含量0.34%左右、粗脂肪含量約2.6%。
京西稻京西稻

產地環境

海淀地勢西高東低,屬暖溫帶半濕潤的山地丘陵及山麓平原地區,海拔高度35~1278米。京西稻區地處海淀西山東面窪地,水資源豐富,保障水稻各生長期用水需求。年平均氣溫12.5℃,無霜期211天,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生長期日照數1400小時、活動積溫達3900℃,充分滿足優質水稻品種的生長需要。
京西稻京西稻

歷史淵源

北京海淀,在三國曹魏時期就開始建渠種稻。三國時期,魏齊王曹芳嘉平二年,劉靖在漯河(今永定河)上攔水修壩,建造車廂渠,“灌溉薊(城)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三國志》)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通通惠河之後,充足的水源有力地保障了北京地區水稻的生長,河岸兩邊的農民才開始大面積的種植水稻。
在《幾暇格物編.御稻米》篇中,康熙皇帝記載了自己的農耕實踐:豐澤園中有水田數區,布玉田谷種,歲至九月始刈獲登場。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谷穗方穎,忽見一科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之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四十餘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一歲兩種亦能成兩熟。口外種稻,至白露以後數天,不能成熟,惟此種可以白露前收割。故山莊稻田所收,每歲避署用之尚有贏餘。曾頒給其種與江、浙督撫、織造,令民間種之。聞兩省頗有此米,惜未廣也。南方氣暖,其熟必早於北地。當夏秋之交,麥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歲兩種,則畝有倍石之收,將來蓋藏漸可充實矣。
這種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紅、氣香味腴,因為稻種產自康熙皇帝自種的御田,又是康熙皇帝親自發現和選育出來的,所以人們稱之為“御稻米”。京西稻發展至乾隆朝後期,種植已達到一兩萬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130多年的稻作經營,也就完成了京西稻南稻北栽的全部發展過程,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皇家“御稻米”稻作文化,即京西稻作文化。
1954年,毛澤東在讀《紅樓夢》時,看到寫賈府的莊頭烏進孝進賈府交租,常用米千餘石,而專供賈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這引起了他的關注。他讓農業部查了“御田胭脂米”的產地,並希望由糧食部門收購一些“御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國際友人之用。由此,京西稻由國家統一收購,並上調到專門的倉庫保管。種植京西稻的上莊鎮村民除了每人一年分到5斤大米的口糧外帶留點種子之外,其他的京西稻米全部上繳到國家糧庫。入庫的京西稻穀由西直門糧庫加工成“特供”大米,作為中央機關用米。
20世紀70年代,當時“以糧為綱”的政策使京西稻的生產受到國家的重視,到了80年代,京西稻的種植面積達到了頂峰10餘萬畝。
1976年開始選用“越富”作為一年一熟的春稻主栽品種。
2006年以來又篩選出“秋光”做為麥茬稻主栽品種。
2008年4月,京西稻農業標準化示範區作為第六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重點項目正式。
京西稻種植基地清朝文化表演京西稻種植基地清朝文化表演

生產情況

截至2014年,京西稻總生產面積135公頃,年產量750噸。
京西稻京西稻

產品榮譽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京西稻”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京西稻京西稻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的西馬坊村、東馬坊村、上莊村、常樂村,四季青鎮的玉泉村,共5個行政村及國家級翠湖濕地公園和海淀公園。地理坐標為東經116°09′35.71″~116°14′06.18″,北緯40°04′46.99″~40°09′34.34″。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1-1590。
質量安全規定
要求生產、加工、銷售嚴格執行NY/T391-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4-2000《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T/T393-200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企業自製的《綠色食品大米種植技術規程》和《綠色食品大米生產操作規程》、NY/T1056-2006《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等國家、地方標準。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京西稻種植選擇在永定河、清河及南沙河沖積扇區域。稻區土壤,質地為輕壤至輕粘土,因40多年大面積種植水稻,該區域土壤形成水稻土特性,有機質含量平均達1.76%,保水保肥力強,利於水稻栽培。稻區6月下旬至8月中旬高溫多雨,日均氣溫25~27℃,滿足水稻授粉分櫱及莖葉生長溫度。8月下旬至9月下旬,日光充足,日均氣溫20~25℃,滿足水稻揚花灌漿溫度。土壤pH值7.5~8.0,水稻幼苗期秧田須通過大水洗鹽,或採用客土、加入營養等措施將pH值調到4.5~5.0,形成適宜幼苗生長的微酸性環境。
2、品種選擇:京西稻是海淀區域內種植水稻品種的統稱,屬地域農業品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帶回“紫金箍”水稻品種,在京西長期種植。解放初期,以紫金箍、大紅芒、小紅芒為主。1952年後相繼引進銀坊、水源300粒。1975年引進越富。1980年海淀區農科所作物組經三年系統選育,培育出“越富系三”,建立起區、鄉、村三級良種繁育體系,成為水稻當家品種。
3、生產控制:種子質量。純度≥98%,淨度≥98%,發芽率≥85%,含水量≤14%。種子處理。晴天曬種1天后選種,用殺菌劑浸種24小時後,直接催芽。播種育苗。4月15至20日後播種,每畝秧田播催芽種子200千克左右,每畝秧田能插本田100畝。採用旱育盤苗、插中苗育秧方式,有省工、緩苗快的優點。插秧。5月下旬插秧,插秧時須適當稀植,行距25厘米、穴距20厘米或行距30厘米、穴距15~17厘米,避免分櫱過多,利於高產和預防倒伏。本田管理。做好水稻灌漿期水分管理,避免過乾或溫差過大,乾濕交替,落乾不超過2天。低溫須灌水,田間停水不早於齊穗後30天,保障平穩灌漿,減少裂紋米和堊白粒。施肥。增施優質有機肥每公頃7500千克左右、三元複合肥225千克,中後期看苗補肥。追肥前期施用氮肥約10千克,保證始穗前葉色退淡,後期不施粒肥。收穫期。完熟期,黃穎殼粒95%左右收割。過晚易出現植株倒伏、裂紋米增加,影響出米率及品質。
4:采後處理。完熟期收割、脫粒,自然晾曬,按品種單收、單貯。稻穀含水量為14.5~15.0%時,適宜大米加工。加工流程,初清除雜、清理(磁選)、去石、礱穀、谷糙分離、厚度分離、碾米、白米精選、色選、拋光、白米分級、定量、檢驗、包裝、入庫。

專用標誌使用

本地域範圍內的京西稻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標誌只允許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的標誌使用人使用,且用標前必須對農產品進行嚴格檢測。標誌印刷須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包裝標識設計使用規範手冊》要求,加貼型標誌要貼在包裝的明顯位置,任何人不得冒用。登記證書持有人負責建立規範有效的標誌使用管理制度,對標誌的使用實行動態管理、定期檢查,並提供技術諮詢與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