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民間藝術

五台山民間藝術

五台山現存最古老的篆刻藝術作品是原存清涼寺的北魏鎮風文殊金印,印文為篆體“清涼攝授”4字。字為小篆,工整秀氣,古樸典雅。隋唐以後,各寺均鑄銅印,作為鎮寺之寶,可惜亦未流傳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台山民間藝術
  • 性質:清代的篆刻藝術作品
  • 特點:鎮寺之寶
  • 記載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篆刻,書法,面娃娃,紙紮,五台‘忘八’賽戲,五台東冶八音會鼓樂,歷史淵源,經典曲目,代表人物,

篆刻

現藏於顯通寺佛國藏珍樓中的“文殊法王寶印”,是刻制於清代的篆刻藝術作品。印為灰青色玉石,八角形,直徑9厘米,印中刻方框,中間為圓形圖案,東南西北刻“孺童文殊”4字,方框4角刻“五台山中台頂翠岩峰演教寺”12字。主框外,東、西、南、北各刻“東台聰明文殊望海峰”、“西台獅子文殊掛月峰”、“南台智慧文殊錦繡峰”、“北台天垢文殊葉斗峰”。篆刻刀法純熟,筆畫粗細均勻,字型布局對稱工整,典雅秀麗,是一件篆刻藝術珍品。萬佛閣廣濟龍王印篆刻“敕封北頂靈護黑帝廣濟龍王”12字,亦為篆刻佳品。
五台山顯通寺佛國藏珍樓內,還珍藏清代僧人竹禪篆刻4幅,每幅4塊。內容為一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篆刻古樸拙致,典雅雋永。另有康同僧篆刻一幅,印有形狀不同的篆刻印章44塊,內容是一部完整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五台山境內古代篆刻家以五台東冶鎮徐繼畲為著。徐繼畲不僅工書,且愛篆刻。公務閒暇,常以書法篆刻消遣。其常用章18枚,大都正方形,名章有“徐繼畲松龕印”、“繼畲松龕”、“臣徐繼畲”、“字健男號松龕”、“松龕氏”等,閒章有“曾為史官轉侍御史”、“慮虒山人”、“晉之北鄙人”、“丙子翰林陝西江南兩道御史”、“退思補過”、“鷺立蘆華秋水明”等。篆刻有陰文、陽文,篆體為小篆。徐繼畲篆刻作品拓印於《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刊.徐繼畲生平文物展覽專輯》中,其“字健男號松龕”方章現藏於五台縣徐繼畲紀念館。
有關五台山的現代篆刻作品仍以外籍篆刻名家作品居多。全國著名篆刻家鄧明閣、王紹尊以五台山為內容,創作了許多篆刻作品。1985年,忻州地區文聯編輯出版的《中國當代名家書元遺山台山雜詠》書法集中,印製發表16幅鄧明閣、王紹尊篆刻作品。其中五台山寺廟名章有:“黛螺頂”、“菩薩頂”、“金閣寺”、“觀音洞”、“靈岩寺”、“明月池”等;五台山風光詞章有:“五台山”、“清涼高處”、“文殊發塔”、“曾無炎暑”、“夏仍飛雪”、“九龍吸水”、“靈峰聖境”等。這些篆刻作品,有陰刻、有陽刻,字跡清晰,印邊不整,常呈斷線缺口,顯得古樸拙作。“明月池”章採用鳥蟲書體,“明月”象形,耐人尋味。鄧明閣另有西台掛月峰、月照其巔、儼若懸鏡等行書篆刻,發表於《五台山研究》雜誌。
1991年第1期《五台山研究》封三發表山西省篆刻家閻瑜民《五台山書印選》21方,印章有方有圓,有長方形,橢圓形,字型有朱文、有白文。21方篆刻合起來是一段文章,為五台山。
五台山北麓繁峙縣下茹越村人侯吉才為五台山境內著名的書畫藝人,曾創作篆刻作品《百佛圖》、《百福圖》、《千壽圖》、《福壽雙全圖》、《萬壽圖》長卷等。其《福壽雙全圖》發表於《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4期。

書法

一、古代書法
康熙皇帝玄燁匾額書法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五次朝台,為五台山題寫了52塊匾額。主要有:
菩薩頂:五台聖境、珠林花雨、斗室、靈峰勝境
塔院寺:景標清漢、金粟來儀
顯通寺:甘露津、紺園
殊像寺:瑞相天然
妙德庵:香閣慈雲、松風水月
清涼石:水晶域、心會真如
玉花池:天開湪池
白雲寺:法雲真際
碧山寺:人云天籟
南台普濟寺:大方廣室
北台靈應寺:五界神湫
東台望海寺:自在、般若原
靈應寺:火珠白月
西台法雷寺:蓮井、初地
中台演教寺:翠岩、古雪
湧泉寺:法雨晴飛
壽寧寺:白毫光
圓照寺:勝幡西振
鎮海寺:金光輪藏
慈雲寺:真實相
台麓寺:十地圓光、五峰化育
千佛洞:禪悅
般若寺:雁堂
銅瓦殿:雲嵋
康熙匾額書法,多為行楷體,用筆靈活自然,筆畫粗壯肥碩,結構緊湊得體。
五台山顯通寺佛國藏珍樓所藏康熙御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縱長25。7厘米,橫寬11。3厘米,共書26行,每行多者11字,少者4字,用金粉書於藍紙上。工筆楷書,字跡工整秀麗。
乾隆皇帝弘曆書法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六次朝台,題寫匾額49塊,還數次題詩,刻於碑碣
乾隆皇帝所題匾額主要有:
菩薩頂:人天尊勝、心印毗曇、靈峰聖境、最上層
顯通寺:真如權應、十地圓通
塔院寺:攬妙鬉雲
殊像寺:大圓鏡智、現清淨身
羅喉寺:慧燈淨照、意蕊心香、悟色香空
碧山寺:香林寶月、淨域靈因
壽寧寺:普超諸有
鎮海寺:金輪不住
圓照寺:宏范三界
台麓寺:妙莊嚴路、五髻香雲、筏通彼岸、靜寄齋
東台頂霞表天城、華嚴真境
西台頂:德水香林、月鏡空圓
北台頂應真禪窟、寶陀飛觀
南台頂:仙花證果
中台頂:靈鷲中峰、震那金界
中南台:慧性明圓
般若寺:妙音如意
棲賢寺:是忉利天、身遍恆沙
白雲寺:松風花雨、朗瑩心珠
玉花池:華嚴龍藏、妙參真人
妙德庵:性因淨粟
金閣寺:宗乘仰鏡
古清涼:菩提不染
萬緣庵:施洽群有、智宏六度
雜花庵:無量福田
乾隆皇帝弘曆另題兩塊詩匾:一為“笑題明月池”,一為大塔院寺藏經閣詩匾。
乾隆所題詩碑,有菩薩頂漢白玉四棱方碑2通,黛螺頂詩碑1通。
清代光緒皇帝載湉為顯通寺題寫了“願力宏大”,慈禧太后為普濟和尚題寫了“真如自在”匾額,也是較為珍貴的優秀書法作品。
顯通寺佛國藏珍樓現存古代書法作品
《華嚴經》字塔。是一幅由80卷《華嚴經》600043字組成的七級寶塔,縱長580厘米,橫寬167厘米。字塔工筆楷書,一絲不苟,字小如綠豆,清晰可認。這幅字塔是由三寶弟子許德心在康熙年間用12年時間完成的。是全國唯一的書法《華嚴經》字塔,其藝術價值與文物價值極高。
竹禪舌書條幅。橙黃底紋,金色鑲邊,朱墨小篆,十分典雅。上書:“心地未容一雜念,話頭常得六時清。”這兩件條幅是清代僧人竹禪於光緒年間至五台山瞻禮文殊聖容時,用舌頭蘸著朱墨寫成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台山境內書法藝術得到蓬勃發展。1959年和1977年,全國著名詩人、書法家,後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趙朴初,兩次蒞臨五台山,第一次親筆書寫《游五台山雜詠》12闋,奉碧山寺補壁。第二次又題書《五台雜詠——調憶江南》6首。以後又為五台山風景區親筆題寫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為靈峰寺題寫了“五台山仰天大佛”,為殊像寺、普壽寺、竹林寺題寫了寺名匾額,還為普壽寺撰書楹聯一副,聯云:“恆順眾生究竟清淨普賢道,勤修梵行願生安養壽僧祇”。為日本靈仙三藏大師題寫了碑名:“日本國靈仙三藏大師行跡碑”,為能海法師敬題並書“能海法師塔銘”等,趙朴初書法墨寶遍留五台山。
1985年,忻州地區文聯編輯出版了《元遺山台山雜詠十六首書法集》,發表了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胡公石吳丈蜀費新我宮葆誠賴少其楚圖南沈延毅劉自讀林鍇黃苗子、馮健吾、沈鵬董壽平沈覲壽陳巨鎖的書法藝術作品。不久,又編輯出版了《五台山詩百家書法擷英》等,邀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一百餘位著名書法家題書歌詠五台山的詩詞名篇。
1989年,由山西省書法協會副主席、忻州地區書法協會主席陳巨鎖首倡並發起,開始興建五台山碑林。五台山碑林建於清水河畔文殊寺,由定襄縣工匠鐫刻石碑工25通,刊刻了書壇名宿的書法藝術作品。其中,孫墨佛蘇局仙楚圖南沙孟海、秦號生、蕭嫻費新我沈延毅、顧廷龍、蘇仲翔沈覲壽潘受宮葆誠游壽周昭怡鄧少峰謝稚柳、馮健吾、胡公石葛介屏司徒越胡問遂、徐元聞、傅周海等,已先後作古,所幸五台山碑林所遺墨跡,將與名山共存。五台山碑林中125通書法碑刻,諸體皆備,流派紛呈。
山西省原副省長白清才親自為佛母洞撰聯一副云:“心如大地,慈懷天下,腹中藏有渡人船;身似菩提,悟徹乾坤,無欲則淨自成佛。”由山西政協原副主席、著名書法家姚奠中親筆書寫。為五台山寺廟書寫楹聯、碑碣的還有北京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朱穆之,山西省著名書法家王留鰲趙望進、張啟明等。
五台山現代僧人中,五台山佛教協會會長禧鉅、普化寺住持妙生,均有楹聯、碑碣書法作品存世。

面娃娃

麵塑是用白麵粉和面加彩捏成各種人物、動物、花果形象,五台山地區各縣俗稱“捏麵人”。麵塑活動流傳久遠,起源於古代部落互贈奴隸和豬羊等牲畜作為祭祀和饋贈的禮物,以後逐漸演變為互贈面人、面豬、面羊等,流傳至今。麵塑活動多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和春節進行,訂婚結婚時男女雙方也互贈面人。麵塑作品主要有面娃娃、面羊、面豬、面獅、面虎、面猴、面魚、面桃、面果、面葡萄、面花等。過去,用紅、綠顏色點綴,現在用五彩色素和白面,點綴其上,色彩鮮艷。

紙紮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五台紙紮也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所用材料為竹篾、茭桿、五色彩紙、臘紙、金銀錫箔紙等。紙紮一般用於喪葬禮儀。舊時,喪葬紙紮主要有靈牌、金銀斗、搖錢樹聚寶盆、金銀山等。現在,紙紮花樣翻新,增加了花圈、花籃、花園、花匾以及花果山、水簾洞、神仙府等,亭台樓閣,應有盡有。製作時,先用竹篾、茭桿紮成框加,然後粘糊各種紙花、紙葉、紙人等。所製紙扎工藝精良。
五台山民間藝術

五台‘忘八’賽戲

賽戲是一種曾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是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的具有濃郁邊塞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形式。賽戲形成於宋金時期,由於其歷史久遠,在戲曲界有“活化石”之稱,南宋陸游《放翁詩稿》中就有“到家更約西鄰女,明日河橋看賽神”的詩句。朝代更迭,大量宮廷藝人被俘擄到山西、河北一帶編為樂戶。《五台縣誌》載:“明洪武間,五台有樂戶十五家,建文末年,又有京城官紳被貶為樂戶,逐於五台。” 明洪武二年,五台縣除“軍民儒僧道匠”6戶外,又新增一樂戶。這種樂戶,大多是朱元璋當權後,對被推翻的元朝宮廷三宮六院、教坊役工人員的貶斥發配戶籍。元末明初,蒙古人北逃,留下的這些人又大多為漢人,因而被朝廷斥之為忘掉“忠孝節義仁信廉恥”這八個字的“忘八”,發配貶斥到邊遠地區。當時五台縣一共被貶來15家。
”樂戶世代只能以伎樂為生,專演賽戲並承攬民間婚喪鼓樂。清雍正年間取消了樂戶制度,但在清朝末年,晉東南和晉北山區還有不少樂戶存在,他們依當地風俗,每年都要在一些廟會上演出賽戲和雜劇。
據考證,賽戲於明朝洪武二年傳入五台縣溝南鄉松台村,清末民初松台村表演賽戲的褚家因生活困難停止演出,賽戲幾經周折流傳到西天和子弟班。抗戰爆發後,五台賽戲再次被迫停演。1982 年文化部編纂《中國劇種志》和《中國戲劇史》,普查時發現五台西天和還有演過賽戲的老藝人張二圪斗。忻州戲劇專家深入西天和村進行了搶救性採訪、整理,排演了幾個片段,並現場進行了攝像,填補了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空白。
賽戲表演沒有唱腔,不用絲竹伴奏,沒有龍套,也沒有傳統戲曲生、旦、淨、末、醜之分,一些特定的劇目要戴面具表演。除“開場”和“收場”鑼鼓嗩吶大吹大擂、特定的場面用笙管演奏佛樂外,所有劇目中的演員上下場都用大鼓大鑔大鑼擊打“趟子鼓”,演員道白中間擊打“過門鼓”作為伴奏,有的劇目甚至能從台上演到台下,演到街巷、演到神棚。賽戲的舞台美術非常簡單,體現出它古樸、簡練和鮮明的祭祀色彩。
劇本介紹:調鬼(調鬼)搗鬼。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四折:“後撒北方壬癸水,養的孩兒會調鬼。”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三折:“我做莊家快誇嘴,丟輪扯炮如流水,引著 沙三 去跚橇,伴著 王留 學調鬼。”

五台東冶八音會鼓樂

歷史淵源

據載:明朝萬曆年間,與五台東冶地區毗鄰的定襄宏道鎮北社東村(舊屬崞縣崇仁都)李氏家族中出現了一位身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資政大夫,正二品銜,加一品俸的大人物李楠。李楠娶萬曆皇帝的侄女為妻,世人稱之為郡馬。李楠偕妻返鄉省親時,萬曆皇帝賜一班史姓鼓樂專為其家族慶典祭祀吹奏。史姓鼓樂從此便落戶宏道北社東村。皇宮慶典鼓樂便從此流傳在這一帶民間。
清朝光緒年間,五台槐蔭村出了一位音樂奇才叫趙爾瑚,學字夏寶,小名成貴。其出生在一個醫藥世家,精通醫術,但卻異常酷愛民間音樂和戲曲。吹拉彈打各種樂器樣樣精通。他精選流傳在民間的八音樂曲,編成了大型笙管樂曲,總計八套六十四曲,俗稱《八大套》,為鼓樂班社使用,後五台定襄忻州周邊鼓樂統稱為八音會鼓樂。趙爾瑚英年早逝、42歲逝。

經典曲目

《大得勝》《十二層樓》

代表人物

東冶郭家父子,郭貴林(小名郭二)1955年,五台東冶地區民間舞蹈《五女觀燈》經縣、區、省會演層層選拔,入選晉京演出。郭二以演奏員身份隨往,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並與大家合影留念。郭二演奏的《大得勝》《十二層樓》等古樂轟動了北京。周總理批示中央廣播電台要錄音向全國播放,讓全國人民一起欣賞這古典的嗩吶樂曲。上海民族音樂學院教授李明雄先生專程來五台拜訪郭二,為其《大得勝》鼓樂精心錄音後,磁帶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從此,明朝皇家古典嗩吶樂曲《大得勝》從五台東冶地區響徹全中國,響徹東南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