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唐復國五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王特指的是唐代神龍政變中的五位功臣,分別是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五人,他們是這次政變的主要策劃者和實施者,因而在唐中宗李顯登基後不久,五人被封為郡王,但是,封王后沒過多長時間就先後被貶為各州的刺史、司馬,張柬之、崔玄暐在被貶途中病死,敬暉、桓彥范、袁恕己則在被貶途中被殺。睿宗李旦即位後五人被平反,追復官爵和獲得了配享中宗廟庭的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王
  • 含義:唐代神龍政變中的五位功臣
  • 朝代:唐代
  • 人物:張柬之等
張柬之,敬暉,崔玄暐,袁恕己,桓彥范,

張柬之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張柬之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後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傑武則天推舉之,武則天將其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傑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國號。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不久,張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隴州,氣憤致死。
張柬之生於唐高祖武德八年,卒於中宗神龍二年,年八十二歲。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精三禮。為令狐德棻所重。永昌元年,(公元六八九年)以賢良召,對策第一。授監察御史,遷鳳閣舍人。忤武后旨,出為合、蜀二州刺史。狄仁傑薦其有宰相才。武后召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誅張昌宗、張易之,復唐社稷,柬之首發其謀,以功封漢陽郡王。後為武三思所誣,流瀧州,憂憤而卒。追諡文貞。柬之遂於學,有文數十篇,為集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恢復李唐起端
自從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繼承人問題就成了眾人關心的焦點。如今,隨著武則天的衰老,它又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雖然李氏子孫已經失去權勢,但武氏子弟仍然沒有確定的把握能夠在武則天之後登上皇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還有李顯和李旦兩個昔日的皇帝存在。大臣們因此勸告武則天說,她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這樣在死後就可以和李治一起配享太廟,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但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境遇將會悲慘得多,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恢復李唐發展  大臣們的意見顯然給了武則天很大觸動,公元698年,在外多年的廬陵王李顯被迎接回朝,重新立為太子。但她並沒有急於定下繼承人,而是繼續維持這種模糊的局面,讓政局不至於過早變得動盪。但與此同時,她也在悄然打擊著一切關於繼承人問題的猜測和流言。武家子弟會突然被免去官職,李旦的兩名寵妃也被她下令殺死,其中一位正是日後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沒有人能看清武則天的真實用意,她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平衡著各方的勢力,在局勢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沒有一方勢力敢於輕舉妄動。
恢復李唐經過  儘管許多事情表面看來還不明朗,但武則天一直在做著悄無聲息的安排。公元696~69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率領下起兵反叛,並自號“無上可汗”,這也是契丹歷史上首位稱可汗的人。這原本是一場小規模的叛亂,但武則天卻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機,她大張旗鼓地平定叛亂,並命令武氏子弟參加這次討伐。儘管大臣們認為這純屬小題大做,但武則天還是興師動眾,迅速調集大軍進行征討。後人認為此時的武則天已經開始擔心身後武家子弟的歸宿,她極力希望李武聯合執政的格局能夠儘量延續下去。一方面,她清醒地意識到,在她死後仍舊會是李氏皇族即位執掌天下,武氏政權很難延續;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武氏勢力能夠在她死後牢牢控制政局,不至於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刻意將營州之亂事態擴大,希望能夠藉此擴大武氏執掌兵權的勢力範圍,依舊在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恢復李唐經過變化  晚年的武則天顯得有些疲倦,她的注意力已經從政治事務上移開,轉向因多年事務繁忙而被忽視的個人生活。這時兩位名叫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兄弟成為她生活中兩位重要的人物,他們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則天的寵愛,許多投機者趁此機會對他們大加奉承,曾有人讚美張昌宗(六郎)的容貌如蓮花一般俊美,但隨即就有人反駁說,倘若表述為“蓮花似六郎”會更加恰當,他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稱許。這位曾經對政治擁有高度熱情和驚人判斷力的女皇如今顯得極為慵懶,由於她表現出的對政事的懈怠和意興闌珊,張氏兄弟藉機逐漸掌握了對政事的處理權。他們的肆意橫行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而他們的愚蠢也令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同時對他們充滿厭惡,這幾乎已經注定了他們在武則天失勢後必然會遭到厄運的下場。

敬暉

敬暉,字仲曄,唐絳州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卒年不詳。曾獲狄仁傑舉薦。
任衛州刺史
敬暉20歲中明經舉入仕,武則天聖歷初年(698年),任衛州(今河南汲縣)刺史
敬暉到衛州任時值秋收時節,但官府卻徵集民工趕築城池,防備突厥。敬暉見狀當即對築城的吏民說:“金湯非粟而不守,豈有棄收穫而繕城郭哉?”隨之將築城民眾罷散,此舉深得當地吏民的稱頌。
做京官  衛州任後,敬暉遷任夏官侍郎,並以該職身份出任泰州刺史。大足元年(701年),他又遷洛州長史。洛州為唐東京洛陽所在地,時武則天在此居住。不久,武則天幸長安,令敬暉為東京整留守(實主管全面工作)。敬暉任職以清廉善治著稱,為此,武則天特下璽書慰勞,並賜物百段。長安三年(703年),敬暉拜封為中台右丞,加銀青光祿大夫
武則天晚年寵用張昌宗張易之,從而在統治階級內部釀成新的矛盾衝突。二張的問題成了武則天末年政治鬥爭的焦點,對立的兩派毫不相讓,反二張派最後結成一個政治團體,敬暉是其中主要成員之一。
中宗復辟  神龍元年(705年),敬暉遷轉右羽林將軍,這時武則天已82歲,身患重病,在這樣情況下,敬暉夥同反二張的首要人物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乘機訴諸武力,發動政變,推翻了武則天,擁載唐中宗復辟。事後,敬暉因誅二張功,擢升為侍中,加封金紫光祿大夫,並賜爵平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戶,不久,又進封齊國公。
中宗復辟二年後,武則天去世。敬暉又加實封至七百戶。這時,敬暉上表奏請唐中宗降武氏諸王為公,從而引起武三思等人的怒恨。他們於是諷喻唐中宗封敬暉,張柬之等5人為郡王,並賜鐵券,恕十死之罪,但卻罷免了他們的政務,實為明尊暗降。
被武三思所害  當初敬暉等發動政變時,洛州長史薛季昶曾勸敬暉和張柬之一併誅除武三思,但敬暉與張柬之不聽。政變之後,武三思固得到唐中宗和韋皇后的相助,得以把持朝政,禍患天下。時論認為這是敬暉等除惡未盡的結果。而敬暉此時權柄已失,受制於武三思,又無可奈何,常獨自憤嘆,以致彈指出血。武三思對敬暉等人恨之入骨,掌權後即指令曾被敬暉廢黜的許州司功參軍鄭愔,捏造罪狀,向唐中宗誣告敬暉等人。唐中宗本來昏暗,這時又受武三思和韋後愚弄,隨即將敬琿和張柬之等人貶黜。其中敬暉出為崖州司馬,不久,又改遷瓊州,為周利貞所殺。唐睿宗即位以後,追封敬暉等“五王”官爵,贈敬暉為秦州都督,謚曰“肅愍”。到唐德宗建中初年(790年),又追贈太尉。

崔玄暐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長安初(701年)為天官侍郎,歷任鳳閣侍郎、中書令,封博陵郡王。
崔玄暐為狄仁傑所提拔。長安四年(704),武則天派遣鳳閣侍郎崔玄暐,沙門和尚法藏、文綱等前往法門寺,迎佛指舍利到洛陽供養。神龍元年(705),張柬之與崔玄暐、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張柬之引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隨後又任命敬暉、桓彥范、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並說動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參加密謀,掌握守衛皇宮的北門禁軍。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迎太子李顯由玄武門入宮,恢復唐國號,為唐中宗。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范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稱為五王。旋遭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五大臣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將五大臣流放。崔玄暐被流放到白川(今西博白縣);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氣憤致死;桓彥范被流放到貴州(廣西貴縣),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海南島海口東南),被謀害身亡;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廣河池東北),被逼至發瘋,後遭擊殺而死。崔玄暐弟崔升,官至尚書左丞;暐子崔琚,頗有文名;孫崔渙,官至御史大夫;曾孫崔郢,為監察御史。

袁恕己

袁恕己(?~706)唐朝永靜軍人。滄州東光人。長安中,歷司刑少卿,預誅二張,又從相王統南衙兵,備非常,以功為中書侍郎,進中書令,封南陽郡王。後貶死環州。武則天稱帝期間,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唐長安四年(704)武則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張柬之等乘機發動兵變,誅殺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廢周國號,迎唐中宗李顯復位。袁因功右遷中書侍郎,封南陽郡公。袁恕已為官剛直廉潔。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慫恿家奴強搶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將惡奴逮捕歸案。安樂公主大怒,到中宗處告狀,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詔,袁恕己竟不奉詔,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中宗,遂將惡奴斬首。大臣楊務廉因巧於營建宮殿樓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於奢侈遊樂而不思國事,數次彈劾“楊務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國安邦之策進於帝,而專事營造宮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貶謫,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貶楊務廉為陵州刺史,晉升袁為中書令。韋皇后勾結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異己。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司馬,後流放環州,武三思復使其同黨周利貞假皇帝之命逼殺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雲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追謚為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贈太子太傅。
詩作
袁善詩文,惜遺作多散失。今僅存《詠屏風》詩一首。
詠屏風 袁恕己
綺閣雲霞滿,芳林草樹新。
鳥驚疑欲曙,花笑不關春。
山對彈琴客,溪留垂釣人。
請看車馬客,行處有風塵。

桓彥范

桓彥范(653年—706年)字士則,唐代潤州丹陽人(《舊唐書》作潤州曲阿人 。此從《新唐書》)。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卒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年五十四歲。為人慷慨俊爽。少以門蔭調補右翊衛,尋擢御史大夫,累遷中丞。長安中,(703年左右)為司刑少卿,屢疏請昭雪寃濫。張柬之將誅張易之等,引與定策,以為羽林將軍,屬以禁兵。中宗復位,以為侍中,執正敢言。未幾,為武三思所讒,罷政,加特進,封扶陽郡王。尋出為濠州刺史。三思復誣其謀逆,謫徙嶺外,矯制殺之。彥范著有文集三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其祖父桓法嗣曾任弘文館學士。因家世關係桓彥范被調補為右翊衛。宰相狄仁傑賞識其才,推薦給武則天,累遷官為御史中丞。
武后病重,宰相張柬之謀誅張氏兄弟,桓彥范、崔玄暐敬暉等參與策劃。後誅張昌宗、張易之,迎唐中宗復位。他看唐中宗懦弱,大權由韋皇后與男寵武三思等人掌握,又上書唐中宗,勸其勿大權旁落。唐中宗不聽。於是武三思集團與桓彥范等結下仇恨,武三思以五大臣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將五大臣流放邊疆。彥范流放貴州(今廣西貴縣)。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乃令左右執縛,曳於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後杖殺。”
最初誅張氏兄弟時,洛州長史薛季昶向張柬之、敬暉說:“二凶雖除,產、祿猶在,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彥范不欲廣殺,曰:“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所誅已多,不可復益也。”季昶嘆曰:“吾不知死所矣!”後來桓彥范被武三思所害。
新唐書《桓彥范傳》
桓彥范,字士則,潤州丹陽人。以門蔭調右翊衛,遷司衛主簿。狄仁傑曰:“君之才,當自光大 ,毋恤於初。”厚為禮。尋擢監察御史,遷累中丞。
長安中,為司刑少卿。張昌宗引妖人迎占,言計不軌。宋璟請窮治其奸,武后以昌宗嘗自歸,不許。彥范諫曰:“昌宗謬橫恩,苞禍心,亻意測天命,皇神降怒,自擿其咎。推原厥情,蓋防事暴之日得引首以免,未敗則候時為逆。此凶詭之臣,營惑聖心。既自歸露,而尚與妖人祈福禳解,則果於必成,初無悔意。今而宥之,誠恐昌宗自謂應運,天下浩然從之。父在,子稱尊為逆子;君在,臣圖位為逆臣。逆而不誅,社稷懼亡。請付三司考治。”不納。時內史李嶠等屢奏:“往為酷吏破家者,請皆宥雪。”依違未從。彥范復上言:“自文明後得罪,惟揚、豫、博三州不免,它可悉赦。”疏十上,卒見聽。嘗曰:“大理,人命所縣,不可便辭詭合以自免。”
張柬之將誅易之等,引與定策。於是,以彥范、敬暉為左、右羽林將軍,屬以禁兵。時中宗每北門起居,因得謁陳秘計。神龍元年正月,彥范、暉率羽林兵與將軍李湛、李多祚、楊元琰、薛思行等千騎五百人討賊。令湛、多祚就東宮迎中宗至玄武門,彥范等斬關入,士皆鼓譟,時武后處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等廡下。後聞變而起,見中宗曰:“乃汝耶?豎子誅,可還宮。”彥范進曰:“太子今不可以歸!往天皇棄群臣,以愛子托陛下。今久居東宮,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內難,此天意人事歸李氏。臣等謹奉天意,惟陛下傳位,萬世不絕,天下之幸。”後乃臥,不復言。明日,中宗復位,以彥范為侍中,封譙郡公,賜實封五百戶。
上書戒帝曰:
《詩》以《關雎》為始,言后妃者人倫之本,治亂之端也。故舜之興以皇、英,而周之興以任、姒。桀奔南巢,禍階末嬉;魯桓滅國,惑始齊姜。伏見陛下臨朝視政,皇后必施帷殿上,預聞政事。臣愚謂古王者謀及婦人,皆破國亡身,傾輈繼路。且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凌夫,違人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故《書》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預外政也。伏願上以社稷為重,令皇后無居正殿,乾外朝,深居宮掖,修陰教以輔佐天子。
又道路籍籍,皆雲胡僧慧范托浮屠法,詭惑后妃,出入禁奧,瀆撓朝政。陛下嘗輕騎微服,數幸其居,上下污慢,君臣虧替。臣謂興化致治以康乂國家者,繇進善而棄惡。孔子曰:“執左道以亂政者殺,假鬼神以危人者殺。”今慧范亂政危人者也,不急誅,且有變。除惡務本,願早裁之。
帝孱昏,狃左右,不能有所省納。
俄墨敕以方士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彥范執不可,帝曰:“要已用之,不可止。”彥范曰:“陛下始復位,制詔:‘軍國皆用貞觀故事。’貞觀時,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監,以孔穎達為祭酒,如普思等方伎猥下,安足繼蹤前烈。臣恐物議謂陛下官不擇才,以天秩加私愛。”不從。
時武三思以遷太后銜恚,慮不利諸武,而韋後雅為帝寵畏,且三思與蒸亂,由是朋讒奇中。未幾,罷彥范等政事。五月,加特進,封扶陽郡王,賜姓韋,同後屬籍,錫金銀、錦繡,皆以鐵券恕十死,令朝朔望。尋出為洺州刺史,改濠州。王同皎謀誅三思,事泄,三思誣彥范等同逆,陰令許州司功參軍鄭愔上變。乃貶彥范瀧州司馬,敬暉崖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崔玄?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悉奪勛封。三思又疏韋後隱穢,榜於道,請廢之。帝震怒,三思猥曰:“此殆彥范輩為。”命御史大夫李承嘉鞫狀,物色其人。承嘉即奏:“彥范、暉、柬之、恕己、玄?暴訕搖變,內托廢后,而實危君。人臣無將,當伏誅。”詔有司議罪。大理丞李朝隱執奏:“彥范等未訊即誅,恐為讎家誣衊,請遣御史按實。”卿裴談請即誅斬,家籍沒。帝業嘗許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錮終身,子弟年十六以上謫徙嶺外。擢承嘉金紫光祿大夫、襄武郡公,後又賜彩五百段、錦被一。進談刑部尚書,而貶朝隱。三思又諷節愍太子請夷彥范等三族,帝不從。三思慮五人者且復用,乃納崔湜計,遣周利貞矯制殺之。利貞至貴州,逢彥范,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睿宗即位,彥范等並追復官爵,賜實封二百戶,還其子孫,謚曰忠烈。開元六年,詔與暉、玄暐、柬之、恕己勤勞王家,皆配享中宗廟庭。建中三年,復贈彥范為司徒,暉太尉,玄暐太子太師,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