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導管癌症

乳腺導管癌導管癌分為兩組微浸潤導管癌和浸潤性導管癌 ,浸潤性導管癌標準:(1)細胞異型,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核漿比例增大。(2)細胞排列極象紊亂,瘤細胞在導管內形成多種形態的排列方式。(3)癌細胞浸潤周圍間質,癌細胞周圍的纖維間質增生,與癌細胞接觸處出現增生的纖維間質斷裂,Act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癌細胞巢周圍陰性,或者癌細胞巢周圍陽性出現斷裂,不能圍繞癌細胞巢周圍一圈。微浸潤性導管癌標準:滿足前面三條標準,同時滿足有一個或幾個小而清楚的顯微鏡下小灶性浸潤纖維間質。乳腺增生性病變包括纖維腺病、纖維腺瘤、導管乳頭狀瘤病、導管內上皮增生。

基本介紹

  • 別稱:乳腺導管癌
  • 英文名稱:Mammary ductal carcinoma
  • 多發群體:年齡29~65歲婦女
  • 常見發病部位:乳房
目錄
乳腺導管癌的診斷標準
乳腺導管癌的術後護理
乳腺導管癌的診斷標準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來自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病理科1999年1月~2003年12月間外科手術切除標本100例。診斷標準為2003年WHO乳腺腫瘤組織新分類,所有病例均通過3名高年資病理醫師複查取得一致病理診斷。
1.2方法
1.2.1標本處理標本均採用10%中性福馬林及時固定(固定時間:在組織被切除後2h時內固定,固定時間3~24h),每例標本取材均在5~10個左右石蠟塊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1.2.2免疫組化採用二步法Envision染色,(1)脫蠟,水化組織切片;(2)預處理組織切片(據一抗具體說明而定),酶修復或熱修復;(3)蒸餾水漂洗,置於PBS中;(4)滴加3%的過氧化氫阻斷過氧化物酶,避光孵育30min;(5)蒸餾水漂洗,置於PBS中5min2次;(6)在37℃下一抗孵育120min;(7)PBS漂洗5min2次;(8)在37℃下Envision孵育45min;(9)PBS漂洗5min2次;(10)色源底物溶液DAB顯色,光鏡控制;(11)蒸餾水漂洗;(12)復染封片(試劑由基因公司提供)。
2結果
2.1臨床資料導管癌:年齡29~65歲,平均48.9歲,全部為女性病人,主要表現為發現乳腺包塊,乳腺皮膚均無桔皮樣改變。乳腺纖維腺病、纖維 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病和導管內上皮增生:年齡17~48歲,平均33歲。
2.2巨檢浸潤性導管癌:局限性腫塊最大為10cm×10cm×10cm,最小者0.5cm×0.5cm×0.5cm,平均直徑3.5cm,45例腫塊無包膜,5例腫塊有包膜,切面灰白,質硬到質中等,部分病例切面呈粉刺樣改變。纖維腺病、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病、導管內上皮增生:25例有包膜,切面灰白質中,其中部分腫塊呈結節狀增生,25例無包塊,切面灰黃或灰白,質韌,邊界不清。
2.3導管癌標準導管癌分為兩組微浸潤導管癌和浸潤性導管癌[1,2],浸潤性導管癌標準:(1)細胞異型,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核漿比例增大[3,4]。(2)細胞排列極象紊亂,瘤細胞在導管內形成多種形態的排列方式[3,4]。(3)癌細胞浸潤周圍間質,癌細胞周圍的纖維間質增生,與癌細胞接觸處出現增生的纖維間質斷裂,Act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癌細胞巢周圍陰性,或者癌細胞巢周圍陽性出現斷裂,不能圍繞癌細胞巢周圍一圈。見圖1~3。微浸潤性導管癌標準:滿足前面三條標準,同時滿足有一個或幾個小而清楚的顯微鏡下小灶性浸潤纖維間質[1,2]。乳腺增生性病變包括纖維腺病、纖維腺瘤、導管乳頭狀瘤病、導管內上皮增生。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由於社會和臨床醫師對病理診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診斷必須準確可靠,提高病理診斷的重複性。對病理診斷標準進行可靠性判斷,希望能選擇出最有效的診斷標準。診斷浸潤性導管癌的病理診斷標準可簡化為三
(1)細胞異型性:細胞核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核漿比例增大。
(2)瘤細胞排列失去正常的極性,瘤細胞在導管內形成多種形態的排列方式。
(3)癌細胞浸潤間質,癌細胞周圍的纖維間質增生,與癌細胞接觸處出現增生的纖維間質斷裂。Act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在判斷有無癌細胞浸潤周圍間質方面具有重大價值,在導管癌的癌細胞浸潤周圍間質時癌細胞巢周圍Actin染色陰性或者斷裂,不能圍繞癌細胞巢周圍一圈。所有的纖維腺病、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瘤病、導管上皮增生Actin染色上皮巢周圍出現一周明顯的陽性,在乳腺纖維腺病、纖維腺瘤、巨大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病、導管上皮增生的假浸潤時Actin染色上皮巢周圍出現一周明顯的陽性。滿足(1)(2)(3)診斷為浸潤性導管癌,滿足(1)(2)而不滿足第三條(3)不能診斷浸潤性導管癌。用這三條標準進行判斷在取材充分的情況下,幾乎不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在本次研究中還比較了高CK和層粘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和增生性病變的顯微鏡下表現不具備很明顯的差異性特徵,不能用來判斷瘤細胞是否浸潤周圍間質組織。
參考文獻
1闞秀譯.WHO腫瘤病理學、遺傳學分類.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2003).診斷病理學雜誌,2004,11(3):204-205.
2闞秀.讀WHO(2003)乳腺腫瘤組織學新分類(J).診斷病理學雜誌,2004,11(3):135-136.
3忠弼,楊光華.中華外科病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00-1672.
4回允中主譯.阿克曼外科病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574-1628.編輯本段乳腺導管癌的術後護理 術後呼吸的觀察及護理由於術後胸廓使用彈性繃帶加壓包紮(優力舒),患者會覺得有壓迫感,感覺不適,呼吸費力。應向患者說明使用加壓包紮的原因及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及信任。如出現呼吸極度費力,伴氣促氣急,有可能是由於包紮過緊,此時需報告醫生給予相應處理,同時指導患者放鬆情緒,做有效深呼吸動作。 皮膚護理臨床很多患者出現對粘性彈性繃帶有過敏症狀,出現瘙癢,甚至起水泡。需向醫生匯報,適當抗過敏治療,指導患者免用手抓癢,防止皮膚破損造成感染。如出現嚴重水泡,需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粘性繃帶瘢痕需及時清洗乾淨(用松節油)。 引流管護理乳腺癌根治術損傷面積大,術後積血積液多,無論術中手術止血如何徹底,有效引流都是防止皮瓣下積液的關鍵,術後用“Y”管連線兩條皮下引流管,按時使用低負壓吸引機吸引。引流管需用別針固定妥當,防止脫落。每次使用低負壓機吸引後,需用止血鉗夾緊引流管,以防負壓吸引力突然消失。手術後2~3天,引流液為紅色,逐漸變淡紅色。引流量一般100~250ml/d,逐漸減少到20~100ml/d時,改用負壓引流袋放置引流1~2天,檢查傷口癒合後,皮下無積液,即可拔除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時間平均5~6天。 術後減輕患側肢體水腫由於使用加壓包紮,而致影響患側肢體血液循環功能,導致患肢水腫,在護理過程中,觀察患側肢體指端血運及水腫非常重要,並且應抬高患肢30°,可減輕水腫發生,促進血液循環。 術後患側肢體功能鍛鍊的方法及步驟第1~2天捉伸指、握拳、屈腕動作。第3~4天做屈肘運動。第5~7天練習患側手掌撓雙側肩及同側耳廓。第8天做肩部運動。第9~12天可抬高患側上肢,做手指爬牆運動。第13~14天練習將患側手掌置頸後,開始時低頭位,逐漸達抬頭挺胸位,然後繼續練習上肢旋轉、後伸、輕度擴胸運動。第15天以後每天2次做功能鍛鍊操,觀察患者患側肢體活動的耐受力及進展情況,並說明活動肢體重要性,取得患者積極配合,一般10~12個月能恢復正常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