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

五水即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是根據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對水氣病(相當於今日的水腫)的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水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出處,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出處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病治第十四》。

概念

五水見於《金匱要略》,即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解讀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原文從症狀、脈象上對水氣病進行了明確的分類,該病病因主要討論風、水、濕、熱諸種因素,其病機主要則之於肺、脾、腎、三焦功能失常,以致水停不化,犯溢全身。其中黃汗病在病因病機上與上述四種不同,主要是因為營衛郁滯,濕熱熏蒸所致。但因其可出現四肢頭面腫症狀,與水腫類似。

中醫套用

《金匱要略》中對水氣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有著較為詳盡的敘述,現代醫家根據古典及臨床表現,將水氣病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辨證論治:
1、風水
(1)表虛證
病機:風邪襲表,肺失通調。
症狀:脈浮,惡風,骨節疼痛,面目腫,迅及全身。
治法:益氣固表,利水消腫
方藥:防己黃芪湯,腹痛加芍藥。
防己 黃芪 白朮甘草(炙)
右銼,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2)夾熱證
症狀:惡風,一身悉腫,脈浮,口渴,汗出,無大熱。
治法:散邪清熱,發越水氣
方藥:越婢湯
麻黃 石膏生薑 大棗甘草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術四兩。(《古今錄驗》)
2、皮水
(1)氣虛陽郁證
病機:肺失通調,脾失健運
症狀:脈浮,不惡風,四肢腫,按之凹陷,腹如故而不滿。
治法:益氣通陽,分消水濕
方藥:防己茯苓湯
防己 黃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2)皮水夾熱證
病機:肺脾失司,水郁化熱
症狀:一身面目洪腫,小便不利,脈沉
治法:發汗散水,兼清鬱熱
方藥:越婢加術湯
麻黃石膏生薑 大棗甘草 白朮
或 甘草 麻黃
(3)皮水錶實證
病機:水濕在表,肺氣不利
症狀:身腫,小便不利
治法:宣肺利水,發散水氣
方藥:表實夾熱者越婢加術湯,表實無熱者甘草麻黃湯
甘草 麻黃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複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4)濕盛陽郁證
病機:水濕停聚,濕熱壅遏
症狀:水腫按之沒指,手足不溫,小便短少色黃,不惡風寒,舌苔黃膩
治法:清利濕熱,通利小便
方藥:蒲灰散
蒲灰 滑石
每服方寸匕,飲調下,每日3次
3、黃汗
(1)營衛郁滯,濕熱阻遏證
病機:汗出入水中,汗液被水濕阻遏,營衛郁滯,排泄障礙,郁而化熱,濕熱交蒸
症狀:身腫,脈沉,發熱,汗出色正黃如柏汁,口渴。
治法:調和營衛,驅散水濕
方藥:黃芪芍桂苦酒湯
黃芪 芍藥  桂枝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 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額代苦酒)。
(2)氣虛濕盛陽郁證
病機:氣虛濕盛陽郁
症狀:身瞤胸中痛,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狀,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
治法:調和營衛,通陽散濕
方藥: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黃芪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4、氣分病證治
(1)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證
病機:陽虛陰凝,水氣停留
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緣如旋杯,光滑清楚,手足逆冷,腹滿腸鳴,惡寒身冷,骨節疼痛。
治法:溫陽散寒,行氣利水
方藥: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2)枳術湯證
病機:脾虛氣滯,水飲痞結
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緣如旋盤,光滑清楚,脘腹痞滿而脹
治法:行氣散結,健脾化飲
方藥:枳術湯
枳實 白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