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鄉

海淀鄉

海淀鄉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鄉域東與東升鄉為鄰,西與四季青鎮接壤,北與西北旺鎮相連,南至長春橋一線與四季青鎮接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淀鄉
  • 位置:北京市海淀區中部
  • 氣候: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年平均氣溫:11.91℃
  • 年平均降水量:600多亳米
  • 土壤類別:大部為褐土類
概況,隸屬沿革,文化特色,經濟發展,

概況

鄉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西山山麓,海拔70米以上,東南屬海淀台地,海拔50米以上。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91℃,年平均降水量600多亳米,地表及地下水源豐沛,全年無霜期211天。鄉林木覆蓋率為32%,以楊樹、國槐居多。土壤少有變化,大部為褐土類。

隸屬沿革

距今約7000年至4000年前,今海淀鄉一帶已有人類居住。
先秦時期,周武王滅商,分封燕、薊兩個諸侯國於今北京地區;後燕並薊,遷都於薊城。今海淀鄉一帶先屬燕後屬之於薊。戰國時期,約在燕昭王後期(公元前290年以後),燕沿北部邊境修建長城;並沿邊境設上谷等五郡,郡下設縣。今海淀鄉一帶屬之。
公元前222年,燕亡。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秦廢止分封制,在全國實行郡縣制。今海淀鄉一帶,一說屬上谷郡軍都縣,還有一說屬廣陽郡薊縣
漢朝建立,西漢實行郡、國並立制度,在薊城地區(今海淀鄉一帶)先後置燕國、燕郡、廣陽郡、廣陽國;公元9年,王莽廢廣陽國,改設廣陽郡;海淀鄉域隨之變化而先後屬之;東漢實行州-郡(國)-縣三級政區,海淀鄉一帶先後屬幽州上谷郡、廣陽郡。
六朝時期,曹魏立國之初(220年),海淀鄉一帶屬幽州廣陽郡薊縣;223年後,廣陽郡更名為燕郡,海淀鄉一帶屬幽州燕郡薊縣。
隋朝初期(583年),實行州、縣二級制度,海淀鄉一帶屬幽州薊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設郡,海淀鄉一帶屬涿郡
唐建國後(618年)“罷郡置州”,遂廢涿郡,復置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幽州屬河北道,今海淀鄉一帶屬河北道幽州薊縣;天寶元年742年)廢州改郡,幽州稱范陽郡,758年復改范陽郡為幽州,海淀鄉一帶先後屬之。
遼建國後,在漢族地區的地方行政制度為道、府(節都州)、州、縣四級。海淀鄉域屬南京道析津府宛平縣
金朝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府(州)、縣三級。海淀鄉域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
元至元九年(1272年)建都北京,改中都為大都,元朝在歷史上首設行省,下設路、府、州、縣。海淀鄉域屬中書省大都路大興府宛平縣。
明初(1368年),大都路改為北平府;次年三月,北平府改隸北平行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海淀鄉域先後屬之。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定都,稱“京師”,京師地區順天府等八府、二直隸州直轄於中央政府,稱為北直隸。海淀鄉域屬北直隸順天府宛平縣
清初,海淀鄉域屬直隸省順天府宛平縣;康熙十三年,北京設中、東、西、南、北五城,並將五城範圍擴大到近郊,後逐漸形成由五城御史和步軍統領衙門管理的“城屬”地區,今海淀鄉域屬“城屬”地區;清末(1905年),取消五城御史,而近郊(包括海淀鄉域)仍有步軍統領衙門管理。
1912年,北京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1914年,公布“省官制”,順天府從直隸省劃分出去,成為單獨的行政區域;10月5日,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正式成為中央直轄區域;截至1924年10月,海淀鄉域的隸屬情況基本與清末相同,除上級機構發生某些變化,宛平縣轄區中的“城屬”地區仍有步軍統領衙門管理。
1924年11月,步軍統領衙門撤銷,北京近郊地區由京師警察廳管理;1925年1月在近郊設東、西、南、北郊四個警區,今海淀鄉域歸西郊警署管理;1928年6月,北京失去首都地位,改名為北平,海淀鄉域屬北平市西郊區。
1930年10月,西郊區定名為十三區,1931年十三區正式成立,海淀鄉域屬北平市十三區;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後改北平為“北京”;1939年6月,日偽在西郊建設“新市區”,海淀鄉域屬“北京”“新市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搶占“北京”,恢復“北平”名稱,海淀鄉域屬北平市十五區(西郊區);1947年,海淀鄉域屬北平市十八區。
1949年1月,海淀鄉域屬北平市十八區;1949年7月,北平市郊區進行調整,海淀鄉域屬北平市十六區;1949年9月,十六區調整區轄行政區劃,調整後,海淀鄉域屬北平市十六區海淀鎮。1950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變更郊區各區番號,原十六區改名為十三區,海淀鄉域屬之。1952年9月,十三區更名為海淀區,海淀鄉域屬之。
I958年9月,海淀人民公社成立,接著與東升、清河兩社合併成為東升人民公社的一部分。1960年2月8日,海淀、清河、東升3個公社合併,成立新的海淀人民公社;4月,改稱清河人民公社。1961年,復置海淀人民公社。該時期隸屬北京市海淀區。
1984年4月,海淀人民公社更設為鄉並延續至2011年9月。期間於2001年11月始,海淀鄉域成立萬柳地區辦事處,按照“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模式,行使政府和辦事處的管理職能。2011年10月13日,海淀鄉撤鄉設鎮,海淀鄉退出歷史舞台。該時期隸屬北京市海淀區。

文化特色

本鄉具有鮮明的科學文化特色。鄉域有中國科學院、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海淀圖書館、海淀體育場、武術館等,更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理工大學、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關係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是高等學府集中之地,也是知識密集型區域。此外,鄉域內還有中醫研究院、海淀醫院、309醫院、婦產醫院等多所大醫院及眾多的高級部隊機構。

經濟發展

鄉域農副產業久負盛名。農業開發,源遠流長;特色產業,聲名遠播。早在明清以來,海淀鄉域即成為“京西稻”和“北京鴨”的主要產地。清代六郎莊一帶產的“京西稻”米曾是進獻皇家的“貢米”。為保持“京西稻”的傳統品牌,80年代,海淀區科技人員培育出“越富系3”優良水稻品種。在1987年全國優質米加工評比會上,該品種被評為全國第一;1988年在全國農副產品展銷會上被評為優質米。後該米還被評為京西御膳米。80年代,海淀鄉與中國農科院共同承擔列入國家級星火計畫的北京鴨現代生產配套技術,培育出瘦肉型的Z型北京鴨。11項生產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綜合經濟效益提高20-30%。真是:嘆明清風俗,有北京鴨之極品;戀康乾盛世京西稻實為貢品!
90年代中後期,海淀鄉城鄉建設步伐加快,農業耕地減少,綠色農業應運而生。而今,觀光農業成為鄉域增收創收亮點。黨的十五大召開後,工業企業改制的積極性普遍高漲,工業系統的工作重點集中在資產重組和轉換機制方面。企業採用租賃或出售經營的方式,進行了調整和資產重組,年租賃收入600多萬元。新世紀,隨著綠化隔離帶地區建設、市政設施建設的占地面積增多,造成部分靠租金維持的工業企業逐步失去生存的基本條件,海淀鄉的第三產業逐步成為鄉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如今社會大發展,海淀鄉更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工商並舉,產權制度改革深入人心。海淀鄉將土地確權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讓地權變股權,確立了讓鄉民受益的原則,鄉域人民的生活逐年上一個新的台階。
昔日因盛產京西稻和北京鴨讓海淀鄉名揚京城,今朝全鄉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發展和綠色生態理念,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富有激情的創新精神,辛勤耕耘在這塊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勤勞和聰慧書寫了一篇新農村建設的瑰麗詩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