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音樂

五台山佛教音樂

五台山佛教音樂的主要樂器是笙、管、笛,配以木鼓、鐃、鈸、磬等,它保留了大量我國古代的音樂信息,被稱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活化石”。它經過了沒有固定曲調的“師師異法、家家各制”的初始階段後,在以樂唱經的初期仍是開放性的。除了自己製作佛教歌曲外,只有在當時被認為是適宜的、好聽的曲調都可以被拿來為唱佛經所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台山佛教音樂
  • 主要樂器:笙、管、笛
  • 性質:藝術
  • 類別:音樂
概況,特點,代表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台山佛教音樂的價值,

概況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由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五台山的佛教音樂也分為兩大類,即漢傳(青廟)音樂和藏傳(黃廟)音樂。黃廟音樂由於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僅在五台山繁衍發展,而青廟音樂則從五台山向全國輻射。至今,在五寨、左權、洪洞、襄汾、繁峙、代縣、原平、太原市等地,還有佛事音樂文化活動。
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法事音樂即為青廟音樂。按傳統分類可分為:瑜珈焰口、唱誦、吹腔和散曲四個部分。藏傳佛教之喇嘛廟中的音樂叫黃廟音樂,它一般包括唱誦、吹腔、儀式音樂。青廟音樂旋律幽雅、意境深遠,有遠、虛、淡、靜之特點;黃廟音樂,旋律較為華麗,節奏較為活躍,且羽、商調式的曲調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風,又具有幽雅、靜謐之佛樂風韻。這兩種音樂既有頌讚經文的唱誦,又有不加經文的純器樂曲,無論是唱誦還是吹腔,從曲目看,除民族風很強的佛曲外,為了吸引聽眾、廣傳教義,都吸引了不少我國的古典樂曲和民間樂曲。青、黃兩廟所用的譜本,也是傳統的工尺譜;所有轉調也是傳統的五度轉調法。常用調是合字調(也稱本調合作宮=D)、上字調(上作宮=G)、尺字調(尺作宮=A)。僧人們稱為“大三調”,黃廟本調比青廟高一個大二度,故黃廟合字調的宮音是E,余類推。縱觀五台山的佛教音樂,可看出它們都深深紮根於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五台山佛教音樂

特點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佛教聖地,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又是我國惟一兼有漢傳佛教(青廟)和藏傳佛教(黃廟)的聖地。在近2000年的歲月中,五台山佛教雖經幾興幾滅,但佛教音樂仍能在風雨中不斷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音樂是佛教三寶的供養之一。佛教西始的時候,音樂已經是佛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佛教東漸,音樂也隨之而來。  五台山佛教音樂是中國北方音樂的代表,但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南方的佛樂曲調。無論是黃廟還是青廟音樂,都由聲樂器樂演奏兩部分組成,其曲式多樣、自古流傳,確切數目有多少,如今連五台山的僧人也說不清。目前能見到五台山佛教音樂的地方有殊像寺、南山寺、菩薩頂。殊像寺僧人見到的流傳下來的佛樂有60多首,已經掌握演奏技巧的有20多首,目前在法事活動中常用的有《華嚴會》、《普庵咒》、《千聲佛》等,並根據不同場合、不同需要或歡喜活潑、或莊嚴深沉,但無不悠揚動聽。

代表作品

青廟音樂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純器樂曲。主要曲目有《上經台》、《秘摩岩》《普庵咒》、《雲中鳥》、《進蘭房》等40餘首,它們有的來自佛曲、有的來自古典樂曲、有的來自民間俗曲,一經佛樂隊演奏,既有較為濃郁的民族民間音樂韻味,又有鮮明的佛樂特色。黃廟音樂中的吹腔用於黃廟各種殿堂儀式和各種佛事活動。樂曲有的來自青廟音樂如《秘摩岩》、《上字翠黃花》、《六字真言》等,有的來自古典樂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兒高》等,也有一部分來自民間樂曲。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五台山佛教音樂進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五台山佛教音樂的價值

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研究員韓軍在 《五台山佛教音樂的特點、價值與現狀》一文中論述,五台山佛教音樂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
五台山佛教音樂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近2000年的歲月,至今仍在山中迴響。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樂被山西省公布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台山佛教音樂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重要的一點是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佛教的法事儀式,歷史上就被稱為“音聲佛事”。五台山佛教自開山以來,佛教音樂始終融於其中,就是緣於佛教音樂的這種實用性。
五台山佛教音樂有著很突出的審美價值。悠長的歷史進程中,匯入五台山佛教的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歌曲和樂曲,都是在社會上當時流行的曲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因此,五台山的法事儀式都是藝術品,具有很強的欣賞性。
五台山佛教音樂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它是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文化現象。五台山佛教音樂的遺存,可以使我們認識宗教與社會、宗教與生活、宗教與藝術(音樂)之間的關係,為研究藝術的創作、流傳及傳承,也為藝術學、宗教學以及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