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風(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指外邪八風,入於經脈,觸於五臟者而發病,即肝風、心風、肺風、脾風、腎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風
  •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外邪八風,入於經脈,觸於五臟者,又名五臟風,即肝風、心風、肺風、脾風、腎風。《素問·金匱真言論》:“經有五風。”馬蒔注:“五風者,即八風之所傷也,特所傷髒異,而名亦殊耳。”

解讀

《素問·金匾真言論》:“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五,指五臟,風,指因風邪而致之病。本篇下句岐伯對日:“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張景岳注:“五風,五臟之風也”。經,指經脈,風邪侵襲人體,在經脈之時,即為經風;邪氣沿經脈深入五臟,此即為五臟之風,如肝風、心風、脾風、腎風等。王冰曰“原其所起,則謂八鳳發邪,經脈受之,則循經而觸於五臟,以邪乾正,故發病也”。《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對自然界風的認識,根據五行屬性對應人體臟腑,闡述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本質觀念。書中還詳細記載了五臟受到風邪侵擾致病時的症狀,為後世醫家對風邪致病的診斷提供了參考依據,具體內容如下: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噎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惰,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中醫套用

1、肝風。
病因病機:偏風直傷肝臟,肝之精血耗傷,陰血虧虛不能涵陽,而致風陽上擾,陽亢風動;
臨床表現:多汗惡風,嗌乾,易怒好悲,眩暈、筋脈拘攣,面目色青。
2、心風
病因病機:偏風之邪直中心臟,心的陰血耗傷,心臟經絡氣機不利,血氣失和或心血迅速耗傷,邪結於局部而致心臟結之重症。
臨床表現:多汗惡風,易焦躁,驚嚇,或易怒,少氣,緩言,面赤。
3、脾風
病因病機:風中於脾臟,或立即發病或伏留而緩慢發病,其病因病機主要有兩個方面:偏風中於脾臟,屬風壅,化熱成瘀生濕,濕瘀熱結生黃疸,如《素問·。玉機真髒論》云:“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發黃”。緩發者病機為脾臟虧虛,復感風邪(偏風),風邪伏留脾之血分,潛藏不出,即伏風結於血分,耗氣傷血損精,化燥生瘀成積聚。久而久之,陰陽俱傷,脾臟衰竭。
臨床表現:多汗惡風,不嗜食,肢體倦怠,黃疸,腹滿,泄瀉。
4、肺風
病因病機:傷於肺的病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偏風侵襲於肺經或肺絡未傷血脈,屬風邪壅肺,致肺失清肅,肺氣上逆。二是風邪(偏風)傷肺,化燥、化熱成痰,屬風邪結肺,久而久之,傷血脈。
臨床表現:多汗惡風,面色白,咳嗽短氣。
5、腎風
病因病機: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偏風傷於肺衛,表不解,邪氣入里傷腎,此種風邪只傷腎臟,它髒未有損害,腎氣被郁,不主水道,即化氣功能失常,水液停留於脈道,泛溢全身成水腫。二是腎臟本身虧虛,復感風邪(偏風),損傷腎臟,腎元虧虛,無力抗邪,邪伏留於局部,日久邪結於腎,變成虛勞,形成勞水。
臨床表現:多汗惡風,面目浮腫,脊痛不能立,小便不利,面黑。
五臟風相當於現代臨床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腎風相當於急性腎小球腎炎,肝風相當於流行性乙型腦炎,心風相當於急性心肌炎,脾風相當於急性病毒性肝炎,肺風相當於急性肺感染。但是現代醫家對五臟風的理論研究逐漸淡化,尤其是因偏風中於五臟而致的五臟風病的理論逐漸丟失,目前許多中醫家亦把中醫人體的五臟生搬硬套地與西醫解剖學的人體五臟相對應,這也是導致今天五臟風理論迷失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