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州

瀧州

瀧(shuang)州,廣東省羅定市的舊稱。瀧州之名源於今羅定江羅鏡鎮段有瀧喉,灘高水急,巨石橫截中流,十分險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瀧州
  • 外文名稱:SHUANG ZHOU
  • 行政區類別:州
  • 所屬地區:嶺南
  • 下轄地區:一州四縣
  • 政府駐地:瀧水
  • 設立時間:公元502年
  • 撤銷時間:公元973年
簡介,歷史沿革,入瀧州江,

簡介

南朝梁、陳年間(公元502—581年)開始設立瀧州,至北宋開寶六年撤消瀧州,長達六百多年。設立瀧水縣。至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因羅旁地區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取“羅旁”安定之意)一名自此載入史冊。

歷史沿革

唐代
唐初改永熙郡為瀧州,在羅定境內恢復一州四縣政制。後瀧州一度改名開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名瀧州,所轄瀧水、開陽、永熙(後改永寧)、安南(後改鎮南)四縣,大至包括羅定全部及雲浮、信宜、鬱南、岑溪小部分地區。北宋開寶六年撤消瀧州,四縣並為瀧水一縣,長達六百多年。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因羅旁地區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羅定直隸州管轄東安(雲浮縣)、西寧(鬱南縣)兩縣,俗稱“三羅”,至辛亥革命改羅定州為羅定縣止。三羅地區成為廣東一個重要行政區域,長達三百四十餘年。
唐玄宗開元十六念(公元728年),瀧州刺史陳行范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攻占了粵西四十餘城。唐王朝派宦官楊思 率十萬大軍圍剿瀧州,陳行范與六萬多起義僚人被殺,許多僚人因此被迫西遷。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間改稱僮族(今壯族)。
唐朝末年,原在荊楚地區生活的瑤族大舉南遷,徙落今兩廣各地。此後歷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羅定地區的居民以瑤族和僮族為主體。其僮族,清代大學者顧炎武說:“僮則舊越人也。”
明朝
宋元明時,羅定地區的瑤、僮兩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統治壓迫的鬥爭此起彼落,持續二百多年。到明萬曆年初,明王朝出動十萬大軍征剿羅定瑤民,歷時一年,殺害四萬多人。大量瑤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參加屯田的漢族士兵落籍羅定。與此同時,官府公開招募流民定居墾荒,大批漢族人紛紛遷居瀧江兩岸。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羅定圍剿瑤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羅定。此後,大批漢人繼續遷入,羅定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原來瑤、僮兩族逐漸改變為以漢族移民為主體。
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武后宰相張柬之、桓彥范;翁方綱、何仁鏡等,都曾避亂或寓居羅定,留下了許多題詠。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描寫當時羅定少數民族聚居,文身鑿齒,瘴癘肆虐、生活貧困的情況。
陳氏豪族的陳集原在唐武周年間撰寫的《龍龕道場銘(並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駢文之精華,文筆優美,駢詞工麗,後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征》。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磷、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啟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的文化縣市之一。
羅定素有“文化之鄉”之美譽,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

入瀧州江

作者:宋之問 朝代: 體裁:五排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縱橫。夜雜蛟螭寢,晨披瘴癘行。
潭蒸水沫起,山熱火雲生。猿躩時能嘯,鳶飛莫敢鳴。
海窮南徼盡,鄉遠北魂驚。泣向文身國,悲看鑿齒氓。
地偏多育蠱,風惡好相鯨。余本岩棲客,悠哉慕玉京。
厚恩嘗願答,薄宦不祈成。違隱乖求志,披荒為近名。
鏡愁玄發改,心負紫芝榮。運啟中興歷,時逢外域清。
只應保忠信,延促付神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