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拜

九拜

古代的禮拜形式,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中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拜
  • 外文名:jiubai
  • 出處:《周禮》
  • 釋義:古人的禮儀
跪拜方式,“九拜”,

跪拜方式

古代社交禮俗中相見時行跪拜禮是使用年代最長、使用層面最廣的基本禮儀。直到辛亥革命廢除這種禮俗之前,跪拜禮一直在廣泛使用。這是因為古人習慣於席地而坐,坐姿是兩腿盤膝,臀部靠腳後跟。以兩膝拄地則為跪,跪而俯伏向下行禮則為跪拜。
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
上引《白虎通義》“敬之至也”。
語出《國語·晉語》:“宣子拜稽首焉。”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於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頭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頭碰到地面並且要停留一會,動作舒緩。是下對上見面時表示畢恭畢敬的大禮。如《尚書舜典》記載:“禹拜稽首。”鄭玄注釋《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稽首,拜頭至地也。”賈公彥疏:“稽首,頭至地多時,……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形式。舊時給尊長者寫信,在開頭時常用“某某稽首”的字樣即源於此。
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
孫詒讓援引東漢班固《白虎通義 姓名篇》釋“稽”字:“必稽首何?敬之至也,頭至地。稽,至也。首謂頭也。”。
鄭玄注“稽首”為“拜頭至地也”。
荀子》曰“下衡曰稽首”。
故而,“稽,至也”非“稽留”之意。
頓首,又稱“稽顙”、“叩顙”,也稱為“叩頭”。
語出《史記·周本紀》:“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覆蓋右手,拱手於地,至膝前,手不分散,頭急遽伸下,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通常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為“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後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後來引申為書信語的開頭或結尾,其意思如同現代書信語的“向您問好”、“致敬”等等。例如唐朝柳宗元所寫《獻平準夷雅表》:“臣宗元誠恐誠懼,頓首頓首。頓首(稽顙)表示哀慟之至和特別崇敬之意,用於凶喪非常之事。之後亦演變為請罪之拜。
頓首,古代地位相當或平輩間表示敬意。頓首,古代地位相當或平輩間表示敬意。
空首,又稱“拜手”,簡言“拜”。
是古代上級對下級表達謝意的禮節,或為君王祭天,不失尊者至尊。
君王祭天,不失尊者至尊。君王祭天,不失尊者至尊。
東漢鄭玄注《周禮》“空首”為“拜頭至手,所謂拜首也”。段玉裁解說為:“即跪而拱手,而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荀子》曰‘平衡曰拜’是也。
空首, 是古代上級對下級表達謝意的禮節空首, 是古代上級對下級表達謝意的禮節
行此禮,賈公彥疏:“空首者,先以兩手拱至地,乃頭至手,是為空首也。以其頭不至地,故名空首。”
施禮者身體呈跪姿,先跪而拱手,再俯下頭但不接觸地面,與心平。《周禮》謂‘頭不至於地為空手。’空手者,對於稽首、頓首之頭著地而言也。
以上三種禮節均屬“吉事之拜”。
接下來這三種屬於“凶事之拜”。
振動,是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
鄭玄注《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動,讀為董,書亦或為董。振董,以兩手相擊也。……振動,戰慄變動之拜。”這種禮節的形式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慄不已,表示對喪者悲痛哀悼。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振動是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
振動,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振動,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
吉拜,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
九拜
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後和喪家相見時行'吉拜禮'。鄭玄註:“吉拜,拜而後稽顙。”就是說先“空首”拜,然後“頓首”拜。
凶拜,服喪三年期內,或喪禮用的禮節,男尚右,女尚左。
凶拜是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
九拜
鄭玄註:“凶拜,稽顙而後拜,謂三年服者。”《禮記檀弓上》:“
孔子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
這一禮節形式是先“頓首”拜,然後“空首”拜。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以此禮答拜賓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
以下“三拜”與吉凶無關。
奇拜,奇為單數,“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鄭玄注《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
即拜兩次或兩次以上。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體現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
肅拜,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肅拜肅拜
俠拜(第十種),女子見男子,女子先拜,男子答拜,女子再回拜,這一套動作就叫“俠拜。)

“九拜”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
九拜分別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所不同的不僅僅是名稱,連其動作要領也大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領如下: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禮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對君主用此禮,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
頓首亦名稽顙,其基本要領如下:先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叩地。這種方式只用於凶喪之禮,為喪事之拜中的最重者。
頓首與稽首不同之處在於,稽首頭至於地而不叩,頓首頭至於地而叩。
空首的動作要領為:跪而拱手,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振動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而後踴。
踴是喪禮中最愛慟的表現,頓足,跳躍,以示哀之至也。
吉拜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手,而後重複九拜中的“頓首”動作。
凶拜的要領是先作“九拜”中的頓首而後再拜。
奇拜之“奇”表示單數,在這裡是拜一次的意思。
褒拜指拜的次數在再拜以上。
肅拜為女性用的禮拜方式,不跪,俯首兩手下垂。
因此,“九拜”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它涵蓋了古時所有的禮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禮,又包括了凶禮,既包括了男人行禮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禮的方式。很顯然,在任何一次儀式之上,都不可能窮盡這九種禮拜方式,因為,“九拜”中包含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禮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儀式上聽到行“九拜”之禮。
(一)禪林之禮法︰即展開座具,然後三拜三次,故云九拜。《敕修百丈清規》卷三〈請新住持〉之條(大正48·1124a)︰

‘專使插香,大展三拜,進前雲︰某蒙山門使令,攀屈尊嚴,得奉慈顏,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又三拜,詞雲︰即日時令,謹時共惟新命堂頭大和尚,尊候起居萬福。復三拜,收坐具。’
(二)九種敬禮法︰出自《周禮》,指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等九種。稽首是將頭觸地,然後緩緩站起;頓首是將頭叩地後立刻站起;空首是拜手,將頭放到手上;振動是兩手相擊而膜拜;吉拜是膜拜後稽顙;凶拜是稽顙而後拜;奇拜為先跪一膝而後拜;褒拜是再拜之意;肅拜是俯首,手放下而後拜。

(三)指九次禮拜︰站起左右左拜、坐著左右左拜、跪拜二次、立拜一次,共有九拜,故云。古代朝廷舉行拜賀奏慶等重要場合時,都行此禮。

(四)在印度施行的九種禮法︰即發言慰問、俯首示敬、舉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長跪、手膝踞地、五輪俱屈、五體投地。《大唐西域記》卷二雲(大正51·877c)︰
‘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近則舐足摩踵。凡其致辭受命,褰裳長跪。’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稽首,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後。是拜禮中最重者。
頓首, 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是拜禮中次重者。
空首, 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
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
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冑,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稽首是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平輩同級之間,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對於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吉拜禮行於各種祠祭,凶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時所行的禮。上古時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禮不象後來那樣繁縟複雜,對此應有歷史的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